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新聞背景:

由於伊朗“聖城旅”軍事領導人蘇萊曼尼在2020年1月3日美國對其發動的定點清除行動中死亡,美伊本就凸顯對抗的關係更加劍拔弩張。定點斬首事件發生後,美國更是進一步威脅要對52個伊朗最關鍵目標進行打擊,而伊朗則宣佈可能對37個美國目標進行報復,同時把美國國防部和軍隊列為恐怖組織,伊朗還準備了13種報復美國方案,據說,“最弱版”也足以成美“歷史噩夢”!

1月8日凌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更是對美軍基地發射了火箭彈。至此,美國以國家行為的方式打死了伊朗軍事領導人,而伊朗則以牙還牙,同樣以國家形式襲擊了美軍基地,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烈,世界為之擔憂。

那麼,兩國之間的對抗會向何處發展,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更是世人所關心的。我在這裡就從美國二戰後發動的歷次海外戰爭來分析美伊對抗的走向與可能結局。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蘇萊曼尼

一、戰後美國發動的海外戰爭得失與影響

二戰後,美國發動了13次對外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國進行的這些大的戰爭,除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其它都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發動海外戰爭的目的:

帝國主義全球霸權的本質要求,目的在於佔據地緣政治的制高點,攫取全球資源為其所用,為其產品開拓國際市場,鞏固其在國際事務中的絕對主導地位,也就是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發動海外戰爭的理由:

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遏制“共產主義”在全世界的擴張,到兩次海灣戰爭的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科索沃戰爭打擊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存在,發展到以阿富汗、利比亞戰爭為標誌的反恐戰爭。

可以看到,美國發動海外戰爭的理由是隨著國際形勢與自身需要而變化的。在蘇聯解體前,朝鮮戰爭是為了遏制新中國的發展,越南戰爭是為了阻止越南北方社會主義對南方的統一,也就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較量。蘇聯解體以後,東歐劇變,華約解散,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超強的軍事力量、全球領先的科技實力,強大的經濟能力,讓美國在世界上有了為所欲為的本錢。比如,以子虛烏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進攻伊拉克,絞殺薩達姆;以支持恐怖主義為藉口空襲利比亞,推翻了卡扎菲政權。

我們可以看到,想打誰打誰,就是對此時美國這種肆無忌憚行為的最好寫照。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蘇萊曼尼遇襲畫面


海外戰爭的得失影響:

朝鮮戰爭,把蘇聯、美國、中國和美國的一群跟班都捲了進去,從而使朝鮮內戰進一步激化為世界兩大不同意識形態陣營的熱戰。

朝鮮戰爭的結果,一方面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打敗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徹底把中國推向了對蘇聯的一邊倒;另一方面,則導致了後來美蘇兩國長達數十年的大規模軍備競賽,世界也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對立陣營,至到冷戰結束。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1973年美國撤軍,標誌著美國對越南的侵略徹底失敗。美國在越南的失敗原因很複雜,既有美國盲目寵信武器的作用和國內的反戰情緒,也有南越政府腐敗不堪的因素,當然,也少不了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力支援。總之,越南戰爭讓美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方面加劇了其國內的矛盾與分裂,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其在冷戰的強勢地位,為蘇聯贏得了喘息時間。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越南戰爭

而蘇聯解體後,美國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美國發動的幾場大規模海外戰爭,都以美國取得壓倒性勝利而結束。

兩次海灣戰爭,打掉了薩達姆獨裁政權,牢牢的控制了中東局勢和豐富的石油資源;阿富汗戰爭,則打垮了奉行極端主義的塔利班政權。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軍擊斃,把全球反恐戰爭拉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個時候的美國,挾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之威,在全世界縱橫捭闔,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所向披靡,國際威望一時無兩。

二、美國海外作戰方式的變化

1、配合美軍海外戰爭參與國家的變化情況

朝鮮戰爭,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面對美國為首、英法加等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

越南戰爭,除了美國,還有韓國、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六個國家的軍隊,另外還有部分中國臺灣的士兵參與。英國、法國軍隊並沒有參與進來。

海灣戰爭共有13個國家參戰,包括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部分阿拉伯國家的軍隊。

阿富汗戰爭則有美英德等近10個國家參與。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朝鮮戰爭

2、戰爭形式的驚人變化

縱觀這幾場規模較大的戰爭,美國的作戰方式隨著軍事思想與軍事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從強調參戰人員規模直接對決到非接觸式打擊,從一般軍事協作到多軍種協作,從普通常規武器為主到高技術有限非常規空天陸海集群作戰,其中高技術成為美軍取得戰場主導權的主要手段。

海灣戰爭的方式與結局,極大的震動了全世界,各國從美國超級的軍事技術實力和先進的作戰方式裡面,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威脅與不安,也因此在各主要國家引發了一場軍事理論與技術的變革。

隨著美軍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和各國的迎頭追趕,戰爭的高技術化越來越得到加強。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海灣戰爭

3、對手的變化,導致美軍作戰方式細微變化

美國直接作戰的對手,自朝鮮戰爭開始,從中國、越南,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力量不對稱的變化越來越明顯,表明美國在選擇作戰對象的時候更加的謹慎,必須要確保自己能夠完勝。格拉納達、巴拿馬、海地到利比亞、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是美國這種選擇的結果,當然也是在美國認為威脅其利益的情況下的選擇。

從美軍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定點擊斃本拉登,到被特朗普稱之為“他死的像條狗,死的像個懦夫”的巴格達迪,表明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從大規模的軍隊介入,轉化為特種部隊利用高技術對重點目標、重點人物進行定點清除。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蘇萊曼尼葬禮

