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孤忠一生的樑鼎芬

1908年光緒皇帝去世的時,他的陵寢還未開建,一直到第二年,在攝政王載灃的主持下才開始修建,但到大清滅亡時也未完工,根據當時清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此時崇陵已基本完工,因此,遜清王室決定1913年12月13日舉行儀式,將光緒皇帝和隆裕太后安葬於崇陵。當送葬隊伍到達崇陵後,一大群人下入地宮,將棺槨、隨葬品佈置妥當後便先後退出地宮準備關閉石門。就在這時,忽然有人發現還有位老臣坐在地宮內痛哭流涕,於是大喊一聲:“不好,有人要殉葬。”還好,這位老臣的親隨眼疾手快,衝進地宮,背起他就衝了出來。這位意圖殉葬的老者就是梁鼎芬。我們知道,殉葬制度在大清康熙朝時基本上就完全廢止了,現在都進入民國時期了,梁鼎芬為何還要做出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呢?

梁鼎芬1859年出生在廣州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父梁葆謙是個舉人,一直恪守儒家的忠信孝悌等道德規範,因此,在梁鼎芬很小的時候,就向梁鼎芬灌輸忠孝、仁義、果敢等傳統品格。1870年,梁葆謙病逝,臨終前,叮囑梁鼎芬要勉力苦讀以求仕進,從而盡忠於朝廷。梁葆謙的話在梁鼎芬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從此之後,忠孝觀念便內化成梁鼎芬思想意識中評判一切的核心標準,成為他審視個人行為的標尺。

一、躋身清流

1880年梁鼎芬首次入京會試即高中進士,後改庶吉士入庶常館,,1883年被授翰林院編修。此時正值清末同光中興時代,剛剛平息太平天國之亂的清政府為顯示其銳意進取的“中興”之勢,開始整頓吏治,稍開言路。同時,此時慈禧太后尚未完全掌控朝局,為牽制奕、鴻章等權臣,她積極扶持那些敢於直言抨擊時弊的大臣,即“以清議維持大局”。在這種氛圍下,翰林院湧現出一大批關心時政、不畏權貴的耿直文人,並且很快成為一股有影響力的政治勢力,是為清流黨人,主要成員有李鴻藻、張佩綸、陳寶琛、黃體芳、張之洞、于蔭霖、李文田、文廷式、王懿榮、鄧承修等。當時這種開放的政治氛圍對年輕且耿直的正統儒生梁鼎芬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在他躋身翰林院後即與清流黨人來往頻繁。比如他曾與于蔭霖同居於吳柳堂故宅;與盛昱“時相過從,唱和詩甚多”,還常與李文田、文廷式、王懿榮等聚於盛昱宅;與鄧承修時相往來,圍爐小飲,鄧離世時梁還賦詩“世無此丈夫,使子肝膽傷”“江水不可涸,我淚不可幹”等。

梁鼎芬之所以能夠與這些清流黨人交往密切併成為其一員,主要是因為其與清流黨人性情相投。歷朝歷代清流一般都出身科舉正途,有較高的傳統文化修養,重視傳統儒學的治平之道和封建倫理綱常,而這些特質梁鼎芬基本上全部具備,因此他能夠躋身清流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彈劾李鴻章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起家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到同治九年時任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

1883年,因越南問題中法之間爆發戰爭,中國軍民對法軍展開英勇抵抗,並取得一些勝利,但李鴻章等人卻擔心兵連禍結會激發兵變或民變,因此主張“乘勝即收”,應及時向法國妥協並訂立和約。李鴻章的觀點使得朝廷在戰和之間猶豫不決,錯失良機,以至於在戰爭初期清軍方面屢屢受挫。梁鼎芬作為一名旁觀者,看到李鴻章的所作所為,不禁痛心疾首,毅然上《奏為疆臣驕橫奸恣、罪惡昭彰,籲肯特旨明正典刑,以伸國法而紓眾憤》折,斥責李鴻章昏庸無能,禍害國家,“驕橫奸恣,罪惡昭彰”,並列舉了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主張對李鴻章明正典刑以收殺一儆百之效,從而整肅朝綱,重振國威。

