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花草可謂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點綴了。傷心處,可看見“感時花濺淚”;歡喜時,可觀賞“花重錦官城”;如膠似漆,懷想當時“燈市花如晝”;兩地分離,猶記那年“陌上花似錦”……從古至今,百花不僅是四季的豔麗風光,也承載著人們的情誼,見證了人世的悲歡。古代花卉除了觀賞之外,更有著百般妙用。

男性詩人:外向社會,花草作為仕途起伏、關懷現實的象徵

詩詞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樁妙事,是衣袂飄飄的古人所以抒發感慨、描畫山河的一種重要方式,花卉在詩詞中也展現出它獨特的風采。具體來說,花卉在男女詩人筆下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側重。在古代父權社會的既定事實之下,男人更多地要求社會價值的實現,因而他們筆下的花也更多地落腳於個人仕途的起伏,國家前景的明暗,社會歷史的興衰等等。

1.仕途起伏:士子借物喻人,表達在仕途上的悲歡

有志報國的詩人們往往以花自況,借物喻人,或追慕先賢。以花為描寫對象的詩,我們一般叫做“詠物詩”。詩人筆下的梅花,往往有不畏嚴寒的凜然風骨,“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空谷幽蘭則往往有高潔自傲的節操品格,“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關去不留”。

葵花有“獨自傾心向太陽”的忠貞不渝,桃花有“灼灼其華”的熱情洋溢,都是一時俊彥。恰似文人失意時,有春蘭夏荷秋菊冬梅來做同伴,得意時,也寫下警句告訴自己要堅持本心。

古代文人的香草美人傳統自屈原始,讀書明理的各代文人因襲這一傳統,將仕途的無奈、憤懣、不滿,凝練成詩意的表達。然而,就像屈原成為了失意的政治家和成功的詩人一樣,後來的歷代文人,也有仕途失意的苦痛和得意的歡欣。

自然,不是所有人都生來喜歡入仕的,儘管這樣的人為數不多,我們同樣不能忽略這樣一類身在草野的賢士。至於將個人的順逆轉變成更為雋永的哲理,雖然時時間有,卻是宋代以後風行的。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屈原

2.關懷現實:向下俯視,連接朝堂與草野

詩人們也常常通過花草表達、記錄對社會現實的關心。“姚魏從來洛下誇,千金不惜買繁華。今年底事花能賤,緣是宮中不賞花。”這樣的一擲千金,可與賣炭翁相匹。同樣說金錢花,皮日休寫“莫向人間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

吳仁璧寫“堪疑劉寵遺芳在,不許山陰父老貧。”雖則世道黑暗至此,畢竟還有對於明君賢臣的希冀,這真是詩人們特有的無能為力的善良與所謂“浪漫主義”。古代有不少詩人往往關心農民,然而,知識分子和農民間的聯繫是伴隨著階級流動性的增強而增大的,正是上層統治者中更多出身農民者的出現,和底層百姓衝破命運束縛的努力,才刺激了文人關心百姓的自覺。

3.哲思理趣:將個別的際遇抽象為雋永的哲思

當然,花中也有哲理的思索,時光的感慨,世事的無常。這類詩篇以五代、兩宋為盛。宋代完成了三教合流,理學的形成則使儒家自己的哲學體系趨於完善。這樣,相比於明麗大氣的唐詩,宋代開闢出哲理詩這一具有時代特色的類別。

中國的詩人總是更為樂觀,對明君賢臣的堅定信心不提,就連悲傷也是流於表面,傷心過,感慨過,於是生髮開來,不再關心傷心本身,不再沉溺於悲傷絕望,而致力於現實生活,這真是他們獨有的魅力,浸潤著對現實的關懷。

女性詩人:內視自身,形態各異的花成為人生經歷的折射

以花為意象入詩詞,也是古代女性文學創作的普遍現象。男詩人尚且鐘意於以花喻人,女詩人對此更是嫻熟。古代女詩人少,

意象不似男子一樣宏大,更集中表現在鮮花、落花、飛花、盼東君、獨賞花等之中。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1. 五種經典花卉意象成為女性遭遇的象徵

少女時節“梅妒晨妝雪妒輕”,玉人嬌嗔,“徒要教郎比並看。”青春不在,“花自飄零水自流”,色衰愛弛,“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花期短暫,女性的最大價值體現在了容貌上,因此,容貌的衰老不僅從心情上,而且在生活中,

對於女子來說也絕對是一件大事。

飛花有落花的孤苦無依,也有掙脫自由的個性大膽。“香清寒豔好,誰識是天真。玉梅謝後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女子即使才華橫溢也只能困守後院之中,相比較對外界精彩一無所知的村婦,想來更是無限悲涼。

東君對百花十分重要,恰似男子對女兒十分重要。總之——“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風主。”這一點上,有幸找到了強烈的對比。同樣寫花,陸游則說“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這是不一樣的襟懷。

思婦盼歸人是古詩詞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由此衍生出閨怨詩這一門類。然而男子寫的閨怨詩總不那麼地道,說到閨怨,還應看看女兒家的詩句。“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獨自賞花,缺失的人或許是羈旅客,或許是負心郎,古代的女子是男子的附庸,因此,他們的遠離除了情感上的背叛,對於女子來說,

還有生存的危機。在這樣的焦慮之下,也就難怪思婦“春來淚如雨”了。

2.人格和花格的相互映照始終是最為突出的主題

這裡忍不住贅言幾句,雖然都是將人格與花格相當,以花抒發自己的感慨,但很明顯,兩性在花的話題中展現的具體內容本質是截然相反的。男子外向,致力於探求外部世界的自我實現和社會的關懷;女性則不得不更加強調單一的自我,顧影自憐,在父權背景之下確認自我身份,表達樸素的女性意識。即使一部分對現狀不滿的人,也不過是籠中鳥。當然,這是時代的侷限,忽略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和森嚴的階級壁壘而單單將兩性對立,那就未免太狹隘了。

