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東漢王朝的建立充滿了妥協性,劉秀只是昆陽一戰打出了名氣,東漢其實就是西漢的延續,王莽想改革。他哥劉縯、劉玄到劉秀都是豪強地主推上去的,想想他哥是怎麼死的?他為什麼娶了郭聖通?還有就是劉秀的一生實在是太順利了,他的對手沒有一個能拿得上臺面,同期的精英人才都和他是一路的,當然他確實很有人格魅力,但是運氣也是真好,畢竟位面之子。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歷史上敢評價劉秀的,至少也看過史書,而現在評價劉秀的,那是一個字的史書都不曾讀過的。民科到處都是,歷史發明家到處都是,一個原本不怎麼有存在感的帝王被一個隕石、位面之子的名聲給人拉了出來寫文忽悠人。一巴掌就把說過這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偉人的臉打了。多少人只記得劉秀位面之子、隕石這幾個字,其他的一概不知,三年稱帝之類的那更加不記得。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對於漢書、後漢書以及二十四史等等諸多史書,他們只知道某部書不可盡信,某部書有問題,但是究竟哪裡不可信、哪裡有問題那是不知道的。對於帝王,究竟怎麼樣才算得完美,怎麼樣才算得真正的厲害,他們也不知道,反正別人給了個完美的標籤和評價,他們就跟著喊了。就算剛開始有些人不喊,但是見喊的人越來愈多了,他們也就跟著喊了。謠言止於智者,在古代意味著智者會出來闢謠,而且智者的言論傳的非常快,傳播過程中故意歪曲本意的情況也很難發生,闢謠成本低。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他名義上算中興之君。雖然確實是打下了天下,但是也是藉著中興的名頭乾的,所以不算徹底的開國皇帝。這氣勢上就弱了不少,他也不是平民,算是一方豪強了。其次,他偏偏夾在中國古代史最出名的2個時期之間,滅秦楚漢之爭和漢末分三國,這2個時期即使放在中國五千年曆史裡看,也是最史詩最英雄輩出的年代了。這2個時期算是歷史的大高潮的話,光武中興只能算是一波小高潮,自然就不如那2段歷史吸引眼球了。最後,劉秀其實存在感也不低了,位面之子不是白叫的。只是不能和劉邦、項羽、劉備、曹操、李世民比,但是和趙匡胤也是一個級別的了。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光武帝知名度低是現代,古代知名度可一點不低。而且光武帝成分不好,東漢都被說成地主復辟,而我朝什麼起家的?也不可能對光武有好的評價。光武的土改古代評價也是可以的,不考慮當時的情況就,現在很多都說失敗,這樣好嗎?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沒有開創性,西漢末年的問題他沒有解決,他的東漢朝代也不強盛。某種程度上敢於觸碰兼併豪強利益的王莽都比他有勇氣。他的名聲可以參考宋太祖趙匡胤。說是唐宗宋祖,很多人心裡其實認為宋太祖不能和唐太宗比。

漢光武帝三年稱帝,十五年掃平天下,為何存在感不高?

一般而言容易被別人記住或存在感高的人都是比較特殊的存在,換句話來說就是個性越鮮明的人物存在感越高,一般來說基於史料或小說傳記等我們會對古人有一個大致的印象,越是個性鮮明的人物這個印象就會越深刻。而劉秀神奇之處就在於這個人在不同時刻下可以完美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導致在一般人看來他沒什麼顯著的性格特徵。這個人縮的住但也挺的出去,宅的住但也瘋得起,慫的起但也懟的起。看似矛盾下其實他是一個很高明的務實主義者。劉秀開不開掛且不說,不過他的故事完全也可以當做鄉村青年成功記來看。也是非常勵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