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為啥被刷屏?

今早被《啥是佩奇》的視頻刷屏,8分鐘講述了春節前,農村裡的爺爺為了城裡長大的孫子的一句話,而四處追問“啥是佩奇”,在得到了正確答案後用自己的手藝做了一個硬核禮物的故事。廣告樸實感人,讓屏幕前的人“回家過年,陪伴家人”的情思更加切近,廣告之所為被刷屏,從內容創作上有以下幾點分享——

一、從題目的創作看,佩奇就是自帶流量的大IP

在廣告文案的題目寫作中,動筆前一定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題目是否能夠調動用戶的認知、情緒和慾望。佩奇作為2018年最火的IP,是全民皆知的動畫人物,視頻的題目《啥是佩奇》以疑問式的語氣極易調動受眾的認知。

另外,當“去中心化”成為互聯網時代內容生產的特徵,分享就成為網民的一種本能,當然前提是內容本身具備這樣的傳播驅動能量。

二、從內容主題上,過年回家,是中國人的集體信仰

正像一個段子所說,每到春節將至,各大城市寫字樓裡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等總要懷著既期待又厭倦的複雜心情,開始籌劃回家這件大事。然後,擠上火車、飛機,再換乘大巴、出租車甚至徒步,終於回到家裡,他們的名字也變成了接地氣的翠花、豔麗、二妮兒、大強、小明、狗蛋……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人們回家的決心,因此有人說,只有理解“春節情結”的人,才能真正讀懂中國;沒有經歷過春運的人,不足以言人生。

這個視頻廣告,以過年回家這一集體信仰作為創作藍本,本身就極易引起情感共鳴。

三、從內容衝突上,質樸的情感消弭代際矛盾和城鄉差異

讓一個農村老爺爺去了解一個動畫片的里人物,視頻內容放大了這個矛盾。他在村子裡四處打聽啥是佩奇,自己查字典,大喇叭求助、問放羊的鄉鄰,得到的答案是護髮素、棋類一種等等,爺孫輩的代際矛盾在這一系列的追問中被放大,成為這個視頻最好笑的部分。

另外,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將城鄉差異進行了表達。當他拿著電線隨時都會丟掉的老式手機,用農村大喇叭向全村人求助,最後終於從在北京做過保姆的老三媳婦那得到了正確答案。但是如果有一臺智能手機,也許他就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動動手指頭答案就來了——這個矛盾恐怕是視頻中最具廣告煽動力的內容,許多行業正面臨著市場下沉的趨勢,農民有了追求更好生活向故鄉之外走走的需求,這也是《今日頭條》、拼多多之所為把市場放在四五線城市的原因。

當爺爺拿出根據老三媳婦的描摹,親手製作的鐵質佩奇出來的時候,城裡來兒子媳婦孫子看傻眼了,家裡都有這樣一個長輩——你要星星他都不給你摘月亮。永久不變的這份情感消弭了所有矛盾,讓春節這個日子永遠闔家團圓——回到了東方人文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