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了贫,日子好得“不真实”

打开卫星地图,中国正北方-大青山以北-达茂联合旗-小文公乡-拉兑九村,最终定位到农户谢素兰家。

今年春分过后,达茂草原还没有泛青,碧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转眼间就被风撕成大小不一的条状,指向达茂供电分局几位电力干部职工要东去的方向——农区小文公乡。

这片乍暖还寒的土地上,有达茂供电分局在拉兑九行政村“精准扶贫”帮扶的14户农户,谢素兰家,就是其中一户。

熟悉的土地,熟悉的村庄,在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帮扶的达茂供电分局干部职工看来,这里有他们的“亲人”。

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了贫,日子好得“不真实”

日子好得“不真实”

驱车120公里,再次来到小文公乡,在与乡党委进行对接后,几个人来到谢素兰家。晌午的阳光透过窗明几净的玻璃窗照得家里格外暖和,被后山地区春寒天气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快坐下、坐下,喝口热茶。”谢素兰忙着招呼大家。

客厅正面,一块绣着松鹤延年图案和“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的十字绣高挂白墙上,丝绒福字点缀在左右,印有大嘴猴图案的沙发套上披着白色纱巾,考究的印花推拉玻璃门将卧室隔开……短短的两三年间,谢素兰家“墙上图钉贴旧画,木头板凳一层土,喝水端上罐头瓶,房间隔音靠报纸,家里一盏灯泡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日子从吃饱穿暖到追求生活有品位,有了质的飞跃。

身穿着中国红色的羊毛衫,外面还套着印花坎肩的谢素兰已经看不到几年前的影子。倒着冒着香气的奶茶,聊起往事,每说几句,谢素兰就会自然地说“感谢党!”“感谢好政策!”“感谢你们这些帮我们的好人啊!”

清瘦的谢素兰已经56岁,年轻时由于家贫从四川农村嫁到这里,丈夫家兄弟多,生活依然贫困,后来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人挑起全家重担,“一副单薄的身板儿、几亩薄田、寡母孤儿孤女,我和孩子们的生活就像在冰窖里,没有希望了。”

“贫困在我身上生根了,从一个贫穷的地方嫁到另一个贫穷的地方生活,我的命可能就是这样。”说起最苦的那段日子,谢素兰满眼的泪水。

然而,话锋一转,谢素兰脸上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就已经满脸笑容。“没想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精准扶贫政策像清泉流淌进了我的家里,短短几年中,在包联的电力部门扶持下,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又是给猪,又是送羊,又是帮我卖农产品,大事小事都惦记着我,真没有想到就这两三年时间,家里的大羊生小羊,大猪和农产品全都换成了钱,日子好得让我都觉得不真实。”

电能铆足劲儿用

在帮扶的拉兑九村李艮书家,达茂供电分局帮扶联系人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扫描李艮书老伴手机的微信二维码,转过去替老两口家销售的大蒜款1430元,李艮书老伴笑得合不拢嘴。老两口抢着说:“光你们前年给我家送来的猪,去年就杀了300多斤,除了自己吃,剩下的还卖了8000多元。”

看着李艮书夫妇幸福的微笑,几个人的内心比他们还高兴。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贫困户富裕起来,是参与扶贫工作者最大的期望。

春日的暖阳下,不时有喜鹊鸣叫着飞过农田,那叫声仿佛在诉说着贫困户的幸福生活。伴着喜鹊的叫声一路向西,几个人的下一站定位在了达茂旗最西面的明安镇希拉朝鲁队的牧户邓海龙家。

汽车在广袤的草原上行驶,远远地,几间新盖的蓝色采光房屋顶映入眼帘,一排电杆从草原远处直达邓海龙家。

由于地处偏远,邓海龙和相邻几户牧户一直没有接通网电,用的是电力部门给实施的“风光互补”设备。邓海龙说,“偏远农牧区用电升级工程”的实施,让他们家和邻居们的用电设备同步升级。在邓海龙家宽大的房间里,围着一排排电暖气,客厅、厨房、卧室家电一应俱全。

46岁的邓海龙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特别健谈,他说:“去年秋天电力部门忙里忙外、没明没夜给我们通了电,之后,我家用电加工了足够的牲畜冬贮饲料,去年冬天雪大,我家的200只羊和20多头牛安安心心过了冬,要是往年只能在入冬前将大部分牲畜廉价处理了。去年,我们家光保下的牲畜和下的羊羔加起来比往年多出7万多元。”

因为有了电,经济也富裕了,邓海龙在房子西边新盖了采光房,他计划再养殖30头牛,同时引进30千瓦饲料加工机一台,到时候不光自己家用,还能给别人家加工饲料……邓海龙滔滔不绝细数着未来的计划,幸福荡漾在脸庞上。

邓海龙的妻子旭仁花听着丈夫的计划,满脸微笑。她说:“我们的生活好了,儿子在达茂旗蒙古族学校读书,未来我们想让他去更大的城市上大学,长见识。”

说起孩子的未来,邓海龙眼睛亮了一下,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感谢党啊!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照亮了北疆,我们这些边远农牧民从不敢用电到铆足劲儿用电,开启了不敢想象的新生活。”

从东边的农区拉兑九行政村到西边的牧区明安镇日光队,摘掉贫困帽子的农牧民,不仅规划着自己的生活,也规划着下一代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