梁鼎芬的奏摺石破天驚,震驚朝野引得一眾清流黨人齊聲讚譽。然而,殊不知此時的情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李鴻章此時已成長為朝廷的肱股之臣,在內政、外交、軍事、洋務、通商、工商等各方面,清廷都要仰仗李鴻章;另一方面,慈禧太后的權力已經穩固,已經不需要藉助清流黨的力量制衡朝臣,清流黨的存在反而成為其專權的障礙,慈禧已經對其有了清除之意。一些朝臣洞悉慈禧之意,便稱“不去梁某無以安用事大臣之心,且恐效尤者紛起”。於是慈禧命令追究梁鼎芬彈劾李鴻章一事,交部嚴加議處,後在戶部尚書閻敬銘的緩和下,以“妄議”罪對梁鼎芬降5級調用至太常寺做司樂小官。梁鼎芬本身就是一個七品官,降五級基本上直接就成了一介平民,於是他便於1885年辭官返回廣東老家。臨行之前,梁鼎芬將妻子龔氏託付給了自己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文廷式,然而,梁鼎芬前腳離京,文龔二人後腳就好上,此後龔氏一直跟著文廷式,並且還為文廷式生了三個兒子。經此變故之後,梁鼎芬與文廷式的友誼更加深厚了。

三、入幕張之洞

張之洞是清流黨領袖之一,雖然清流黨後期不受慈禧待見,但張之洞卻很受慈禧青睞,官運亨通,當梁鼎芬辭官為民時,張之洞已經身居兩廣總督的高位了。 因此,當梁鼎芬回廣東後,張之洞因其“學問如此淵博”,便聘其到惠州豐湖書院主講,不久又讓其擔任肇慶端溪書院山長(即院長),專為兩廣培養人才。後來張之洞覺得肇慶地處偏僻,決定在廣州設立廣雅書院,並請梁鼎芬主持。梁鼎芬採用分科教學的辦法,設經學、理學、史學、經濟四科,使學院具備了現代學校的雛形。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之兄李翰章調任兩廣總督,梁鼎芬想到自己當年彈劾李鴻章之事,怕受到報復,便辭去了書院院長一職。1892年,張之洞在湖北創建兩湖書院,邀請梁鼎芬主講中學。從此之後,梁鼎芬便長期留在張之洞身邊,成為張之洞最重要的幕僚,尤其在教育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了大量人才,黎元洪、章太炎、黃興、宋教仁等皆出其門下。

在湖北期間,梁鼎芬歷任兩湖書院山長、湖北學務處總提調、湖北按察使等職,深受張之洞信任。事實上,張之洞不但在學務方面仰仗梁鼎芬,在其它方面遇到重大問題時,也必需徵求梁鼎芬的意見。在維新運動初起時,梁鼎芬便利用與康、梁同鄉之關係居中牽線,促成張之洞與康、梁相識,並讓張捐資5000兩白銀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使張成為維新派的重要臺柱之一。後來張之洞又襄助維新派成立上海強學會,並大力支持創立《時務報》,使之成為維新派的重要喉舌。當慈禧太后決意剷除維新派時,張之洞深恐自己與康、梁的關係被人揭露,有意向慈禧表明自己不同於康、梁,但又不知該如何操作之際,便諮詢梁鼎芬:“康學大興,可謂狂悍,如何,如何?”梁鼎芬則答曰:“賊狷悍,則討之,不當運‘如何’。”於是張之洞便撰寫了《勸學篇》並進呈慈禧御覽,提出了有別於康梁的變法方案,鼓吹忠君愛國、尊經守道。同時,梁鼎芬也以筆代刀,大罵康有為是無君無父無人理的逆賊,稱康黨罪通於天,毒加於人,應該天誅地滅。這些舉動有力地幫助張之洞擺脫了與康梁的聯繫,得以在戊戌政變中站穩了腳跟。後來當北方義和團運動蓬勃發展時,湖北也發生了自立軍起義。在如何對待自立軍問題上,張之洞起初態度曖昧,不加干涉,正是在梁鼎芬的苦勸下,張之洞才下定決心捕殺了唐才常等人。

