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為什麼叫“益都”?

現在的青州市,就是原來的益都縣。青州這一名稱,是從大禹治水劃分九州時有的,那“益都”這一名稱是這麼來的呢?“益都”這一名稱的由來,與伯益有關。

青州為什麼叫“益都”?

據《史記》等史籍記載和古老傳說,伯益是東夷人,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氏之後。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推舉為大禹的繼承人。但是,伯益感到輔佐大禹的時間不長,功勞不大,就主動讓位於啟,自己則“避居箕山之陽”。古代(山其)山(箕山),即今青州鄭母的香山。(山其)山的東邊有堯河,西邊有洗耳河。相傳,古代賢士許由為了逃避堯帝讓位,也曾隱居於此。洗耳河,即許由洗耳的地方。伯益仰慕先賢,也到此隱居,並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遺蹟和傳說。(山其)山之北,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地方叫“益邑”,屬於齊國。西漢時,在益邑設立了益縣。後來,漢武帝又把益縣這個地方分封給懿王的兒子劉胡,稱為益都侯。後來,又改益縣為益都縣。《周禮》中記載:“有先君之廟曰都”,就是說供奉先賢聖人的地方叫“都”,“益都”就是供祀伯益的都邑。益都與青州是同一個地方。益都只是公文上的首都,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國都。北齊文宣帝為紀念益,公元556年在屬東陽城始設益都縣,1127年移到南陽城一直到1986年沒變。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都縣,設立青州市。但是,仍然保留了“益都”這一名稱。今青州市內有益都街道辦事處、益都中心醫院等。近年來有學者研究考證,周代時,伯益的後裔西遷隴西,為嬴秦之始祖。他們把東夷文明帶到中國西部,與當地戎、狄、周等文化融合,不斷髮展壯大,終於推翻周朝的統治,建立起統一的秦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