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温说事”之“孝文化”二:孝行——孝的孩提时代

孝行的孩提时代



中国先民为了强调孝道的深远意义,总是把孝道追溯到很遥远的远古时代,在元朝人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舜是中国第一个大孝子。


“老温说事”之“孝文化”二:孝行——孝的孩提时代

舜耕历山

1.上古虞时代:舜歌《南风》

舜是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君主,名字叫做重华,因为属于有虞氏部落,所以,又被称为虞舜。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是个蛮不讲理的悍妇。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象,从小被娇惯坏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虐待舜。瞽叟是个老糊涂,老婆怎么说他怎么听。 瞽叟和他的恶老婆百般刁难舜,舜却能对父母坚守孝道。

一次,他们让舜到历山种地,不允许田里有一棵杂草。舜又累又饿,朝天大哭,苍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派来大象和鸟帮助他劳动,人们纷纷传扬舜的事迹。这就是孝感天地中传说的“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典故。

尧晚年,洪水泛滥天下,派鲧治水九年徒劳无功,三苗又不断叛乱,他便让四岳推荐天子的人选,四岳一致推举了舜。尧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又派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对他进行考察。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地界);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质量粗劣)”,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所到之处,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市。

尧得知这些情况后很高兴,赐给舜衣服、琴、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廪,以示褒奖。 舜有了妻子和衣服、琴、牛羊、仓廪,父亲瞽叟和弟弟象迫不及待地想害死舜,独占这些财产。象更想除掉哥哥来霸占两位漂亮的嫂嫂,舜时刻处在他们的阴谋和陷害之中。

一天,瞽叟诱骗舜上仓廪顶上涂泥,舜上了房顶,弟弟抽掉了梯子,父亲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早就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上仓廪之前就请教了娥皇、女英,二女教舜“鸟工”之法。舜见火起,双手各执一斗笠,从高高的仓廪上像乘降落伞一样“自扞而下”,躲过了杀身之祸。

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舜去挖井。不用说,这也是一个“陷阱”。井快挖成时,瞽叟和象迅速将一箩筐一箩筐的泥土往井里倒下去。舜从预先开凿的、通往别井的地道中逃了出来。

后来传说,舜因此而掘出一处甘泉,就叫舜井,也叫舜泉。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对父母说:“这主意是我想出来的,琴和两位嫂嫂归我,牛羊和仓廪给你们。”说完就住进了舜的房子,胡乱弹起琴来。 其实,象根本不懂舜弹琴的用意。《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是舜创造的孝子之歌,意思是父母像南风长养万物那样养育自己,象这样的顽劣子弟怎会懂得琴歌《南风》的真谛呢?

正当他想入非非的时候,舜进来了。一时惊愕的象转脸恬不知耻地说:“我正在思念你呢!”然而,舜对他仍然一如既往,还友善地对弟弟说:“你我兄弟就应该情深义重。”

就这样,父母和象要加害舜的时候,他及时逃避。需要舜时,他又总是在他们身边听候呼唤,史书上说舜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唉!舜这个孝子做得真够窝囊,真够危险,真够痛苦的了。

据说,《思亲操》也是舜创制的乐曲。由于父母对他的虐待,舜离家到历山耕种。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不计前嫌。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十分勤劳。舜感动了。他想念着哺育自己的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来: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孝子,《思亲操》应该是后来“乌鸦反哺”等典故的滥觞。

尧对舜进行了种种考验。让舜推行德教,民众都恪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道;让他总理百官,所有政务都有条不紊;让他在四门接待四方诸侯,来自四方的诸侯都非常友好;最后把他放到深山,经受狂风雷雨的考验,舜也不迷失方向。

当舜50岁时,尧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做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辅佐尧,把天下管理得很好。在举贤任能的同时,舜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共工、欢兜、鲧、三苗该流放的流放,该处罚的处罚,于是天下大治大安。尧整整用了27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尧去世之后,舜办事更加谨慎,他征聘贤人辅政,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到了晚年,因见自己的儿子不孝,便把天下禅让给禹。