自梁鼎芬入張之洞幕府後,便一直忠心侍主,或推波助瀾,或遮風擋雨,盡其可能保護張之洞的宦海生涯一帆風順。因此,梁啟超曾經說過:“天下崇拜之洞者,必並崇拜鼎芬;唾罵之洞者,必並唾罵鼎芬。”“鼎芬即小之洞,之洞即大鼎芬。”

張之洞對梁鼎芬信任有加,而梁鼎芬也對張之洞忠孝兩全。1909年張之洞去世時,梁鼎芬親赴南皮奔喪,哭得比張之洞的幾位孝子還在悲痛。此後,每次坐火車經過南皮,梁鼎芬必家肅然起立,面向東南敬立,直至火車駛離南皮。

四、勸降黎元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北宣佈獨立,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都督。隨後不久,湖南、江西、廣西等紛紛光復,清政府在全國的統治岌岌可危,這種情勢讓梁鼎芬深為憂慮。於是,他決定利用自己在湖北的影響力以及與黎元洪的師生關係,勸降黎元洪歸服朝廷。10月13日,他致信黎元洪,先以“天恩高厚”勸黎元洪恪守忠孝之道,後又以“張文襄公教公教忠教戰”來感化黎元洪,希望黎元洪能不負清室浩蕩皇恩和張之洞的苦心栽培,力勸黎“率湖北子弟數千人來歸朝廷以自白”。繼而他又以鄉土觀念感化鞭策黎元洪,“兩軍相對,互有勝敗,互有損傷,官軍將官,有湖北人,兵有湖北人,今以湖北人殺湖北人,黃帝以來少見此事,宋卿創為之,念此安乎?”苦勸黎元洪不要成為湖北人自相殘殺的罪魁禍首。接下來,梁鼎芬又警示黎元洪,新軍起義,將導致社會動亂,百姓流離失所,損耗大清國力,是“即害中國,反益外邦”的賣國行為,黎元洪若繼續參與其中,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最後,為解除黎元洪的疑慮,他又表示“如有不信,鄙人僅有一子,小名綵勝,宋卿所知所見也,願以此子送至武昌為質。”為了大清國願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武昌做人質保證黎元洪的安全,梁鼎芬也是拼了。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動黎元洪,黎元洪接電後讓幕僚給梁鼎芬回了一封信,毫不客氣地對他的倒行逆施行為進行了譴責。

眼見在湖北勸降不成,梁鼎芬又把目光轉向自己的老家廣東。此時,廣東的革命形勢也呈山雨欲來之勢,他決定利用自己在廣東的人望,挽救廣東的形勢。他先是與兩廣總督張鳴岐訂下攻守同盟,然後自己親自出面,提出“廣東者廣東人之廣東”,主張“利用官府改良獨立,以求完全,不可糜爛”,妄圖以假獨立苦撐待變。但革命黨人並未受到蒙敝,11月19日,胡漢民等在廣州宣佈獨立。一時之間,廣州民眾歡聲雷動,此前要求廣州市民不要慌亂的梁鼎芬此時自己卻慌了起來,急匆匆地離開廣州逃到了香港。

五、辮子沒了

1911年11月27日,四川新軍譁變,時任四川總督端方被殺。因庚子拳亂時端方曾舉薦梁鼎芬出任直隸州知州,使梁鼎芬得以仕途復起,因此,當第二年7月,端方靈柩自四川運到武漢時,梁鼎芬決意赴武漢為端方籌措喪事。當時,武漢城內剪辮風潮盛行,城門口和一些重要的街道口都有士兵或執勤人員把守,沒有剪辮者不得通行,並配有剪辮隊,遇留辮者當場剪掉。而梁鼎芬是大清的忠臣,辮子是作為大清臣子不可或缺的標誌,怎麼能沒有辮子呢?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辮子,梁鼎芬很少外,即便在旅社裡也戴著一頂長尾紅風帽,以防萬一。

