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立体画是为园

苏轼对王维有个世人熟知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私以为,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试想一下这个评价,画的实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但是一旦进入了诗中,二维又变成了三维的,一旦画中的世界有了诗的介质,连接了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这个世界就变成了多维的。

也正因为此,王维的辋川别业声名大噪,及至今天,说起古代的园林,这个园子,有其姓名。

工诗能画,善造园,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园林,就是诗画结合,从想象空间走进现实的实体,于是,从古至今,多少的名园在历史上留下了它们存在的痕迹。

要想了解这些现存或者不存的园林艺术, 童寯(jun四声)先生的《论园》不可错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立体画是为园

较之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曹汛先生所著《中国造园艺术》,童老先生的这本《论园》可谓袖珍,而且,“论”的园无外东西,这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里面有些文章杂七杂八,似乎是做了多少的研究能拿出多少的东西就堆砌在一处,反正和园林有关的能有多少算多少,其中还有几篇文章部分文稿缺失,然而,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趣味性和科普性。

小书没错,但是内容却真的不小。

命运多舛的《江南园林志》

这本书成书于1936年,名为《江南园林志》,是我国现代最早一部运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是学术界工人的继明朝计成《园冶》之后, 在园林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没错,您捧读的这本书,是园林研究领域的大咖著作,这并不是说明这个领域少人涉足无人研究,而是研究园林艺术,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立体画是为园

在曹汛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中可见一斑,曹先生为了考证陆游先生是否在绍兴沈园作《钗头凤》可谓穷尽气力,我们都知道,学术考证可以存疑,但是说定论太难,尽管从80年代,曹先生就开始认定这首词作于成都张园,甚至词中的主人公也不是陆游前妻唐婉,但是直到现在其实也是没有定论的。甚至我们这些外行人因为固有观念的强大也不愿意就此认证。在战火纷飞的30年代,可以想象童先生为了考证和研究这些园林的难度。

1931年到1936年,童先生依靠的是最原始的田野调查方法,步走游览,用一台不太高级的相机拍照,有些地方用的步量估算,自己绘制形状尺寸勘测,自己作画自己写文自己收集数据。光是讲讲无法想象这项工作的艰巨,但是1937年这本书已经成型,也已经付梓排版,怎料卢沟桥战事爆发,于是这本书的手稿和照片以及测绘图纸就静静躺在天津英国麦加利银行的保险箱里,直到他六十三岁的时候《江南园林志》才终于问世。这还不算,大水曾经导致手稿全部泡烂废弃,而帮助童先生做编辑誊稿工作的妻子已经不再人世,在童先生的花甲之年,他又重新做绘制图集,而那个时候,政治环境已经很严酷了。

《论园》的前世今生

《论园》收录了《江南园林志》与《东南园墅》的多篇文章,其中,《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这篇文章你看名字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内容绝对不陌生,他主要讲的是圆明园的西洋建筑,未被烧毁之前的海晏堂、大水法都可以在这篇文章里找到园林建筑艺术的解读。当你漫不经心地想到“园”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看到童先生这篇文章,是无论如何再也轻视不起来的。是的,园是艺术,而且是非常伟大的艺术,一个优秀的画家和一个优秀的诗人不足以成为一个好的造园师,但是没有这些品质是万万不能行的。托马斯·惠特里曾经说过:风景园比风景画更高超。没错,一座艺术园林的诞生,造园师要有“诗人的感觉,画家的眼睛”,它是真正和平的艺术,更师“一沙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禅宗哲学的体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的立体画是为园

提到园林,一定会提到叠山大师计成、张南垣等人,也会讲到“太湖石”的故事,有趣的是,童先生在书中曾经一笔带过的"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自石涛手。”关于是不是出于石涛手,曹汛先生有一篇论文专门论述,两本书叠加看,着实有趣。

培根先生曾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稍迟营园,园艺较建筑更胜一筹。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园林倾圮、倒塌,甚至在地产改造中濒临灭顶,童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呼吁保护园林艺术,保护好一种用环境铸造的梦境,保护好属于我们中国的三维立体的田园诗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