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記錄文字最多的青銅器

所謂“海內三寶”,是指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它們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三寶”更像是一種愛稱,說是“三鼎”更為貼切。今天,我們主要看一看毛公鼎。毛公鼎,一聽就感覺與人有關。的確,它是因為鑄造的人是“毛公”,因而被叫做毛公鼎。現在,它被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青銅,這種合金有熔點低、硬度大、鑄造性好、存放時間長且耐磨損的特點。在西周時期,“國之大事,在祀及戎”,人們認為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在青銅器上,就可以給子孫後代長久的流傳下去。毛公鼎就是基於此鑄造出來的。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記錄文字最多的青銅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

鼎的由來與毛公鼎

鼎,在我國曆史上可以說是青銅文化的代表。同時,它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禮器。你知道嗎?最初,鼎是一種放置、烹煮肉食的器皿,就和我們現在用的鍋差不多。相傳夏禹曾鑄九鼎來象徵九州,鼎也從烹飪工具慢慢被賦予更多的政治價值。商周時期,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發展成熟。周朝天子、諸侯們更是將鼎視為權力的象徵,遇到重大的事情就會鑄鼎來記載。

毛公鼎是一尊三足圓鼎:高53.8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9釐米,重34.5千克。我們可以看到它整體上呈半球形狀,大口圓腹。在兩邊,有兩個類似把手的東西,叫做直耳。鼎下三足,參考了獸蹄的造型,顯得雄厚有力。敞口無蓋,邊緣上有環帶狀的重環紋、弦紋各一道,簡潔的紋飾,讓鼎的外觀顯得古樸大氣。在毛公鼎的內部,還有鑄刻的文字,有32行,將近500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種說法),是目前所見青銅器上最長的文字。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記錄文字最多的青銅器

毛公鼎

鼎內的文字內容

西周晚期,周王室勢弱,周宣王少年繼位,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說起周宣王,大家可以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說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詳?周宣王就是周幽王的父親。

為了振興朝政,周宣王重用賢臣,“毛公”就是其中一位。他具體叫什麼?沒有史料記載。很大程度上,他與周宣王同為周王室血脈,也有人說可能是宣王的叔父。

毛公鼎內的文字記錄了周王的話,整體上是一篇的完整冊命。文章內容大體由五部分組成,敘述完整,用詞典雅,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也是後人研究西周晚年曆史的重要資料。

文字內容先是追憶了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豐功偉績,然後感嘆自己對現在的不安,想要發揚光大。這些就需要各方諸侯一起努力配合。接著周宣王委任“毛公”,管理內外事務,對外行使相關權力,告誡大家善待百姓,管束官吏,不要藉著其他的名義中飽私囊,共同振興王室和周朝。最後,記錄了賞賜的財物。“毛公”就鑄鼎記錄了這件事情。

可惜, “宣王中興”只是曇花一現,善於納諫的周宣王,到了晚年卻插手魯國政事,不聽勸諫,西周就此走向衰落。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記錄文字最多的青銅器

毛公鼎銘文拓片

文字極具書法藝術價值

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金文。

毛公鼎上的文字,書寫勻稱、線條流暢、質感飽滿,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

文章的整體佈局,也顯得錯落有致,寬鬆自如,自然而不呆板。字體具有美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書寫風格。這也從側面說明,在西周時期,古人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書寫方法。文字書寫樣式,也為後世人們學習書法,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李瑞清題跋鼎時說:

“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西周出土文物中,記錄文字最多的青銅器

臨《毛公鼎》的銘文


END

我是肉包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肉包學歷史。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