黎元洪得知梁鼎芬來到武漢後,決心捉弄一下這個頑固分子,於是便對部下說:“梁節庵每天戴著風帽,害怕別人看見他的辮子,保護甚周。我打算請他來都督府吃飯,你們乘機將他辮子剪去如何?”同盟會員曹亞伯立刻響應,並自薦來完成這個任務。因為有以前的經歷,梁鼎芬早就料定黎元洪之宴不懷好意,所以他收到黎元洪的請帖後看了看便直接退了回去。曹亞伯一看梁鼎芬有防備,這招不奏效,於是當天晚上就帶著幾個人來到梁鼎芬所住的旅社拜見梁鼎芬,並對梁鼎芬說天氣太熱了,不要太過拘禮,還是脫掉帽子吧。梁鼎芬知道 曹亞伯不懷好意,便對其不予理睬。哪知曹亞伯趁機迅速走到梁鼎芬的身後揭去風帽,梁鼎芬心知不妙,趕緊用雙手遮住髮辮,曹亞伯的一個助手拿著剪刀衝上來,準備動手,梁鼎芬順勢倒地,兩手緊護髮辮,以頭撞擊地板,極力反抗。曹亞伯的另兩個助手見狀趕緊上前,反扣梁鼎芬的雙手,持剪者迅速在梁鼎芬的頭上一刀將他的辮子剪了下來,又連剪三刀,梁鼎芬不多的頭髮也被剪成了荒山禿嶺。剪完之後曹亞伯及其助手隨即呼嘯而去,梁鼎芬則趴在地上大哭不止,他的學生等人在一旁勸說半天,方才止住他的哭聲。受此奇恥大辱,梁鼎芬覺得無顏再見恩公端方,當晚就離開了武漢,從此終生未再踏入武漢。

六、奉安鬧劇

1912年,清帝遜位,民國成立,梁鼎芬得此消息後如喪考妣,但又無力迴天,於是他便把全身心投入到光緒帝崇陵的修造工程上。他長期住在易縣梁格莊光緒帝停靈的暫安殿旁,每天朝奠於梓宮前,瞻仰泣涕。為表達景仰思念之情,他還在經常寢殿外露宿。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他還拖著一條行動不便的病腿,風雨無阻,乘棚車往太平峪光緒帝崇陵施工區瞻視,問長問短,陵工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其梓宮奉移西陵暫安,民國政府派出了以內務總長趙秉鈞為首的使團前往致祭。為示尊重,使團成員大多都換上了清朝臣子的袍褂,並在靈前行三跑九叩之禮,只有外交總長孫寶琦身著西裝行三鞠躬禮。梁鼎芬見後氣憤非常,一個箭步衝到孫寶琦面前,手指哆嗦地指著孫寶琦厲聲問道:“你是哪國人?你忘了你是孫詒經(孫父,同光間名臣)兒子?你忘了你做過大清的官?你今天穿著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和先後,你還有廉恥嗎?你是個什麼東西?”這時勞乃宣在旁邊幫腔說:“罵得好,你是個什麼東西?”兩人的斥罵吸引了一大群人圍觀,孫寶琦尷尬之餘,低著頭連說:“不錯,不錯,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1913年秋,崇陵竣工,12月13日,光緒和隆裕的靈柩落葬崇陵,梁鼎芬北上參與了奉安大典。然而,大典之上,曾在前清權勢熏天的慶親王奕劻及其子載振都沒有出現,這讓梁鼎芬備感失落,他仰天長嘆:“奕劻哪去了?載振哪去了?像這種東西,有什麼用啊?前清重用此等臣子,焉得不亡?” 當棺槨與隨葬品全部在地宮佈置完畢後,百官行禮後離開,地宮門開始緩緩下落,梁鼎芬突然衝進了地宮,大喊著要為先帝殉葬。梁鼎芬的舉動嚇壞了隨行的官員與隨從,大家都愣在當地,幸虧有人眼疾手快,衝進地宮將梁鼎芬背了出來,否則地宮石門完全落下,那就誰也沒有辦法了。

