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朱泥與大紅袍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關於紫砂的相關知識。今天為大家講解一下:朱泥與大紅袍。

紫砂壺之:朱泥與大紅袍

那麼在看到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相信有很多壺友們,對於朱泥、大紅袍的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朱泥是什麼?大紅袍是什麼?朱泥大紅袍又是什麼?這裡一次性為大家講解清楚。

那麼在講解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先要知道原礦朱泥和大紅袍,它們之間的一個關係。其實原礦朱泥和大紅袍,它們都屬於紅泥類泥料,但是二者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那麼它們之間都有哪些區別呢?我們一一來看。

一、朱泥

什麼是朱泥呢?“朱泥壺”的特點又是什麼呢?首先“原礦朱泥”是夾層類礦料,出產量比較少,礦料呈現出的顏色為黃色,收縮率高,成品率低,其礦料有的可溶於水,有的不溶於水。在這其中有的朱泥礦是“偏泥性”的,也有一部分朱泥礦是“偏巖性”的,也就是說其石化特點較為明顯。所以說,朱泥礦料,並不是都是泥性較高的。巖性高的朱泥礦,很難直接溶於水中,偏泥性和偏巖性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質感也是不同的。

泥性高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壺體呈現出的質感要更加細膩一些,但是絕對不是非常的光滑,“質感是有層次”的,同時伴有“泛泛的褶皺”紋路出現,這是泥料收縮導致,同樣,正常的泥料收縮紋,不會是那種

大面積的紋路和誇張的褶皺之象。而巖性高的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尤於其礦料石化相對較高,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其“骨感”要好於泥性類的朱泥,同時原礦朱泥紫砂壺,由於其泥料礦區和礦層分佈的不同,以及泥料陳腐時間的長短、後期燒製溫域的不同等等,紫砂壺最終所呈現出來的色澤,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不可能僅僅依靠什麼顏色,來判斷一把朱泥壺的好壞。還是應該結合朱泥的一切綜合性的特點,做最為正確的判斷。同時採用“真正原礦朱泥”製作而成的紫砂壺,一般沒有人會去燒太高的溫度,原礦朱泥吃不了高溫,極易出現破損,能夠燒高溫的都是在泥料中添加耐火材料了。看到這裡,有的壺友可能會說:有捂灰朱泥。那麼朱泥能不能“捂灰”呢?我要說,朱泥不能捂灰,各種“槓精”沒意義的。那麼能不能“捂灰”呢?能捂灰,但是“原礦朱泥”如果不添加任何化學元素的話,基本捂灰幾十把能成功一把?也就是說“原礦朱泥基本沒有去捂灰”的,剩下的自行理解吧。

紫砂壺之:朱泥與大紅袍

二、大紅袍

那麼什麼是“大紅袍”呢?首先“大紅袍”是一款稀有、珍貴的泥料,由於其礦脈厚度,薄如袍衣,無論是礦色還是燒成,都呈現為大紅色,故名為:大紅袍。迄今為止,“大紅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產於黃龍山南部狹小區域內,位於淺表層的大紅泥。其礦料產量極低,外觀呈紅色雲片狀,質地緊密,比較堅硬,且不溶於水,此泥料燒成後為硃紅色,收縮率高,成品率極低。其中近代“原礦大紅袍”所製做的紫砂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俞國良,製作的大紅袍四方傳爐。這其中顧景舟曾對俞國良製作的大紅袍傳爐,是這樣評價的:此壺為國良之最佳傳器,精選泥質最好的大紅泥(大紅袍)製作,燒成火候絕佳,故色澤硃紅,光彩鑑人,肌理滋潤,制技與形制,雖感有疵,但卻是宜興朱泥器中之罕見者,堪稱砂藝材質的絕佳傳器。由此可見顧老對這把壺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關於大紅袍《宜興紫砂礦料》書中有說,把產自黃龍山的大紅泥(也稱為大紅袍)歸類為一種比較特殊的“紅泥”單獨介紹和原礦朱泥的區別在於,大紅泥是不溶於水的,而原礦朱泥除一部分外,基本都能溶於水。所以說,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泥料。那麼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瞭解到,‘’大紅袍‘’其實是作為一種

單獨性的礦料,真實存在的,並且是作為整個“紅泥類”,品質最為優秀的一款泥料。

“大紅袍”即使是在宜興當地,也是隻有極少數人手裡擁有此礦料,現今由於紫砂礦料,已經不能隨意開採,所以‘’大紅袍‘’這種泥料的存世量少之又少,非常罕見。作為稀缺性泥料,加之此“泥料”收縮率高、成型不易,成品率極低,導致其紫砂壺的價格也是一直高居不下。

三、朱泥大紅袍

我們在來了解一下,“朱泥大紅袍”是什麼呢?其實“朱泥大紅袍”是“原礦大紅袍”的一個衍生泥料,什麼是衍生泥料呢?衍生泥料就是:由於“原礦大紅袍”的稀缺性和珍貴性,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人們就從“朱泥礦料”之中,精揀出一批品質上乘的料子,進行單獨煉製。這裡面有個重點就是:朱泥大紅袍是有區別於原礦朱泥的,“朱泥大紅袍”的泥料是朱泥礦之中,精揀出來的。一批朱泥礦料之中,只能夠精揀出一小部分泥料,所以說“朱泥大紅袍”的泥料是優於普通原礦朱泥的,同時朱泥大紅袍紫砂壺的價格,也是要高於普通朱泥的。像很多百元的朱泥大紅袍,都是化料調配出來的,朋友們看看就好,切勿受騙,那個價格原礦朱泥都買不到,更不用說朱泥大紅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