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今日看點:宋仁宗的方針,
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的微史長城,今天我們來看看宋仁宗的軍事形勢與財政狀況。仁宗朝四十餘年,四面都遭逢危機。可以用和平手段來應對的,都順利地解決了。但凡是需用武力的,卻總是勉強渡過難關——甚至最後主要還是依靠和平手段才得以過關。其處理邊疆問題方面的方式和效果,很可反映政權之“不武”。這個政權顯然出現了問題。問題在哪裡?問題又有多嚴重?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宋仁宗永昭陵

君臣關於國家的發展,共同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這是邊境戰爭屢遇挫折的根源。仁宗關於這一宗旨的表述是:慎守祖宗基業,不貪無用之地。不得不說,“保境安民”、不事擴張,並不是一種落後的理念,它包含著對於領土、人口和民族三者如何作最佳配置的思考。但這種保守的策略卻不一定有利於國家的生存。尤其是綿延數千裡的北方邊界之外,是兩個遊牧者的政權,來自兩個北鄰的打擊,必然是極具機動性的。在這種態勢下,防禦作戰極為艱難,處處設防,但處處都可能被突破。針對這種被動態勢,宋曾經作過多次努力,宋夏戰爭前後,曾反覆分、合陝西戰區,試圖提高應變能力。但合則戰線太長,分則一路之內兵力不足以應付敵方大量騎軍進攻,只要宗旨不變,就無法擺脫左右為難的境地。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遊牧民族

戰略防禦並不是只有防禦沒有進攻,只是攻的目的仍在於守。比如遭遇圍城時出城襲擾、赴援,都是寓守於攻,甚至個別主動進攻的行動亦屬此列,譬如慶曆二年葛懷敏部欲在邊境伏擊夏軍,是遭遇進攻之時的反制行為。這些行動,可稱之為“主動防禦”。但是,宋方每次用於主動防禦的兵力卻很少。康定元年至慶曆二年最大的三次敗局,宋方都僅萬餘人參加。三次覆軍損折三萬人,宋方再也無力發動帶有進攻性質的戰役。但是,當時陝西正規軍即達三十餘萬,且不斷招刺民兵,這麼大量的戰鬥人員,是如何使用的?既然力主防禦,那就要在每個戰略要地屯兵佈防,這兒五千,那兒八千,每個地方都不足以抵擋敵方十萬大軍的進攻,而總兵力也就這麼被消耗了。戰役的失敗證明防線有漏洞,新增兵員便被用於填補漏洞。這個點有可能被突破,那麼就增加兵員;那個點也不夠強,也得增強兵力。這並不僅僅發生在陝西,河東、河北也是同樣的情形。所以在北部和西北邊境不斷增加禁軍員額,又不斷招募民兵,但仍然是隻夠防禦。而同樣設防嚴密的河東與河北,也就無法出兵支持陝西的戰局。

陝西帥臣夏竦曾提出一系列改良之策,較有可行性的一條是:調整各據點的防禦力度,根據據點的重要性和防禦的難度,增減屯兵,弱化次要據點“小寨”的作用,遇有戰事,併力保大寨。若戰略防禦的宗旨不變,這確是強化防禦力度的良法,但仍不變其被動局面。這宗旨何以不能變?這涉及戰鬥部隊在機動性方面的天然缺陷。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宋兵被fu

宋軍的兵種構成,是騎兵佔少數的混合部隊,其作戰的主力也非少數騎兵,而是以弓手、弩手為主的步兵。依照短板原理,其機動性取決於行動速度較慢的部分。但更明顯的短板或許是輜重部隊。宋軍作戰,是個系統工程,它不慣於“資糧於敵”等就地補給的行為,向來需要複雜的補給體系。若進行突襲,戰士“裹十日糧”似是極限,通常的行軍作戰,則專有輜重隊,以免兵士自負糧秣影響戰鬥力。而輜重部隊的保護與跟進,一直是作戰過程中的難題。如慶曆元年任福以步騎混合部隊追擊夏軍的騎兵,疲於奔命,輜重部隊更是被遠遠拋在後面,至其中伏之時,士卒已三日不食,此戰大可見混合部隊對機動性的制約。宋方單兵的作戰能力絕不下於任何敵軍,文臣所謂陝西禁軍拉不開弓、跨不上馬,或非普遍情況。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宋軍(現代)

從宋夏戰爭各場戰役來看,宋軍每戰皆依靠堅陣,有一段不落下風的激戰,給敵方以大量殺傷。但缺乏機動性的部隊,要大量集結以從事一場會戰,其難度可想而知。故每戰皆以少擊多——往往是以一敵十,戰鬥力再強,恐怕也很難避免覆軍的命運,若遇野戰,尤其如此。由兵種和作戰方式所造成的不利,是否有辦法徹底改變?由於馬匹之不易獲得,兵種無法調整,機動性不可能有明顯提升。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西夏騎兵(左)

所以,宋政權較前朝更重防禦而不善進攻,與其軍隊的兵種構成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是技術問題對戰略形成了阻滯作用。而為了彌補兵種構成造成的機動性的缺乏,政權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來強化北方防線,這意味著投入的財政資源也不斷上升。

