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伯克利、西北、帝国理工等10世界名校录取,我是如何准备的?

以下内容整理自毕达第202期分享会


学生背景


X师兄

中山大学,交通工程

在毕达帮助下,成功录取2020年: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ENG program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西北大学,M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and planning)

● 帝国理工学院,MSc in Transport

● 伦敦大学学院,MSc Transport and City Planning

● 密歇根大学,MS in Civil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

● 密歇根大学,Master's program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 南加州大学,MS in Civil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南加州大学,MS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 纽约大学,Master's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M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分享实录


1.如何选校


X师兄首先,我衡量了学校排名与土木专业排名,综合二者排名由高到低列出学校清单。


收获伯克利、西北、帝国理工等10世界名校录取,我是如何准备的?

(以上是我当时选校清单的一部分)

其次,根据学校的申请要求、个人喜好等,根据录取可能性大小对排名做些调整。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区分出各学校的层次,大概分为“冲刺、争取、保底”这三类学校。最终,在我拿到offer的学校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业排名最高,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同时处于最发达的加州,毗邻硅谷,资源充裕(类似于北上广深),因此我选择了伯克利。


近几年中美关系恶化有目共睹,美国也在逐步收紧签证政策,特别是去年8月在我选校时。因此出于“能不能拿到签证”的担心,我选择了英美同申,英国作为去不了美国的“退路”。结果第一份offer就是伦敦大学学院(UCL)发来的,结束了我漫长的担忧哈哈。


交通工程作为小众学科,申请难度要远小于类似计算机科学、金融等热门专业,因此选校不必过于保守,MIT、伯克利这种一流学校要勇于申请。同时,一些顶尖学校,例如大部分的藤校,没有交通工程专业,建议根据自身兴趣与条件,申请一些相似的或者感兴趣的专业,例如工程管理、系统工程等。


对于转专业的同学,建议在学好本专业,保持绩点的条件下,系统地自学目标专业,通过辅修、网课、实习等形式,丰富知识与经历,这样才能为转专业申请成功增加可能性。


2.如何备考


X师兄:我自己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四级611,六级606,都是一次考完。同时,在大一入选了中山大学英语卓越人才的第一届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翻译专业的辅修,因此对于TOEFL、GRE的学习没有太吃力。我的TG流程大概如下:10月-11月参加TOEFL培训班,11月底首考105分;1月-2月利用寒假时间参加GRE培训班,4月初首考327分。


我认为参加考试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TOEFL、GRE说白了也是考试,就需要应试教育。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各有老师辅导,可以学到许多考试的技巧,例如TOEFL阅读如何回到原文找答案、口语如何组织回答等,比自己准备效率高得多。当然我也认识许多英语大神,裸考110等等,但毕竟是少数。


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同学,参加培训班是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首选。报20人的大班就好,价格便宜,而且可以发现大家的一些共性问题,加深记忆。考前两周要规律的模拟考试,例如刷TOEFL的TPO等,对于把握时间、答题节奏等有重要帮助。


最后,考试的战线切记不要拖太长,TOEFL可以上完课就去考,GRE可以上完课、背完词汇就去考,千万不要拖三个月、半年再考,学到的技巧会统统忘掉,培训班等于没上。


TOEFL、GRE都有红宝书、绿宝书等,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先买回来背词汇,推荐买乱序的,不然长期背一个首字母的会乏味。想要自学的同学,请入手特别厚的官方指南,对照着刷题、总结就好。报班的话,会附赠所有资料的,不必自己购买。


3.如何提升软背景


X师兄:首先,我相信各专业的老师都乐于帮助学生接触科研的。丰富的实验室经历会为申请者加分许多,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进入导师的科研小组,跟着师兄师姐做课题,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丰富阅历


如果能在导师发表文章时有署名,那将为简历大大增彩。此外,学校、专业等也会举办各类比赛,例如大学生创新训练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交通科技大赛等,推荐同学们积极组队参与。


对于工科而言,以上科研经历十分重要,实习的重要性不及科研,但若能进入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从事一些专业性的工作,对申请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我所在的交通工程专业单独开设了一门生产实习课,提供了许多企业供学生实习一个月。我选择了世界200强广汽集团下的广汽研究院,在智能网联中心实习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汽车生产与交通并没有太大联系,但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调研、车机测试等系列工作,证明了学习、工作的能力与态度,我觉得对申请是加分很大的。


4.如何做时间规划


X师兄:大二的暑假、大三开学前才决定出国。当时成绩离保研还差了6、7名,处于班级中上游,同时有一定英语基础,这才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此外,就排名来讲,中山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实力不强,因此我希望去到专业能力更强的学校就读,为以后找工作也打下基础。


因为决定出国比较晚,所以大三一开学,除了好好学习提升绩点之外,就是报班学TOEFL了。刚也有提到,语言考试没有太大的难度,都是一次过,因此也有时间参与了大创、美赛等,并且大三暑假两个月都用来实习。