相似之處則在於,無論如何,中國古代的詩詞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生髮出萬事萬物。這參照中國曆代的文化政治傳統是不值一提的,立足於世界之林,則能顯示出他們的彌足珍貴。不客氣地講,這或許是中國民族性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牡丹

社會生活中的花卉:花卉在物質層面可賣可食可入藥

如果說觀賞是利用了花卉的自然屬性,那麼以花入詩詞則進一步延伸出中國文化情境下花卉的美學價值。然而,這也並不代表花卉就僅僅是文人的同伴或者特權階級的玩寵,卻不和販夫走卒產生什麼不該有的聯繫。在古代豐富的社會生活中,

花卉同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經濟:花卉經濟滿足了不同階級的需要

上文提到,宋代有“今年底事花能賤,緣是宮中不賞花。”的詩句,拋去詩句對底層百姓的同情不提,客觀來看,這正是宋代鮮花栽培、鮮花交易的例證。

唐代有“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的描寫,說明當時就已經有了鮮花交易,進而有了以花謀生的人。清人屈大鈞的《廣東新語》中記載,“珠浦之人,以珠為飯;花田之人,以花作衣”。這類似俗語“靠山吃山”,不過景緻上顯然不同。

當然,對於花農來說,恐怕並沒有太多詩意和美感,僅僅作為謀食而已。除了鮮花之外,婦人的脂粉、香薰焉能沒有百花相助?如果我們細心研究一地的鮮花交易歷史,或許能有更多有趣的發現,這裡也就不再贅述了。

2.藥材:花卉入藥進行了名花的平民化嘗試

除了經濟上以花謀生,百姓還可以生命上以花求生。鳶尾的根莖入藥,可以活血祛瘀、祛風利溼、解毒、消積;芍藥的根入藥,有治血散淤、涼血止痛之功效。百合花具有清火、潤肺、安神之功效,荷花用處更多……

花卉,是觀賞性草本植物的統稱,因此,草藥和花卉本是一體,我國可謂自神農嘗百草以來,就積極探索鮮花的藥用價值,一種花只能觀賞,而不能有譬如藥用、食用等價值,至少在中國,想來是行之不遠的。以上列舉的花朵是我們熟悉的、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想過它們的藥用價值的一些花,這樣美麗而可以入藥的花還有很多,這裡列舉也只是為了給諸君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發現。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3.喝茶飲酒:花卉製品參與了士子女郎的風雅活動

雖然如此,花卉畢竟是一件風雅事,文人騷客,誰不是“千古圖書身上下,一杯詩酒花疏密”呢?花茶,又名香片,是中國特有的一類再加工茶。

蔡襄《茶錄》中雲:“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這是以花入茶的先聲。到了明代,花茶的製作更為精細。《茶譜》中說,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花茶自此蔚為風氣,從明清一直到現代,得到了越來越大的發展。

至於酒,桂花釀,梨花白可能是我們更為熟悉的花酒品種,其實,古代以花入酒也有悠久的歷史了。屈原寫“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使我們有了將鮮花酒歷史推進到先秦的大膽設想。到了後世,文人詩酒趁年華,白居易 “腹空先進松花酒,膝冷重裝桂布裘。”可作為歷史的佐證。

其實,飲菊花酒是重陽的習俗。

早在漢代,宮中就有了重陽節“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的習俗。《本草神農經》說“菊服之輕身耐勞”,有豐富的藥用價值,這也許是菊花酒經久不衰,受盡偏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4.甜食:花卉製品為更多人所接受

鮮花的衍生品除了脂粉、香薰,與大眾聯繫更為密切的,當屬各類甜品。現在我們熟知“鮮花餅”,古代也早有了桂花糕等甜點。《海槎餘錄》中記有一名點,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當屬精品。

上文既然已經提到屈原飲花酒,這裡不禁又想起他“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興致。鮮花既已入藥,祖先們豈能不研究它的食用價值呢?宋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豐富,菜譜中出現了更多的可食用鮮花製品,而且往往與養生相關。這就又涉及藥膳,談說已遠,循其本不提。

古代花卉之妙用:虛則以“花”入詩詞,實則可賣、可食、可入藥

鮮花餅

總結

誠如農書所說,花卉大多華而不實,因此始終在種植方面居於次要地位。然而,人類的生存必然伴隨著對各種自然資源的探索、利用,花草之所以能夠延續、繁衍至今,甚至出現各種品種,首要原因也必然是有實際作用。

我們常見的花朵之中,僅僅有觀賞價值、詩詞價值而不能食用、藥用、商用的,怕是絕無僅有。

在古代,觀賞是富貴人家、有閒階級的特權,使用則是全社會的事情,就像帝王將相觀賞花木也因此出現了花農這一職業,讓百姓以更豐富的方式謀生一樣。花卉有情,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品種觀賞、使用,古人更賦予百花不同的精神內涵。不管從物質還是精神來說,中國花卉都是一筆豐富的財富,從古傳到今,又需要經過我們傳承、發揚,澤惠後世。

參考文獻:

1.《論六類花卉意象中古代女性身份的定位》

2.《趣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與花卉》

3.《花影妖嬈各佔春——古代詠早春花卉秀句欣賞》

4.《小談中國古代花卉》

5.《論古代花卉詩詞的思想意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