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被称作“金三银四”的春季招聘转眼已经过半,但在疫情的冲击下,今年的春招市场显得格外冷清。许多企业以降薪、裁员、缩减用人需求等手段寻求自保,不少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犹如石沉大海。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0年之春,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广大中小企业又如何才能打赢特殊时期的人才招聘战?作为一家致力于服务大学生成长和实践的企业,刺猬教育创始人、CEO李亚平(中欧EMBA2005)校友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这一现象,以下是她的分享。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之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来看,这次疫情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比较大,人才市场的低迷状态估计也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20年之春,应届毕业生到底有多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874万;留学归国的毕业生大约在60万;此外,300多万考研大军中的失利者也将回流人才市场,三者构成了校招市场的主力军。

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不少行业的人才需求还未被唤醒。此前Boss直聘发布的《2020春节后七周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显示,餐饮、酒店、广告传媒、线下教育、旅游行业等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尚未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0%。此外,可以看到每年为毕业生提供了70% 以上就业岗位的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春季招聘岗位供应也严重下滑,令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

宅在家里的毕业生们都在干什么?

一般来说,大学生参加春招和秋招的热情是最高的。在这个特殊的“金三银四”招聘季,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宅在家里一定非常“着急”。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目前在家主要还是以娱乐为主,想要等疫情过去再开始求职。很多学生家长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不太鼓励孩子做过多外出尝试。于是今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氛围:学校和老师们包括社会各界都十分着急,而有些毕业生们却还是气定神闲,淡定自若。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高。从刺猬实习的数据一手来看:大二、大三年级中有实习意愿的学生占总体比例仅为20%;而真正能够出去实习的不超过一半,且其中很多人做的是兼职工作,能够坚持三个月以上真正实习的人数或许要再缩减一半,这样也就只剩5%了。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们的很多专业学习更多停留在书本层面,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具备社会实践经历对于毕业生来讲是一个突出优势,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们应该利用宝贵的学生时代积极地去试错,通过实践去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少走弯路,寻找内心热爱的职业道路。

先做好职业规划,再决定是否考研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今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了。去年大家讨论的大约4%的中国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相当一部分得益于20年来持续的高校扩招政策。因此,今年的研究生扩招对缓解短期就业压力一定有着积极作用。当然,随后高校增配导师、未来研究生就业等一系列工作也要跟上,这也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困难之处在于这可能会导致未来的2022年的毕业生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而更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去考研,数据显示,今年有350多万大学生参加考研,即使加上扩招,也意味着将有200多万毕业生在考研成绩出来后才开始找工作,这会让他们在求职中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这个现象并非孤立事件。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跟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有关。

一方面,当今社会上很多公司比较看重学历,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招聘时将研究生学历作为一个门槛。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找不到热爱的职业和努力的方向,在迷茫中懵懂地随大流,被动选择了考研。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我的建议是,大家还是要通过实践了解自己,认真做好职业规划,之后再决定是否真的值得用年轻时宝贵的两年时间去读研。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薪,真心想要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应该去考研。要记住,选择学术道路的原因,永远应该是内心的热爱,同时还要守得住枯燥和清贫。

而且每年除了考研成功“上岸”的那60-70万名佼佼者,大量考研失败的毕业生懵懵懂懂进入社会,恍然发现已经错过了岗位最多的秋招机会。很多人只能被迫地接受一个并不喜欢的offer,或者选择一个并不了解的行业参加工作。工作一两年后,又发现自己无法热爱这份工作,只能再换一个,甚至连续换几份工作。

有数据统计,2019年90后的平均离职时间已缩短到了7个月。而企业很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刚把一个员工培养出来,而他却突然对企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企业也非常委屈,从而导致很多公司不再想要应届生了,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是很大的资源浪费,非常期待这个现象在未来能得到改观。

给年轻人的三个求职锦囊

刺猬实习是中国最大的实习平台之一,每年我们服务的用户达几百万人,通过观察和总结在此我想给年轻的大学生们提3点非常真诚的建议。

首先,拥抱变化。我们坚信,中国经济的未来一定是向好的,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会出现更多的新兴岗位和工作方式。这就更需要同学们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珍惜时代给予的机会,开放自己,拥抱潮流和拥抱变化。

第二,自律,让人生多一种可能。这段时间虽然还待在家里不能返校学习,但更应该坚持自律。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律,比如可以用一些工具,也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切实执行。大家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但我们这里说的“学习”,不仅仅是看本书或只是在B站上刷一刷视频,而应该像在学校里一样,认真、系统性地学习行业知识和补足技能。

第三,适应当下的招聘潮流。可以预见,视频面试在未来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面试形式。关于这点,不管是刺猬实习,还是其他平台都给了大家很多指导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好的表现依然依赖不断的练习,建议大家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特殊时期,中小企业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稳”字摆在了求职需求的首位,对于竞争力相对不那么强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心仪的人才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步骤:

  • 第1步,先让别人看到你;
  • 第2步,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
  • 第3步,留住Ta;
  • 第4步,让Ta死心塌地成为你的伙伴。

这其中的关键是,虽然资源有限,但是中小企业要勇敢地站得足够高、声量足够大、覆盖足够广,增加自身吸引到优秀人才的概率。

我常常告诫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要认清现实,这点对企业家也十分重要。中欧有很多优秀的校友原来在大平台上做到很高的职位,自己创业后依然想用原平台的标准招募员工,这其实是不现实的。在新的阶段,我们就要接受从零开始,更努力地去寻找和培养人才,找到自己的创业伙伴。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该怎么走?

最后,我想给中小企业朋友两点人才招聘建议:

一是逆向思维与长期思维。由于整体经济的联动效应,现在其实大部分企业都很难,但请不要忘记,这其实也是收获优秀人才的好时机。此时开展招聘的公司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如果这时候你愿意把岗位真正放出来,可能会有机会收获比以往更加优质的人才。

二是修炼内功,自强不息。相信不少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这个时候刚好我们有机会,一边坚守业务,一边有时间来健全和完善自己的员工成长体系,包括新员工培养、晋升体系的搭建以及完善很多制度。当下,我们要稍稍停下来,把土壤刨松,才能让新的人才更好地在公司落地和成长。

疫情就像一场大雪,大雪过后很多东西会没有了,但也一定有很多东西留下来。在大雪之后能破土而出的,一定是最强韧、最蓬勃的生命力。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求职招聘季,祝愿每位求职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平台,每位企业家也都能招揽并留住心仪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