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 周墙盘铭文》是建国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多者,据考证年代应为周共王时期(西周中期)。既然出在西周中期,而一般篆书典籍往往将其排在篇首,余不明就里也。当代有关专家学者对此铭认可度颇高,

列为青铜铭文上品之列。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周墙盘亦称墙盘、史墙盘,是微氏家族中名墙者(西周史官),为纪念先祖功德、祈求先祖庇佑而作。此盘器形美观,制作精良,通高16.2厘米,口径47.63厘米,深8.6厘米,重12.45公斤。盘底部镌刻铭文18行,284字。前部分内容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后部分自叙家族仕周以来的辉煌功绩。铭文字数较多;书法精湛;加上几乎四字一句,具有明显骈文风格的文体,实为金文中之罕见。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墙盘铭文拓本较多,主要有清秀一类,拙壮一类,二者相差很大。我心仪清秀一类,感觉更接近原铭。

整体观之,此铭符合中国人“中庸、中和 ” 的审美标准,不偏、不怪、不奇、不野,可说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为西周中晚期金文风格的典范之作。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印象深刻处有以下诸点:字形规矩,整齐划一,匀称疏朗,工整沉稳,一也;字体偏长,线质瘦劲,粗细统一,隽秀雅逸,二也;笔画圆转,连带自然,笔势畅达,韵致内含,三也。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临习多遍,越发地感觉其与众不同。

这些铭文字体一个个似小精灵似的,各有恣态,灵动活泼,虽无大开大合,波起云涌之势,但不起眼处起波澜,细微之笔见匠心。字字有独构,纵横有起伏。大小互参差,顾盼又生姿。那种含蓄的生动,搭配的自然,章法的经营,令人心领神会。一般而言,篆书体不易让人动心,而此篆披露出那种淡雅的风韵,萧散的神采,迷人的魅力,在不经意间“征服”了你。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此墙铭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似娓娓道来,文雅笔妙。先祖微子虽系商王朝贵戚,但忍受不了殷纣王的残暴无道,而投靠蓬勃兴起的西周政权,並一直得到重用。铭文简述了六代周王之尊崇,感恩戴德溢于言表;槪叙几世先祖之功绩,追思缅怀。这么重要的墙盘铭,又出自史官之手,文辞简洁,祥略得当,文章精采。再配上好的书法,乃双绝也!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我在想,先人们创造了文字,又配上好的书写形式,风云变幻几千载竟光辉不减。时空转换,古今对话,基本上没有障碍不说,还活泼泼地使人感受到美,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估计除了中华民族,目前世上其他民族的人难以达到。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甲骨文、金文这些最早书体的出现,一直遵循着美与简的创造原则。

到了西周中后期,金文渐趋成熟,然一器一铭,各有千秋。墙盤铭之清秀爽劲之美,延伸到秦代的小篆,恰似一脉相承。也许秦代李斯等人创造小篆,参考了此铭也未可知。据此,说墙盘铭为金文“标准体”及小篆之源头,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学习金文,在下以为,此墙盘铭可作为首选教材。


《周墙盘铭文》堪称金文的 “标准体”,应是小篆源头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