大三下学期,由于用人单位需要审核简历,所以我就联系老师写好了简历的初稿,实习结束后又添加了实习经历。同时,在大三暑假我确定了选校清单,同时联系了三位老师并写好推荐信。针对清单里的具体学校,又写好了个人陈述。大四开学之后的10月-11月,陆续递交TOEFL、GRE成绩,邮寄成绩单,学校系统里填写申请,缴费等等,陆续完成了申请。


12月至今,就是等offer、决定去哪啦。


5.文书写作经验


X师兄:文书是学校认识、评估申请者的渠道,因此需要格外重视。


简历,客观地陈列了你的绩点、科研、实习、志愿服务等等,最能够体现你的个人价值。推荐信,从老师的角度描述了你对学习、科研的态度,反映了你给他人的感觉与印象。个人陈述,是从自己内心出发,讲你为何要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以及日后的规划等等,是你内心意愿的流露。


学校通过客观经历、主观评价、内心意愿这三个角度,就可以准确地评价你的能力、为人,与众多申请者对比,从而决定是否给你offer。因此,文书的专业性、准确性,是影响申请的重要因素


简历取决于你的客观经历,可发挥的空间较小,要将重要的、有成果的、体现价值的经历写上,舍弃一些平淡无奇的经历。


推荐信一定要找熟悉的老师,例如你的导师、教过许多门课的老师、班主任等等,这样首先保证了可信度。其次,不要一味夸赞,不要说空话套话,例如:he is the best student I’ve ever taught等等,要从实际经历出发,体现申请者的品质、能力。


个人陈述可以讲一些独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全面地表达出你为什么要申请该专业,更有说服力。


6.交通专业就业前景


X师兄:由于签证政策一步步收紧,我目前只是希望找到实习,利用OPT政策增加些阅历,然后再回国就业。个人对学术研究兴趣不大,因此不准备读博。


交通专业作为工科,就业面其实十分广:专业性的交通局、规划局,再到物流、汽车、银行甚至BAT等互联网公司,都需要工科人才的加入。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从事的就是现在所学专业,是根据时代背景与个人意愿来变化的,因此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点。


7.是否要找机构


X师兄我认为拿到这些offer,毕达的两位老师是最大的功臣

。从前期的规划、选校,再到文书、申请,毕达都给了我细致且专业的帮助。因此我觉得,选择留学机构、选好留学机构,对于节约时间、提升效率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非常多中山大学的同学选择了毕达,包括我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们,而且都拿到了理想的offer,因此毕达团队有着丰富的申请经验


其次,某些大企业旗下的留学机构动不动就开价10万+,推荐许多昂贵的科研项目;某些机构要求拿到奖学金offer的申请者按一定比例交出部分奖学金;某些机构的老师申请过程完全保密,学生看不到学校的邮件,机构甚至收取某些学校的佣金从而推荐学生接受某个offer,同时隐瞒其他的offer。


以上种种问题,在我国庞大的留学市场中屡见不鲜,是我在前期选机构时的亲身经历。


之所以选择毕达,就因为申请的过程全部透明,文书可以随时和老师商量、调整,专业性强、价格实惠。


一年半的时间里,从一无所知到拿到了心仪的offer,我真正体会到了毕达老师们的高效、专业、耐心。


再次谢谢各位老师!


以下是X师兄的服务老师王老师的分享:


8.X师兄录取的关键因素


王老师:首先,X师兄的本科专业背景和申请的项目很一致。在申请中,很多人可能会忽略掉这个因素,因为大部分学校的项目都能接受很多专业背景。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跨度太大,如果明显是跨专业申请,要看学校的项目要求学过哪些先修课和背景,背景缺的太多最好就不要去碰壁了。但如果还是很想申请的话,就要去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辅修相关的课程,但辅修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要从大二开始。


而很多人并没有那么早就确定要出国留学,可能很多都是大三才有想法,这个时候辅修基本上是来不及了,而且还要准备GT考试,没有那么多精力。那我这边是建议可以通过自学一些网课来补充相关的背景。当然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说网课是一定受学校认可的,但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一些学校在网申表格中会让你罗列成绩单以外的课程,比如大四正在上的以及自学的网课,那就说明学校还是会考虑自学的课程的。另外,通过自学对某些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见解后,在写文书阶段也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其次,X师兄的各项分数都比较高,他的GPA按4分制算有3.7,GRE 327,TOEFL 105,时是很优秀的。分数是申请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哦。而且X师兄是分别在18年的11月和19年的4月考出的分数,是很早的,也是因为这样他在19年暑假就有了实习的时间,而且能够很早就提交了申请。


我们都知道GRE 320和TOEFL 100是通常建议考到的分数,很多同学还是能考到,但大部分仅仅只有320和100出头,很少能够超越325和105,如果能超越325和105,你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了。所以在刷分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野心,分数越高你在申请中的优势就越大。


