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

中國以“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享譽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是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富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無與倫比的延續性,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獨立發展、從未中斷過的國家和民族,即使近代遇到程度較高的西方列強的挑戰,中國也從未滅亡,中國文化也從未泯滅自己的特性,成為世界近代史上少有的例外。

一、古老中國在危機中新生

縱觀世界歷史長河,在文明的形成時期,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伊拉克)四大原創文明古國,都先後普遍面臨著影響全面、決定命運的三大危機:

民族部落內部矛盾引發的戰亂危機;

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生態劇變的危機;

外敵入侵的民族生存危機。

其他文明古國,無一例外由於未能很好地處理上述三大危機,而發生中斷或斷裂,而淪為“失落的文明”“湮滅的文明”。惟有中華文明,靠著相對獨立的生態地理系統,加之形成之中的中華民族精神,先後順利地戰勝三大危機,歷久不衰,雖衰復盛,一直連綿不絕,始終向前發展。

第一次大危機,需要追尋到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形成過程中的中華民族,原始部落成百上千,無法統計。炎帝、黃帝、蚩尤等諸民族部族之間,戰亂蜂起,民不聊生,而黃帝既是中國原始國家的首創者,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首創者。他對內“修德”,以改善民生,對外“振兵”以安定百姓,造就一代原始文明盛世,實現了部落聯盟,奠定了中華民族融合、統一的基礎,帶領中華民族順利地闖過了第一次大危機。

第二次大危機,則是在4000多年以前。在夏、商、周時代的起點上,大約是原始社會末期,洪水氾濫,生態鉅變,“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水襄陵”,給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帶來巨大的危機。大禹治水,主要靠兩手:一靠艱苦奮鬥,團結眾人;二靠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他吸取了父親鯀的經驗教訓,變堵截為主,以疏導為主,開鑿龍門,疏通九河,使洪水順利流入江海。其身先士卒、治水安民的事蹟,成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一件無與倫比的偉業。他接受治水任務後,毅然離別了新婚才三天的妻子,一去13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他甚至聽到生下來還沒見過面的兒子在屋裡啼哭,也顧不上進去看一眼。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超越了個人和氏族狹隘眼界的人,是他一下子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其後幾十代,甚至幾百代人都不可企及的高度——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徵。

第三次大危機,則是從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開始。當時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南下入侵,往往給農耕為主的農耕民族,帶來嚴重的生存危機。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時代,中國徹底實現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強大帝國,並大力修築萬里長城,以保證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這是中華文明與古代國家的定型期,古代中華民族精神也由此基本定型。

修築長城,經過了近2000年的漫長過程:春秋戰國長城——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它體現了三大歷史功能的有機統一:軍事防禦功能——保護經濟功能——聯繫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民族紐帶功能。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徵,“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縱觀世界文明史,與漢朝幾乎同時興盛的古羅馬帝國,還有更早些的古印度河文明,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即今日之伊拉克),幾乎都由於內部戰亂、生態劇變,加上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大舉南下入侵,先後發生嚴重中斷,變成“失落的文明”。

伊拉克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伊拉克南部的金字形神塔,建於古巴比倫時期,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座神塔見證了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數千年的興亡盛衰。據學者考證,這座古塔俯視下的土地,也就是今日之伊拉克,出現了人類第一個農業部落,第一座城市以及最早的車船和文字……形成了古老的巴比倫文明。它以強盛的武力和奇蹟般的城市繁榮使周遭的國家匍匐膜拜,一度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一些史學家堅信,巴比倫文明不僅先於並帶動了古埃及文明,而且還是希臘和羅馬文明的源頭。史學家相信,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城市庫爾臘就是傳說中的天堂——伊甸園。

但伊拉克歷史上屢遭外患。波斯人、阿拉伯帝國、蒙古和奧斯曼帝國等相繼侵佔過它。20世紀20年代它還淪為英國的“委託統治地”。1921年獨立,成立費薩爾王朝,1958年,王朝被推翻,成立伊拉克共和國。進入新世紀,它又慘遭美帝入侵,把伊拉克搞得四分五裂,戰亂紛紛,民不聊生。雖然它的歷史與我們中國一樣悠久,卻不幸成了“失落的文明”。


二、近代中國在磨難中崛起

不應諱言,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古代輝煌的中華文明,在近代工業化轉型期,卻屢次失利,嚴重滯後。帝國主義列強,先後6次打進中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先後6次陷入民族生存的危機之中。

——1840至1842年,英國發動了侵華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是中華民族面臨的第一次危機。

——第二次危機是1856至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三次危機是1884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

