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崇信“牛狀元”是這樣煉出來的


【媒體聚焦】崇信“牛狀元”是這樣煉出來的

一場春雨,一樹花開,四月的田野一派生機盎然。在崇信的農村,大大小小的“牛倌”們貯草、補欄,一刻不停,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幸福夢想。

“今年牛價好!”這幾天,崇信縣新窯鎮宰相村南坡社的張愛換分外忙碌,剛剛犁完地便匆忙趕回家,精心“侍候”棚舍裡14頭牛寶貝。“一頭牛比去年能多賣1000多元呢。”張愛換顯得信心十足。

提起養牛,張愛換有一肚子說不完的話。2017年,妻子杜蓮香突患間歇性精神病,高額的醫療費用,兩個兒子讀書花銷,一度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同年被確定為宰相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給妻子治病,張愛換決定在家門口養牛,既能顧家也能賺錢。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張愛換加入了宰相村恆富養牛專業合作社,用精準扶貧貸款購買基礎母牛6頭,經過一年餵養,牛存欄翻了一番。

“現在養牛政策好,一頭基礎母牛政府補助2000元,還享受合作社利潤分紅。”張愛換滿臉笑容算起自己的收入賬,8頭母牛補助1.6萬元,合作社配股分紅資金600元,出欄3頭牛犢1.8萬元,加上公益崗和平時的務工收入,張愛換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000元,2018年底也順利摘掉了窮帽,妻子病情趨於平穩,兒子畢業後在雲南就業,現在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媒體聚焦】崇信“牛狀元”是這樣煉出來的

為了有效抵禦市場風險、做大做強“崇信紅牛”品牌,崇信縣於2017年成立了紅牛產業開發服務有限公司,採取龍頭企業加入、合作社組織、吸引大戶、帶動貧困戶的形式和企投戶繁、戶養企銷的機制,帶動群眾大力發展紅牛養殖。

“公司探索的‘合作入股、託管代養、投牛還牛’的產業扶貧模式很接地氣,有效調動了群眾養牛積極性。”縣紅牛公司副經理文金虎介紹說,2019年公司向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累計分紅達226.98萬元,帶動全縣70個紅牛養殖專業合作社41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戶均增收達5300元。

服務對接,銷路不愁,利好政策猶如和煦春風,讓眾多群眾看到了紅牛養殖的大好“錢”景。

“今年打算再買15頭母牛!”錦屏鎮野雀村的養牛能人王保處顯得信心十足。2011年,王保處萌生了養牛致富的念頭,他利用打工積攢的10萬元存款購買能繁母牛7頭,承包了錦屏鎮野雀村黃寺窪500畝撂荒地作為牧場,利用山村裡廢棄的窯洞搞養殖,轉眼已是第十個年頭。基於豐富的養殖經驗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王保處的牛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目前牛存欄34頭,其中能繁基礎母牛26頭。

“一頭牛一年的養殖成本大約在1500元。”王保處告訴記者,由於草場充裕,一年四季多數放養,解決了飼草問題,窯洞養牛冬暖夏涼,牛疾病少,坐膘快,也大大節約了養殖成本。2019年,王保處將育齡偏大的基礎母牛和牛犢售出,年出欄11頭,收入7.8萬元。看著自己的辛勤付出收到成效,王保處信心滿滿,今年計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媒體聚焦】崇信“牛狀元”是這樣煉出來的

上乘的肉品,良好的口碑,使紅牛市場一路走俏,為廣大養牛戶吃上了“定心丸”。“崇信紅牛肉質細嫩、肉香味濃郁、口感潤滑,雪花肉1斤能買到1000元左右。”崇信縣伊順祥牛業公司總經理趙立平介紹說,通過在特定環境中的飼養和不斷改良,崇信紅牛已經成為肉牛系列中的高檔肉牛,牛肉產品深受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場顧客的青睞。

當前,崇信縣“念牛經”“發牛財”的群眾數不勝數,牛產業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的首位產業。在每年舉行的崇信紅牛南(北)賽區賽牛大會上,一個個“牛王”“牛狀元”脫穎而出,成為發展牛經濟的佼佼者,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他們的笑容更加燦爛……

據崇信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縣以農戶分散飼養為基礎,大力推廣“養殖小區+窯洞養牛+戶內棚舍+半飼半牧”四種模式,目前建成錦屏鎮姚窪—平頭溝、黃花鄉涼水泉—高年2個窯洞養牛示範帶,扶持發展牛產業龍頭企業6戶,組建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163個,帶動發展養牛大戶1900多戶、貧困戶養牛1700多戶,全縣牛飼養量達到9.5萬頭。

又一個春回大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崇信縣一個個養牛人步履鏗鏘,他們用熱情和汗水唱響幸福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