但也要注意,刷分一定要量力而行哦,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以及过高的目标而导致事倍功半。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X师兄的TOEFL口语有26分,各项分数都比较平均,没有哪一个小分是拖后腿的,这点很好。因为有些高分的同学通常是因为强项拿了高分甚至满分,而弱项(通常是口语)比较低,那招生官看的时候是会有点打折扣的。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偏科哦,尤其口语要多练习早练习,不能到了考试跟前才开始。


再次,除了硬性分数,X师兄的软性背景还包括一段广汽研究院的实习、数学建模大赛、大创和几个课程项目。其实他的软性背景不算很优秀。在实习中,公司安排的工作不够核心、多而杂(实习生的待遇很多都这样);然后数模和课程项目也不算真正的科研项目。但不能说实习水就不去做,数模没有水平也不去参加(除非有资源去参加更有水平的项目),不然你的简历会很空白。


硕士申请总的来说,科研研究的课题/内容不太深入没关系,但一定要去参加。作为本科生,研究项目没有做得很深入是正常的,学校也不会期望你有很高的像硕士生/博士生那样的研究水平,但他们会希望看到你有积极的态度、动机和逐步积累的历程,证明你愿意去学去做。就像X师兄说的,证明了学习、工作的能力与态度,对申请是加分的。当然如果能做出很高的研究水平,出乎学校的意料,那肯定是更好的啦。而且对于参加的实习、科研之类的项目,先前做得不是很深入的,后期都可以多去了解然后在文书里都可以适当地包装的。


9.理工科学生如何做软背景提升?


王老师:软性背景包括实习经历、科研项目、各类比赛、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很多,但对于申请理工科来说,最重要的是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可以是在学校里跟老师做的研究项目,也可以是在实习中(研究院或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研究项目。但我会比较建议在学校里跟老师做研究项目,因为研究一个课题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实习一般只有2-3个月,公司一般只会安排一些杂事给实习生,很少会让实习生参与到真正的研究项目,收获会比较少。但像X师兄说的,他们专业有实习课,而且提供很多企业供选择,其中还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那我也很建议去这样的企业实习。但是实习不能只是走个过场,而要做到多看、多思、多做。通过实习加深对相关领域和实际应用的理解,至少要对所在岗位所在行业有不同于局外人的理解。


而在学校里跟老师做研究项目,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能够把整个项目做完。而且自己的老师一般都会给很多指导,教你去读哪些相关的论文、先学哪些内容之后再开始做研究,也会分配比较多、比较重要的任务给你锻炼。项目做得好,还有可能跟老师一起发表论文,这些都是在学校跟老师研究的益处。


不过其中也需要自己努力去跟老师沟通、反馈自己的进度,争取更多的任务,不能等着被分配,要主动一点。但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刚好有项目可以做,如果没有的话,则可以去参加一些比赛,像大创和数模都是很常见、每年都有的,要抓紧机会去报名参加。


而像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这些,如果感兴趣的话,大一大二有时间可以去增加一下阅历,但到了大三就不建议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了,复习考试和积累科研经历才是最主要的。


10.跨国家申请要注意什么?


王老师:X师兄是美国和英国一起申的,当初本来只打算申请美国,但后来考虑到美国的签证未来可能有变数,加申了英国。


当多个国家一起申请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最想去的是哪里,可以分配多一些申请名额,而拿来保底的国家则可以分配少一些申请名额,而且最好选择录取几率比较大的学校,毕竟是拿来保底的。不过也会有同学想着这个国家并不是我最想去的,除非拿到最好学校的录取,那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冲刺档的学校来申,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


X师兄是拿英国来保底,而英国的院校比较看重学校档次和GPA,X师兄是985&211院校出身,GPA有85/100以上,这样的条件IC和UCL的交通项目基本上都是可以录取的,因此英国只申请了这两所,最后也都拿到了录取。


而主申的国家建议选择的学校尽量分散一些,最好有冲刺档、稳妥档和保底档,不要都集中到一档,不然可能会面临全拒或者录的都是保底的学校,那就很吃亏了。


除了选校方面,跨国申请需要做的准备也不太一样。总的来说,英国或者其他比如香港、新加坡的理工科,比美国的理工科需要准备的东西要少。


首先是GRE,像英国和香港的理工科基本上可以不用考GRE的(当然有高的GRE分数也会加分),新加坡个别项目需要GRE。所以如果你申请的国家地区里没有美国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申请的专业要求来决定要不要考GRE哦。如果不考的话,确实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其它事项。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方面需要注意,比如美国个别学校的个别项目需要做成绩单WES认证,美国院校需要GT送分等等。


还有推荐信的提交方面也会有不同,美国基本上是网推也就是学校发邮件给推荐人,但英国G5之外的很多学校都是可以自己上传推荐信的,不用学校发邮件给推荐人的,这样就避免了经常叨扰推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