奉安大典完成之後,梁鼎芬看到墓園光禿禿一片,於是提出崇陵植樹計劃,後來溥儀又頒旨委其處理“崇陵種植樹株事宜”,然而卻沒有撥給他一文錢的經費。於是,他便帶頭捐款1000大洋,又四處奔忙募款,他到琉璃廠訂製了200個小壇,裡面盛滿崇陵的雪水,然後帶著這些小壇分別到滿清貴族遺老家,乞請他們捐資購買樹苗。遇捐資數額較大者,他微笑拱手道別;若遇拒捐或出資微薄者,他就當場大發脾氣,讓對方難堪。這一招挺靈驗,貴族遺老誰也不願聽他咒罵,得一個對先皇不忠的罪名,於是200壇雪水送出,換來了一筆可觀的款子。有了錢,梁鼎芬便買來大批松、柏、檜、楊等樹苗,親率陵工們種植、澆水,他還在崇陵旁蓋了3間小屋,名為“種樹廬”,陵工們由此送給他一個“種樹大臣”的雅號。經過兩三年的努力,梁鼎芬在崇陵祭臺左右栽植羅漢松18株,象徵十八羅漢守護先帝,又在崇陵後山栽樹4萬多株,完成了他的崇陵植樹計劃。

七、擔任帝師

1915年,溥儀的老師陸潤庠去世了,需要為溥儀再選一位老師,經過一番推薦考察,最終陳寶琛引薦的梁鼎芬被選中,於1916年7月榮任溥儀師傅之職。隨後,溥儀傳旨,受梁鼎芬毓慶宮行走,賞加二品銜,並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梁鼎芬對這個職務非常上心,每天都按時上朝,一絲不苟地為溥儀傳道授業,同時認真地為年僅十歲多的“皇帝”寫起居注,把溥儀吹捧成“英主”。梁鼎芬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讓溥儀非常滿意,僅僅二十多天後,溥儀就賜給梁鼎芬一幅自己親自書寫的黃絹對聯:讀書眾壑歸滄海,下筆微雲起泰山。繼後又賞賜他穿帶朦貂褂,這讓梁鼎芬非常受用,工作起來也更加賣力,甚至到了不要命的程度。張勳復辟時,張勳的辮子軍在北京與討逆君發生巷戰,雖然槍聲四起,梁鼎芬卻仍然像平時一樣乘坐馬車,穿過擠滿士兵的街道到神武門前換乘宮轎入宮。此刻,交戰雙方正在景山和宮內屋頂之間相對射擊,轎伕們懇求他不要冒生命危險穿越露天的深宮大院。梁鼎芬則從容入轎,命轎伕們前進。沒走多遠,便有一梭子槍彈掃射在沿路的宮牆上,隨後磚頭瓦塊也朝著宮轎和他們頭頂砸來。轎伕們請求暫入附近宮室躲避,但梁鼎芬認為,如果只追求個人的安全而不忠於帝師的職責,那就是一種恥辱,那樣的話還不如被子彈打死呢,於是他對轎伕大吼一聲:“公事不可耽誤!”轎伕們被梁鼎芬的精神感動了,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抬著轎子冒著彈雨直奔毓慶宮。

梁鼎芬對溥儀的執教嚴格而有法度,善於聯繫時事、貫通曆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重在從政治上訓練。這種教學方法給溥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平報》曾刊登一文,詳細敘述幾位師傅與溥儀之間的教學關係。談到梁鼎芬時這樣寫道:“四師傅(指陳寶琛、伊克坦、朱益藩、梁鼎芬)中,帝最親近者為梁節庵。蓋節庵忠清,遜位後一人而已。其所以教帝者,除所課外,必以國家近事聞,指陳得失,推溯先後。間及聖祖(康熙)、高宗(乾隆)之英武,時繼之以涕淚。帝為所感,每至淚盈雙睫,室內黯然。其所以責末造貴親之專橫,尤斤斤不少阿附。且每當師帝痛談後,節庵必以溫語撫慰之,雄語興奮之,俟帝躍躍,然後出宮。故每至節庵授課,時間必越定限,帝亦異常奮興也。清帝之能力去宮中積弊,半由節庵之所教也。節庵歿後,清帝甚哀,如失心腹。”

八、襄助復辟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不久之後,兩人之間就發生了府院之爭。為化解兩人之間的矛盾,黎元洪請張勳進京調解。