——第四次危機是1895年,由日本侵略引起中日甲午戰爭。

——第五次危機是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

——第六次危機是1931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近代史上的109年間,外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先後發動了六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迫使中國曆屆政府共簽訂了1100多宗不平等條約,古老的中國一度被侵略者瓜分得四分五裂:英國割佔了香港、九龍、新界,日本鯨吞了臺灣彭湖,法國“租借”了廣州灣,葡萄牙盤踞了澳門,德國獨霸了山東;中國的海關、礦山、鐵路已經被它們控制,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中,充斥著各國的“租界”……正如孫中山痛徹之所言:“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東亞病夫”成為當時中國人恥辱的稱號,有著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凌辱和肢解,遍體鱗傷,四分五裂,國家面臨滅亡的險境。這是中華民族永遠刻骨銘心的一段歷史悲劇,也是激勵中國人民發憤圖強的強大歷史動因。

在世界歷史的這一頁中,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外殖民地侵略的狂潮之中,許多古老的民族國家成了殖民地,如歷史悠久的埃及、印度、西亞諸國、中南美洲各國……但是,中國沒有滅亡,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這不僅是由於列強的矛盾,一個最重要最根本的內因,就是有近代的中華民族精神作為脊樑,無數中國的志士仁人,奮起抗爭,慷慨悲歌,寧死不屈!一部109年的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包含六次危機的沉淪史,而且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華民族奮起抗爭史!

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力主禁菸,將帝國主義毒害中國人的數千箱鴉片在虎門付之一炬,堪稱奮起抵抗的第一位近代民族英雄。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格魅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與現代化的偉大先行者,在中華民族危機最深重的年代他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成為創導中華民族精神近代革新的第一人。“萬眾一心,振興中華;發憤圖強,後來居上”——這就是孫中山先生首倡的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高舉起民主和科學的現代化旗幟,倡導“少年中國精神”,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創新。

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以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犧牲精神,面對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的困境和危機,毅然開闢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新道路,寫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的壯麗詩篇。

正是因為有了從林則徐到孫中山、從李大釗到毛澤東等志士仁人所呼喚的現代中華民族精神,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和軍隊前仆後繼的英勇奮鬥,因而在災難最沉重的第六次危機中——在抗日戰爭的偉大烽火中,中華民族開始了轉敗為勝、轉弱為強、轉死為生的劃時代轉變,並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久經磨難的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解放,贏得了和平,贏得了九死一生的現代化轉機,贏得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三、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的原因

第一,中華大地四限之內自成體系,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無求於人。

中華大地處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有青藏高原作屏障,東南面向太平洋,有2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內部構成體系完整的地理單元,遼闊的地域上,有多種地形、多種氣候、多種物產、多種資源,互通有無,“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為多類型經濟和眾多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極其雄厚的物質條件。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遼闊的、物產豐富的中華大地,能夠養活眾多的中華子民,這是保持中華民族穩定發展、歷經磨難而不衰的地理條件。

第二,中央集權、君主至上的政體,沿襲兩千多年,有效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延續性。

據古籍《禮記·王制》篇記載:“中國”居中,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夷、蠻、戎、狄與中國配成東、南、西、北、中五方而又統一於“天子”的政治模式,是從春秋開始到戰國才發展完成的,政治權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形成一個權力核心。特別是在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期,經過長期努力,徹底實現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個層面的國家統一,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成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維持農耕民族和平發展的強大政治保證,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延續起了重要作用。

正是有了這種統一的國家制度,中華各民族雖有割據紛爭,但主流是統一。中國的疆域基礎是秦漢奠定的,以後雖經多次由統一到分裂,再統一再分裂,經隋唐發展至元明清,終於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完全得到確立與鞏固,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

第三,民族精神的強力支撐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獨樹一幟,挺起胸膛。

民族精神,立國之本。它是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立國的根基,是一個民族參與全球對話、競爭和創造的身份證,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不同的民族都有著本民族的精神,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屈辱落後的,甚而是根本不存在的。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

美國有“美利堅精神”。

法國有“法蘭西精神”。

德國有“日耳曼精神”。

日本有“大和意識”。

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凝聚並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它深深植根於我國曆史文化傳統之中,成了中國人血肉之軀的內在特質。其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

“自強不息,愈挫愈奮”的進取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凝聚意識和愛國精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

“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民本思想和和諧思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和英雄氣概。

這些基本的價值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流價值,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內在特質,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的精神支撐。

有一副對聯,是長中國人志氣的,抄錄如下: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出句)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對句)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屈辱的《辛丑條約》。簽約前,一個自稱“漢學通”的外國人出了一幅“八大王”上聯,進一步欺辱我中華民族。而對帝國主義的挑釁,一位中國文人忍無可忍,拍案而起,當場吟出“四小鬼”下聯,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大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此聯被影片《七七事變》所採用。

2006年7月,胡錦濤主席在美國耶魯大學講演時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的復興,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除強大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外,還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要有自己高揚的理論旗幟和思想尊嚴。民族精神為一國生氣之所繫,有之則興,無之則亡。中國人在物質上要富裕起來,抬起頭來;中國人在精神上也要獨樹一幟,挺起胸膛。

[附錄]

中國近代幾個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


為什麼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