北宋兵士,以其身份地位,大體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蕃兵。前兩者屬正規軍,有定額的薪餉。而禁軍地位又較廂軍為高,是作戰的主力。北宋前期,正規軍數字的增長令人驚愕,由太祖末年的不足三十八萬,到仁宗慶曆中,已增至近一百二十六萬。其中禁軍數亦呈現同步的增長速度,由十九萬餘增長至八十二萬餘。兵員增速,超過了這一甲子的歲入增速,以致財政捉襟見肘。主管全國財政的三司,感到壓力極大。據慶曆七年三司使張方平提供的數據,自宋夏戰爭以來,共增四十餘萬禁軍,政府用於供給他們的錢糧絹帛,共增兩千萬緡石匹兩,合全國八十餘萬禁軍,則耗去四千萬以上,與四十餘萬廂軍的耗費相加,合共五千萬以上。這還是“靜態”的養兵費用。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西夏武將

禁軍每三年一次換防,開銷又較常日倍增,一旦進入戰爭狀態,費用更是劇增,如宋、夏戰爭開始前,陝西、河東每年支出錢帛糧草兩千四百一十萬,戰爭期間,增至四千六百七十萬。當時約六千萬的歲入,至少六分之五用於養兵,僅剩不足六分之一用於維持政權運作的其他各種開銷,政府過得十分拮据。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西夏兵

這樣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何不到萬不得已,宋政權更傾向於息事寧人,一旦開戰,又何以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戰爭可能帶來的惡果,首先是國家破產,從而引發更可怕的內部動盪。若不設法儘快終止戰事,宋夏戰爭之於宋,與公元二世紀的羌亂之於東漢皇朝,前景可能是非常相似的。其次才是損兵折將。相比之下,為和平付出每年數十萬的代價,自然遠勝於為兩三年的難期必勝的戰爭付出數千萬的開支。在南境進行一場獲勝把握較大的邊境戰爭,但要為三五萬遠征軍支出數百萬的額外花費,實在負擔過重,是否通過別的方式來節省開支?這樣一來,引入交趾援軍的想法就不難接受了,數萬交趾軍隊在兩廣的開銷,可能數十萬錢糧即可了事,因人成事,以盡少的支出辦成大事,仁宗朝的君臣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秉持這種精於計算的特質,使國家渡過難關。不過,他們偶爾會受數字的矇蔽,對更大的危險視而不見。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李元昊

幸運的是,就人力和財力而言,宋是一個龐然大物,端賴其內部政局之安定,它可將巨量的資源投入前線。這些資源被用來以不太高的效率消耗敵方的資源。西夏在戰爭中遭遇的困境是:每次重大戰事,己方的人員損失也是數以千計,通過幾次伏擊,消滅了三五萬敵軍,但若繼續深入,僅僅在陝西地區,還要面對近三十萬敵軍,若戰事繼續下去,就說不清是誰在消耗誰;越是繼續深入,反過來被陝西宋軍圍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每歲以十餘萬之眾入侵,但從未攻佔哪個重鎮,無法完全依靠“因糧於敵”之策來供給,故而入侵無法長久。反覆進攻、作戰、退卻,一個循環之後,確實是舉國疲乏。因此,戰爭持續三年之後,李元昊已經很清楚,進行襲擾戰,他是有優勢的,但對於雙方都得不償失;佔據陝西,對他而言是非常困難的;至於佔領中原、滅亡宋政權,則幾乎不可能。只要宋能接受他稱帝的事實,他並不希望將戰爭繼續下去。在遼的介入下,他在形式上作出讓步,但實質上還是獲得了他想得到的結果。和平自然而然地恢復了。

宋仁宗的方針,抱定“戰略防禦”的宗旨,仍稱得上是盛世

李元昊

總結

總之,仁宗朝是個很正常的時代,立國近百年所積累的種種制度與社會問題,使它數次面臨危機,但這個時代,仍足以稱為“盛世”。幾次規模有限的兵變,尚不足以形成內治中的危局;對邊地的治理和對外關係,持一種過於穩妥以至稱得上是“呆板”的姿態,由是,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顯得相當遲鈍,但它有足夠的力量去平息,這或許是一個規模龐大但運作有序的文官政府的正常狀態。放眼當時的東亞大陸,宋確實也無由遇到致命的威脅。遼政權替他制服了蒙古高原上強悍的遊牧民。而幽雲地區屬於遼,對於宋的影響也並非全然負面。擁有一塊發達的農業地區,使遊牧的契丹族得以擺脫自然力所造成的定期南侵的宿命,這與歲幣、穩定的邊貿,共同保證了盟約得到堅守。而次一級的政權若西夏、交趾,以及境內的少數族,則不具備在持久的消耗戰之中使宋毀滅的實力。這個時代的宋政權是沉悶的,但又是穩固的,需要作某些改變,使它避免運作日漸遲緩終致某一天失去應激能力的結果。但若給它一場激烈的變革,卻很可能是過猶不及的冒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