1917年6月30日,張勳率軍進抵北京城外,當夜,他先是與康有為潛入清宮,秘密召開了御前會議,與溥儀的幾位師傅以及內務府大臣商議,決定發動復辟。在這次謀劃中,梁鼎芬是其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人物之一,據《清史稿·梁鼎芬傳》稱:“丁巳復辟,已臥病,強起周旋。”在宮中議定復辟事宜後,張勳又派人把京津臨時警備總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陳光遠、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湖請到自己寓所,宣佈道:“本帥此次率兵入京,並非為某人調解而來,而是為了聖上覆位,光復大清江山而來。我已於今日傍晚進宮面聖,召開了御前會議,決定明晨請皇上覆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令四人心驚肉跳,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見四人無話,張勳便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翎,在凌晨時分率四人以及康有為等入宮。

7月日凌晨3時左右,溥儀在幾位師傅的陪同下,於養心殿接見了張勳一行。溥儀坐定後張勳領著眾人匍匐在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然後奏請溥儀復位以拯救天下蒼生。溥儀答應後,張勳、康有為又跪拜在地,高呼萬歲,王士珍、江朝宗等人無奈之下也只得跟隨跪下歡呼。凌晨4時,張勳安排梁鼎芬以清室代表的身份與張勳的代表帶著溥儀賜封黎元洪為一等公的詔書和康有為提前代擬的“黎元洪奏請歸還國政”折赴總統府勸說黎元洪歸政。梁鼎芬拖著病體,叩開總統府大門後,先勸黎元洪歸政,並保證歸政後可獲加封,又逼著黎元洪在奏請歸還國政折上簽字蓋章。黎元洪答道:“總統職位,乃出國民委託,不敢不勉任所難。若復辟一事,乃是張少軒(張勳字)一人主張,恐中外未秘承認,我奈何敢私自允諾?”梁鼎芬威嚇道:“先朝舊物,應即歸還。公若不肯贊成,恐致後悔。”黎元洪毫無懼色,索性閉上眼睛不再理睬。碰了釘子的梁鼎芬無奈之下,只能悻悻離去。

梁鼎芬一行人離開之後,黎元洪通電由住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代任總統職位,然後自己抱著總統印璽跑到東交民巷日本使館區避難去了。

清帝復辟,引得全國一片譁然,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人支持下組成討逆軍攻進北京,辮子軍一觸即潰,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宣佈退位,這場鬧劇前前後後總共只持續了12天。

復辟失敗的如此之快,讓梁鼎芬憂憤交加,當他遇到四處逃避的康有為時,氣得大罵康有為只知道逃跑,康有為辯解道:“胡說,你幾曾看見我逃跑?”梁鼎芬說:“戊戌之役,你若不逃,豈能活到今天?你這次來,既然想做復辟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別來。成則居功,敗則惜命,有你這樣的聖人嗎?從今天起,我不承認你是廣東人了。”

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病逝於北京,留下遺囑,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永侍於光緒。臨終前,他囑託兒子不可刻其詩集:“今年燒了許多,有燒不盡者,見了再燒,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淒涼,文字不能傳出也。”聽聞自己恩師去世,溥儀為其賜諡“文忠”,在文官中,這是一個僅次於“文正”(有清一代僅八人獲該諡)的諡號,可以說溥儀給了自己老師很高的榮譽。

縱觀梁鼎芬的一生,可謂是失敗的一生,他所經歷的事情幾乎沒有成功過,雖然有過一年之內進士及第和洞房花燭的人生大喜,但琴瑟幾年老婆就跟自己最好的兄弟跑了;躋身清流,幾次彈劾權臣沒一次成功,都落得黯然離場;投身教育培養了大批弟子,這些弟子卻成了推翻清室的急先鋒;盡心培養溥儀,希望希望溥儀能夠成為中興之主,結果復辟運動最終仍是一敗塗地。

雖然梁鼎芬對大清一生愚忠,在晚年更是試圖阻止歷史進程,但在他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身上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千夫所指而不改,斧鉞加身而不畏,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今天,有幾人身上還有這種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