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歷史學家評價孫權晚節不保


為什麼有歷史學家評價孫權晚節不保

每個人的轉折點、關鍵點不同,孫權48歲以前是個非常好的領導人,48歲以後卻越活越糟。所以每個人要注意,當你的轉折點到來的時候,要好好去調整,很多人因為沒有調整好而造成不好的結果。48歲以前孫權性格開朗,度量很大,也講仁義。雖然比較優柔寡斷,但還是有一定決斷力的,最好的一點是能夠禮賢下士。有權有勢的人覺得自己很行,這很可怕;一個人沒權沒勢的時候,需要覺得自己很行才有鬥志。有權有勢的時候要小心行事,才能保平安。三國時期的孫權就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例子。

晚年寵幸小人疏遠君子疑心太重

48歲以後的孫權幾乎變成另外一個人,寵幸小人,疏遠君子,飾非拒諫,自以為是。張昭勸他,他居然拿刀要殺張昭。當然他以前就對張昭不太滿意,但還會忍耐。張昭的地位很高,一是孫策臨終的時候告訴孫權要尊重張昭,二是孫權母親死的時候也告訴他要聽張昭的話。

太子孫登是很好的人,如果孫權好好培養他,讓孫登接班,三國的結局很可能會不一樣。可是孫登每次勸他,他都不聽,其他人又都不敢勸。這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最親密的人勸你的時候,一定要聽,如果連他的話都不聽,其他人自然都不敢再勸你了。為什麼皇帝要稱自己為“孤”、“寡”?“孤”的意思是說,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的意思是說,我的品德不夠,這都是謙虛的說法。一個人職位越高越要明白自己的修養不夠,這樣才會慢慢調整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責任重大。

孫登死後,孫權雖立孫和為太子,可是心裡又喜歡孫霸。所以他立孫和為太子,居然又要孫霸跟孫和住在同一個宮裡。正常情況下,太子都單獨住在一個地方,單獨訓練,這樣才能保證安全。誰知道孫霸會不會下慢性毒藥,每天讓孫和喝一點?

後來孫權把太子孫和幽禁起來,又叫孫霸自殺。一個領導人,如果連家庭內部矛盾都處理不好,怎麼帶領團隊?孫權69歲時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當時孫亮只有8歲。兩年以後孫權死了,接班人孫亮只有10歲,什麼都不懂,只好什麼都聽顧命大臣的,結果令顧命大臣為所欲為。

盲目迷信葬送江東前途

孫權年紀大了以後很迷信,又很暴虐。當年他爸爸是破除迷信的,他反而陷入了迷信的陷阱。我常常覺得做人要經過幾關的考驗,第一關是金錢關,孫權通過了金錢關的考驗,因為他不愁錢。很多人一輩子連第一關都沒過,到了五六十歲,還是張嘴閉嘴都談錢。第二關是虛名關,最後一關是迷信關,這一關最難過。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不迷信,年紀大了以後卻非常迷信。

孫權的問題在哪裡?他貪戀權力。很多皇帝到了七老八十還捨不得傳位,就是這一關過不了。如果他提前把皇位交給大兒子,然後鍛鍊兒子,說不定兒子能做得更好。但是往往當大權在握的時候,人們都想把權力握到最後一秒。也就是,上臺容易,下臺難。後期的東吳是最亂的,孫權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刑法不當,君臣間也沒個樣子。

孫權57歲的時候開始相信一個叫呂一的人。57歲在當時算是老人了,老人一般會很固執,所以年紀大了以後要提醒自己不要固執。年輕人比較容易動搖,比較容易聽別人的話,一上了年紀就會覺得自己經驗豐富,走過的橋比別人走過的路還多,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事實上一切都在變,很多時候經驗是沒有用的。侷限於經驗,會綁死自己。

大家都知道呂一是壞人,但是孫權偏偏相信他。如果你是一名重要幹部,你的同事裡有個壞人,你會怎麼辦?如果你是老闆,你的幹部裡有個壞人,你又會怎麼辦?如果我是幹部,我的同事裡有壞人,我不會對他怎麼樣,表面上還會跟他處得好好的。這是尊重老闆,因為這個同事的好壞只有老闆知道。如果老闆認為他是好的,那我能有什麼意見?如果我當老闆就不一樣了,大家都認為他是壞人,我就會想為什麼大家都認為他是壞人,再想辦法把他處理掉,這是老闆的責任。

呂一亂爆料,使很多無辜的人受害。可是孫權非常信任他,這個責任只能讓孫權負。連宰相顧雍都被呂一誣告,顧雍最大的長處就是講話很有分寸,不像張昭。張昭有話就直說,不管對方能不能受得了,孫權也經常受不了。顧雍講話看場合,有人在的時候講得輕描淡寫,沒人在的時候比較強烈地去規勸孫權,這是非常好的幹部。但是呂一造謠說顧雍不好,孫權居然相信了,把顧雍軟禁了起來。這時候只有太子孫登有資格去勸孫權,孫登勸了,孫權也不理,最後逼得大將軍陸遜挺身而出,孫權還是不聽。本來吳國上下是同心協力的,結果搞得各懷鬼胎、貌合神離,這都是孫權自己造成的。

孫權晚年完全忘記了“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的道理: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從而知道該怎麼做,那是國家興盛的跡象;不聽民意專聽鬼神,國家很快就會亡了。人到了晚年,慢慢地會很怕死,很多人難過這一關,所以容易相信妖魔鬼怪,相信旁門法術。孫權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高的聲望跟這個有很大關係。一個政治領袖提倡迷信,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絕對是負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