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淮北历史上的“第一”

淮北市第一个居住小区是位于

市区主城区西北部的“五号工地”

它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福利分房的

第一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城地区人口增加,城市扩容,城市建设逐步向相山山坡延伸。1979年,淮北市人民政府批准了《淮北市总体规划》,并由城建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施工,市无线电厂以北、以西、以东区域的居民住宅建设相继开工。人们将工地按顺序取名,洪山路以北段西侧、市无线电厂北侧,市党政机关职工住宅区建设工地,被称为“五号工地”。
淮北建市之初,机关住宅按每人4平方米分配,大都是筒子楼,小户型,卧厅不分,厨房简易,无厕无水。“五号工地”先后建造3至4层楼房50多幢,户型扩大,卧、厅、厨、卫分置,还建有煤球厂、粮店、商店等便民配套设施,居住环境条件显著改善。
“五号工地”还是全市最早用上煤气的居住小区。1984年12月16日,时任代市长方纯如在“五号工地”55幢104室郜大琪家亲手点燃淮北市第一个煤气炉,淮北市民从此告别劈柴和煤球,进入日常炊饮方便、快捷、干净、舒适的新纪元。


寻找淮北历史上的“第一” | 第一个居住小区


“五号工地”带动了海宫新村、新华巷、民生南区(十号小区)等更多住宅小区建成使用,越来越多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淮北城区面貌也焕然一新,逐渐有了城市的样子。1987年,“五号工地”易名“洪山村”,并沿用至今。此后,“五号工地”部分老住宅被相继拆除并重新开发建设,但这个名字却长久地留存于淮北人民的记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