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他的這些名士風範也同樣很有名。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的東晉時期,正是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的時代。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

這年冬天,會稽郡派了一名督郵到他所任職的縣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傢伙,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啊。陶淵明無論怎麼高傲也沒有辦法,處在人家的屋簷之下你就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他只得馬上動身前往拜會。不料,陶淵明的秘書攔住了他,秘書說:“您這是去參見上級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戴整齊,態度要謙恭,這是您對上級的一種尊重,不然的話,你的上司會在他的上司面前說你壞話的。”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哪受得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啊,他再也忍受不了官場這些繁文縟節了,他無奈地長嘆一聲:“我寧肯餓死,也不能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些差勁的人折腰啊。”陶淵明說完,馬上坐下來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那把他只坐了八十多天的知縣的椅子,從此他再也沒有做過官。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為此,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多了一位文豪。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美好寫照。

從官場退隱之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還寫了自己的抱負“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以自己卓越的詩歌才華,極大地豐富了農事和田園題材的創作。以前詩中罕見的桑、麻、雞、狗等平凡事物,一經他寫入詩中,無不生趣盎然;而且,他描寫大自然的那種真情實感,也常常能激起人們的無限嚮往。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美好的田園生活陶冶了陶淵明的性情,為此他流傳下來125首描寫田園生活的動人詩歌,他還給後人留下很多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詩並記》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簡直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

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在那裡沒有動亂,沒有朝代變更,沒有國家君臣,沒有徭役賦稅,百姓過著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美好生活。作者以優美的語言,使這篇作品產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後世人們一直把這種空想的社會稱作“桃花源”。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到了晚年,陶淵明隱居山間,穿粗麻布衣,自己勞作,雖然生活貧病交加,但是江州刺史檀道濟請他出去做官的時候,他仍然直起自己的腰桿兒,不肯出山,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他婉言拒絕了檀道濟的盛情邀請。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即使是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人們也常常用“不為五斗米折腰”幾個字去評價。可以說,作為一個清貧文人,陶淵明為人處世的準則的確是人們的楷模,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

但是,陶淵明的骨氣、陶淵明的底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陶淵明的底氣是有經濟學根源的。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其教科書的第一章裡論述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中原理一是這樣說的:人們面臨交替關係。也就是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曼昆接著說:“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生活之中,人人都處於各種各樣的交替關係之中。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比如,我們目前的社會就面臨著公平與效率的交替關係,效率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

平等是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形象地說,效率是指蛋糕的大小,而公平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社會在徵收富人的所得稅用於救濟窮人的時候,從社會的大環境來考慮,的確是增加了社會的公平,但是對那些富人來說卻有失公允,因為這樣做減少了對富人辛勤工作的激勵,因此就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效率,反之亦然。

陶淵明就處於這樣的交替關係之中。

首先,陶淵明知道自己的知識水平、文學修養,他了解自己的價值,他的價值遠不只是每月“五斗米”的價格就可以打發得了的。根據前面敘述的經濟學原理一,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交替關係,當交替雙方中任何一方認為自己的收益低於自己的付出的時候,交換就不能成立。陶淵明認為,他的價值和對方所給的報酬存在不對等。我們還知道,任何人與其他人都是不同的,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具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性。陶淵明的特殊性是他高傲、正直、清明、有才學,當這些特性集於陶淵明一身的時候,他就具有了壟斷的性質,他是唯一的,也就是說陶淵明作為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源是社會所稀缺的,因此他具有奇貨可居的資本,在聘用者給他的出價太低的時候,這種具有壟斷性質的稀缺資源在不滿意的時候,他就可以選擇用腳表決的方式--拒絕合作,一走了之。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另外,陶淵明還面臨另外一種交替關係之中。經濟學原理一說:“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也體現了陶淵明與常人不同的價值觀。如果用現代經濟學術語來闡釋的話,我們可以說陶淵明的個人偏好與他人的個人偏好是不同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金錢、財富是最重要的,這是平常人的偏好,所以人們為了金錢、財富,常常可以放棄尊嚴、自由、愛好,去做一些委曲求全的事情;但是在陶淵明看來,個人的尊嚴、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愛好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他的偏好,他認為這些東西遠比每月的“五斗米”更重要。

要得到每個月按時領取的“五斗米”,就要放棄個人的尊嚴、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愛好;而要得到尊嚴、自由、愛好,就要放棄每月按時領取的“五斗米”。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因此,為了尊嚴、自由、愛好,陶淵明才不肯用這些自認為最尊貴的東西去和“五斗米”做喪失原則的交換。

還有,其實陶淵明的骨氣、底氣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物質財富是精神財富的基礎,他的骨氣也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是憑空而來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古人在論及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時說:倉廩足而知榮辱;現代人談到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時說:物質決定精神;


無論一個人從事什麼職業,他對物質財富有什麼樣的偏見,但是他還是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空談生活。


沒有物質財富我們就不能生活、不能生存,生命沒有了,精神就無所寄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前提。在合法的前提下,一個人有支配自己金錢、財富、物質的絕對自由,才會擺脫權勢對你的無端掣肘,你才會擁有獨立思考的空間,你才會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如果我們在金錢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在合法的前提下我們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我們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我們高貴的人格可以保持永久的獨立,我們的精神擁有自己獨立的家園,他人的思想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就推不開我們這個獨立家園的大門。我們吃我們想吃的美食,穿我們想穿的華衣,住我們想住的豪宅,開我們想開的名車,玩我們想玩的遊戲,去我們想去的佳境。只要我們的金錢來路光明正大,我們所做的事情合理合法,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可以盡情地享受我們的輕鬆、自由、快樂、瀟灑、幸福,這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是多麼美好的一種境界,是多麼美滿的一段快樂人生!陶淵明告別官場之後過的正是這樣的生活,他為什麼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他的生活來源是什麼呢?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千萬不要忘了:人們面臨交替關係。我們可以考慮一下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利用我們最寶貴的時間資源的。是的,我們可以把自習的時間用於學經濟學;也可以學習外語、數學;閒暇的時候,我們可以出去踏青、騎車,也可以談戀愛……

不為“五斗米”折腰!用經濟學原理看陶淵明的底氣從何而來!


那麼陶淵明呢,也一樣,他可以這樣賺錢,他也可以那樣賺錢。他可以用做官的方式賺錢,依靠政府的“五斗米”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離開官場之後,他也可以換另外一種方式來獲取生活的資源。他可以自己開荒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在悠哉遊哉的美好陶淵明的生生活之中,他吟詩作賦,享受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你看,沒有了“五斗米”,他一樣可以很好地生存。

您的關注將支持我發佈更加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