如果以上故事成立,那么夏朝以前就有孝的传统了。

与舜同时代的东夷族还有两位孝子,叫做少连、大连,是一母同胞。在《礼记·杂记》中,孔子介绍说:“少连、大连善于为父母守丧,三天不吃不喝,三月之内朝夕祭奠,从不懈怠。在父母去世一周年内悲哀不能自已,在为父母服丧的三年期间,一直处于忧愁之中。”

少连、大连被公认为东夷族的孝子。

由此可以推断出,不仅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原崇尚孝道,东夷族的孝亲意识也非常浓厚。正因如此,少连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把他与娴熟贵族礼仪的柳下惠相提并论,并作为降志辱身的人格典范。

“老温说事”之“孝文化”二:孝行——孝的孩提时代

大禹治水

2.大禹干蛊治洪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奠基者是大禹。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患,尧命令大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拦截的方法治水,最终失败,被舜给杀了。鲧治水失败后,舜任命其子禹主持治水。禹接受任务后,对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他率领民众开挖沟洫,把积水排入河道,又疏通旧河道,开凿新河道,让泛滥成灾的洪水经由河道流入大海。经过几十年的奋战,九州的大山都进行了开凿整理,河流疏浚通达,湖泽筑起了堤防而不再漫溢,亘古未见的大水患终于平息了。

据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在家门前经过,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禹治水时,手执耒臿,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成为远古造福民众的著名人物,舜也因此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成功完成治水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孝。《周易·蛊》中称之为“干父之蛊”,也叫“干蛊”。即继承、完成父祖的事业,以扬名显亲。唐朝诗人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3.商人的祖先崇拜

目前还没有从考古中发现夏朝的文献材料,夏以后文献所记的夏朝史实,只能作为后世的追述,有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是不管怎样,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夏、商时代,至少反映出了中国先民特别强调孝道的源远流长。

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孝”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为“子”字。“老”字在甲骨文中有很多种变形,但是都像一个头发散乱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身躯佝偻,“子”字在甲骨文里像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用甲骨文来书写“孝”这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老人用自己的身体呵护着孩子,孩子用手搀扶着老人,老人在上面提携着孩子,孩子在下面敬仰老人,承袭老人的衣钵。真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孝”字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个字了。

在甲骨卜辞中“孝”字还被用作地名,如“孝鄙”,商代的金文中也发现了“孝”字,是作为人名出现的。 殷商时代,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已经相当发达。商王创设了一种宗教迷信仪式——卜筮。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出兵作战、田耕农作,事无巨细,都要占卜来预测吉凶。

董作宾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文中指出:“殷人对祖先真做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着的时候完全一样,地位、权威、享受、情感,也是一样的。而且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福授福于子孙。”在殷商时代,祖先崇拜观念以及孝观念,究其实质,是宗教性的,崇拜祖先、孝敬祖先、祭祀祖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佑护以祈福避祸。

据后来的史料记载,殷王小乙去世后,他的儿子武丁为他守丧三年,远离王位和政事,这就是一种孝。武丁有个儿子叫孝己,对父母特别孝敬,孝己的生母死后,武丁听信了孝己后母的谗言,把孝己放逐在外,孝己最终“忧苦而死”。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

这种“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跟“父死子继”一样,都与孝道有关,孝观念是维系这种制度的伦理保障。

“老温说事”之“孝文化”二:孝行——孝的孩提时代

夷齐谏周

4.伯夷、叔齐让位劝孝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他的灵牌,率军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叩马进谏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打起仗来,能称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讨伐君王,能称得上是仁吗?”

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并将他们送走了。

周武王灭商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菜)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遵从父命,坚决不当国君,是孝;叔齐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哥哥,是悌;兄弟二人对王位不争反而让,是孝悌。对周武王以臣伐君的行为而叩马进谏,是忠;逃到首阳山采薇,不食周粟而死,是廉节。伯夷、叔齐不仅是道德高尚的完人,而且也是商朝末年的著名孝子。

由舜、禹、少连、大连、孝己、伯夷、叔齐的传说可知,早在儒家孝道形成之前的夏商时期,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孝意识就很浓厚了。这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商周时代,至少反映了在后人的心目中夏商周时代也应该有孝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