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一線的突擊隊員中,來自市測繪研究所的高鎖義、申春明、賈立新三人,很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三個人,其中申春明在結束此次突擊隊下沉工作後,即將退休。
第三突擊隊巨輪分隊長任國華介紹,三位老同志在他們分隊的20名隊員中,年齡排前三,是所有隊員的老大哥。下沉社區後,他們的工作開展得“穩準實”,得到了社區幹部和居民的好評。
老將出馬
高鎖義,54歲,市測繪研究所總工;申春明,55歲,市測繪研究所副總工;賈立新,53歲,市測繪研究所經營計劃處處長。
三人如此“高齡”下沉社區,成為突擊隊員,在突擊隊員中很少見。高鎖義介紹,2月中旬,市委組織部組建下沉突擊隊時,受疫情影響,市測繪研究所的一線工作人員,尚未完全恢復正常工作,只有中層以上幹部堅守崗位。接到通知後,大家一致認為,臨時徵調其他同志緊急到崗,時間倉促,不如從現有在崗人員中抽調。之後,三位同志主動提出申請。
按照統一安排,高鎖義被分配至勝利橋東社區,申春明和賈立新被分配至西苑社區。
穩重為先
興許是年齡原因,三個人下沉社區後,表現得非常穩,成為社區疫情防控的“穩定器”。
在前期防控中,外地返並人員需要居家隔離。一天,勝利橋東印刷廠宿舍,一居民從外地回來。社區登記後,需要居家隔離,但他對此不理解,有牴觸心理。高鎖義發現後耐心勸導,從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給他做思想工作,好容易讓他回到家裡。
然而,事情還沒完。一般而言,居家隔離者在儲備生活物資時,會相應地多備一些,但這位居民偏不是,他是需要什麼才買什麼。上午買土豆,下午買茄子,總往社區打電話。幾個年輕人有些不耐煩了,高鎖義依然有求必應,周到服務。“目的只有一個,只要他自覺隔離,咱多跑幾趟也可以。”後來自覺沒趣,那個人買東西的“興致”也不高了。
勝利橋東2號樓一住戶,從外地返回,家裡有剛出生的嬰兒。居家隔離,紙尿褲的消耗大,下水道無法沖走,全部積攢在一起,幾天處理一次。54歲高鎖義,每次接到住戶的電話,都會迅速趕到,將滿滿一編織袋使用過的紙尿褲拖下樓。高鎖義說:“小小的紙尿褲,很重的,扛不動,只能沿樓梯往下拖。”
為住戶送菜,幫住戶處理紙尿褲,當高鎖義的家人聽說他在社區乾的工作後,連連說:“在家都很少乾的活,在外頭居然幹起來了?可以嘛。”
在西苑社區,社區幹部反映申春明和賈立新也是非常沉穩。對此,他們表示,這大概和所從事的職業有關係。
準確無誤
興許是工作影響,三位老隊員的腳力都非常好。西苑社區有3000多戶居民近萬人。2月19日突擊隊員下沉後,首要工作就是人員摸排。當時的工作方針是,先電話摸排,再根據小區出入證二次摸排,依然無法核實的住戶,必須親自上門。
一個社區,若干個網格。摸排中,總是流動的網格長和不變的申春明、賈立新。兩個人每天分別跟隨不同的網格長去往不同的地方。走路,上樓,敲門,核實,再下樓,再走。來來回回,走走停停。幾天下來,社區的幾個網格長對他們打趣地說:“年齡大,功力厚,走路功夫可以啊。”
對此,申春明向記者透露:“這算啥,搞測繪的還能沒走路的本事?真是幹開工作,一天走二三十公里,常有的事。”
兩個社區的幹部介紹,三位同志不僅有走路的基本功,還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在人員摸排時,總要將所有的數據核對準確。賈立新認為,這也是受多年養成的工作習慣影響。
幹出實效
興許是職業習慣,三位老隊員在完成常規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還發揮職業特長,與其他隊員一起,製作了街道管理單元示意圖。
高鎖義介紹,下沉以後他發現,隨著復工復產人口流動性變大,光憑記憶掌控社區人口去向很難做到,翻找人員信息臺賬效率又低。他便嘗試著創新排查方式,幫社區製作了新的統計表,按居家隔離到期時間排序,每天更新,社區人員查找資料方便了很多。
此舉隨後推開,經過20多天不懈努力,他們將巨輪街道所轄15個社區、117個網格內的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分類整合,製作了“巨輪街道轄區管理單元示意圖”和15幅“社區管理單元示意圖”。
這些圖,眼下有助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今後還能用在文明城市創建、人口普查等重點工作中,成為持續有效服務轄區居民的有效工具。
三位“老將”表示,能以50多歲的年齡,完成組織交給如此重要的任務,為太原疫情防控出力,他們感到榮幸,也感到自豪。尤其是申春明,這次下沉工作基本是他工作歷程的最後一站,退休報告已上交,只待批覆。退休之前,參與社區疫情防控,令他的職業生涯更有意義。(記者 申波 文/攝)
閱讀更多 山西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