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第一清官包拯,墓地被挖掘,墓室場景卻令專家憤恨

關於包拯墓,民間有傳說包拯死後為自己準備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門而出。

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子虛烏有,是民間傳說,而包拯墓也不是沒被盜過。

第一,古人是極重香火的,唯恐自己的墳墓沒有後代子孫來祭祀拜掃。如果包拯真的準備了二十多口棺材,那肯定有二十多個墳墓,後代子孫去哪裡祭祀呢?

第二,包拯一生清廉,《宋史》說他"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也就是說,雖然官做的很大,但是平時使用的東西跟平民一樣。這樣一個簡樸的人肯定不會在墓中陪葬很多財物,怎麼會擔心墳墓被盜呢?

我國古代第一清官包拯,墓地被挖掘,墓室場景卻令專家憤恨

第三,《宋史》記載了包拯的遺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也就是說,包氏一族是有一處公墓的,包拯說子孫如果做了貪官,不得葬在公墓中。可見不得在家族公墓中埋葬是一種羞恥之事。包拯怎會允許子孫將自己埋在別處?難道包拯自認為是貪官嗎?

我國古代第一清官包拯,墓地被挖掘,墓室場景卻令專家憤恨

第四,包公墓就在安徽省合肥市。1973年,合肥一家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要把位於廠內的包公墓搬走。省、市文物部門和包氏後裔參與了對包公墓的清理、挖掘工作。包公遺骨在1980年重新葬在了合肥市中心的包公園內。

我國古代第一清官包拯,墓地被挖掘,墓室場景卻令專家憤恨

不過,當年在發掘包公墓時,確實發現包公後人祭拜的墓實際上是包公夫人董氏的墓。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把中華大地蹂躪了一番。對於北宋各高官的墳墓,他們也不放過,曾經的包拯墓就被他們挖掘過。所以包拯墓並非無人敢盜,喪心病狂的金人就敢盜。

在南宋時期,包公後人曾經重修包氏墓園的時候,鑑於金兵掘墓的慘痛教訓,在遠離墓群的地方,修了一座小墓,把包公遺骨遷到這個小墓中,這個墓才是真正的包公墓。包氏家人為了掩人耳目,還在這個墓的相對稱的一方建了一座假墓,古代又稱為"疑冢"。後來經過歷史的滄桑變化,包公後人對這個重要的秘密已經毫不知情,把原先包公夫人的墓誤認為是包公墓祭拜,而被金兵挖掘過的原包公墓也早已湮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