這次美國對蘇萊曼尼的清除行動,是美國嚐到這一作戰思想甜頭的延續。和對本拉登與巴格達迪的清除行動不同的是,這兩個人都是國際公認的恐怖分子頭目,多國協作,都想殺之而後快。

但蘇萊曼尼就不同了,他是伊朗軍方少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旅長,並不是恐怖分子,美國人殺他,必將引起伊朗的強烈反彈。

三、美國為何與伊朗過不去

自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神職人員奪取了伊朗的統治權以後,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就陷入了紛爭之中,尤其是長達400天的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及解救人質失敗事件,更是讓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

伊拉克的“人民動員大會”、也門的胡賽武裝、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都是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其背後的支持者就是伊朗。

一方面美國把伊朗定義為“邪惡軸心”和“無賴國家”,另一方面伊朗也不甘人後,經常時不時的燒一下美國國旗,動不動威脅將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時不時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武裝衝突。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蘇萊曼尼葬禮

四、美伊衝突的走向

美國殺死了蘇萊曼尼,伊朗國內群情激憤,這個可以從蘇萊曼尼的葬禮上窺見一二。蘇萊曼尼的女兒甚至當著哈梅內伊的面問,誰來給他父親報仇?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當局實際上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在對待蘇萊曼尼被殺一事上,必須做出強有力的反應。

因此,伊朗於8日對位於伊拉克的美軍基地發動的兩輪火箭與導彈襲擊,就是伊朗在目前的形勢下最佳的應對措施。

一方面,對美軍基地的打擊,可以給蘇萊曼尼的家人一個交代,更是對國內民眾的一個交代,可以很好的安撫國內的情緒。

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導彈襲擊,把如何把控局勢的皮球又踢給了美國。你殺了我的人,我就炸你基地,我看你怎麼辦!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伊朗打擊美軍基地

通過這兩輪打擊,不管是否有美軍傷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打你了,你不是老虎嗎?我就偏偏摸摸的你的屁股!在面對伊朗這樣的態度和決心的時候,美國是真老虎還是假老虎,世人都等著看哪。

如果美國就此偃旗息鼓,那麼以後就會有更多的人來摸摸老虎的屁股,這樣會讓美國不勝其煩;美國會不會也像伊朗那樣,有選擇性的對伊朗的個別目標進行有差別的打擊哪?如果是這樣,雙方就會你來我往的把球踢來踢去,在這個過程中,球就會越踢越遠,越踢越亂,一下子不小心,球就會被踢破,局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美國過度反應,對伊朗境內的目標和人物進行無差別的打擊,那麼局勢就會朝著大規模戰爭的方向發展,很有可能誰也控制不了。

美國是想當紙老虎,還是想做真老虎哪?拭目以待吧。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伊朗打擊美軍基地

五、美伊衝突的結局

美伊雙方的軍事力量是不成正比的,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著伊朗無法撼動的軍事與科技實力,在白熱化的戰爭中,伊朗肯定不是美國的對手,被打爛打殘是不可避免的。而對美國來說,不過的損失點武器裝備的問題。

在這裡,我不會說某些人常說的那些話,諸如,伊朗不是伊拉克,哈梅內伊也不是薩達姆。這樣的話實際上就是個自欺欺人的笑話。當年伊拉克戰爭,他們是這樣說的,利比亞戰爭同樣是這樣說的,可結局哪?啪啪啪的被打臉了。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雙方的實力也不分伯仲,伊拉克被美國秒殺,真正打起來,伊朗不容樂觀。

誠然,伊朗的人口、軍力和地理環境不是不是伊拉克可以比擬的,多山的地形,可以製造更多的戰略縱深。但我們要知道,美國打的現代戰爭,並不是為了佔領,而是為了打殘打垮對手,推翻顛覆反美政權,扶植親美政權上臺,這是美國一直行之有效的線路圖,對伊拉克利比亞是這樣,對伊朗同樣也是這樣的。

美國甚至還會繼續表演對伊朗重要人物的定點清除把戲。

我們可以設想,一旦大規模戰爭開打,兩國面臨的局勢。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美軍航母編隊

美國,不用懷疑是會員許多西方國家支持的,不管它們現在如何有分歧,戰爭打起來,這些分歧都不重要了。美國國內,對特朗普的彈劾實際上已經停止,不管是為了大選還是美國的榮譽和利益,特朗普和美國兩黨、民眾都會一致對外,那些不同的聲音都是正常,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鐵板一塊反而不正常。

伊朗面臨的形勢就不樂觀了,它的背後並沒有大國支持,俄羅斯的態度實際上是不明朗的,其它大國也在觀望。畢竟,如果戰爭起來,伊朗會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那樣世界原油市場就會大幅度動盪,這對依靠海灣原油支撐經濟的各國來說,都不是利好的消息。這種情況下,想讓它們支持伊朗,估計是很難的。

再說伊朗國內的形勢,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從前一段伊朗汽油漲價引發的騷亂就可以看出。這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實際上其統治者也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一個處置不當,堡壘先從內部瓦解,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伊朗內部堅如磐石,也不排除美國陷入泥沼的可能性。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美軍航母編隊

因此,如果局勢不可控,那麼短時間內伊朗會遭到重大毀滅性打擊,其核電站等重要軍用民用設施都會在美國的打擊下損毀殆盡,經濟大規模倒退,民生嚴重受影響,甚至會因此出現政權危機。

在這裡,我是排除美國排除地面部隊的可能性的。

究竟美伊對抗朝何方發展,估計美伊兩國的頭頭腦腦們,還沒有想好劇本吧?

伊朗說反擊已經完成,而特朗普說:都挺好!這是演雙簧?

無論如何,歷史正在進行時,我們恰好就在其中。

從戰後對外戰爭的變化看美伊對抗的走向與結局

特朗普:都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