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遇到的各行各業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

我這輩子遇到的各行各業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

最近,很多學生家長都在擔憂一個問題:疫情期間,雖然“停課不停學”,但脫離了傳統課堂,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可能會被拉得更大,學習能力強、自控力強的孩子,能輕鬆保持學習效果,開闢出在線學習新陣地;而玩心太重,學習能力又弱的孩子,就被遠遠甩在了後面。

家長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仔細想想,拉開差距的豈止是學生,又豈止是在疫情期間,沒有學習力的人,無時無刻不在被拉開差距。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拿著在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時學到的知識和文憑去適應社會,顯然難度相當大。就算沒有高科技、人工智能,你也會被那些不斷努力、不斷學習的人所替代。

那應該怎樣不斷提升自己,做到“日日新”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

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你身邊是不可能結識像書裡那麼多優秀的人的。因為很多寫書的人已經逝去,唯有思想流傳了下來,書籍給了你一條接近他們的途徑。

你隨手翻過的頁面,用筆劃過的內容,可能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來聊聊讀書。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為什麼昔日“大老粗”都捧起了書本?

前幾天,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發佈。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

相關數據顯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9.69分鐘,比2018年的19.81分鐘減少了0.12分鐘,僅超一成(12.1%)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與2018年基本持平。

看到這個,很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平時確實讀書少。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想想你多久沒好好讀過一本書了?

節奏緊湊的工作日,安慰自己無暇讀書;擁擠不堪的地鐵,似乎也讓人難以打開書本。即使到了週末,注意力也很容易被短平快的社交媒體帶走。

甚至,連在一篇深度長文裡多停留幾分鐘的耐性也失去了。

即使偶爾躊躇滿志,買了一大袋書回家,最終也只是“想讀”永遠比“已讀”多得多。

當然,還有一些人不讀書是因為堅信“讀書無用論”,最典型的觀點就是“很多人不讀書,一樣當老闆掙大錢”。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的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發生了山崩地裂式的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誕生了無數的機會,產生了數以萬計的富翁。

他們能獲得這樣的成功,與個人能力分不開,但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當時的客觀因素同樣發揮了很大作用,那就是信息的不對稱。

什麼叫信息不對稱?舉個例子,2001年中國剛剛加入WTO時,外貿很好做,因為那時開工廠的很少,競爭不完全。因此,外國人來中國,沒什麼議價的條件,甚至100元一對的真皮鞋,賺50元都是常有的事——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50元算是很多了,那時普通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才一兩千元。

競爭不完全,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信息沒有充分地流通。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做外貿賺錢,人們只有通過口口相傳才能知道,而口口相傳的速度很慢,虛實也難辨。因此,製造業的老闆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大量財富的積累。

這些並不需要讀太多書。然而,互聯網時代來臨後,信息就開始變得全流通,靠信息閉塞一夜暴富已基本不可能,有的只能是對趨勢的精準把握。

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其實都在加緊用知識武裝自己,最典型的就是浙商,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經濟,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規範,浙商已慢慢懂得,原來的方法行不通了,於是,原來的“大老粗”紛紛捧起了書本,幾年前就有媒體報道,浙商讀書氣氛漸濃,書籍成為最受浙商歡迎的禮物之一。

有人將中國的企業家分為“草商、儒商和哲商”三種。簡言之,“草商”指憑經驗管理、靠直覺做事的商人;“儒商”指以知識武裝自己而善抓商機、諳熟經營,講誠信、守道德的商人;“哲商”指商人和哲人的結合體,是用智慧統率知識,心裡時刻裝著國家與社會,以報效社會為己任,以利益眾生為追求的商人。

毫無疑問,實現由“草商”到“儒商”、再由“儒商”到“哲商”,讀書是必不可少、無可替代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誠如梁小民教授所說:“沒有讀過書的優勢是不受保守的傳統文化的束縛,敢闖、敢幹。但是,創業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能笑到最後的人。

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企業必須從經驗型企業轉變為制度型企業,經驗型企業的管理者可以沒有文化,不讀書,依靠個人能力和過去積累的經驗取得成功。但制度型企業是一定要有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與知識。”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各行各業,哪個聰明人不是每天閱讀?

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將事業做得夠大的人,都有一段記憶猶新的閱讀經歷,有的甚至是“重度書蟲”。

巴菲特曾說,如果自己19歲那年沒有看《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那麼整個人生軌跡會截然不同。

直到現在,90歲的巴菲特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關於巴菲特讀書之多這一點,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經評價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日本資生堂創始人、福原家族的福原義春,就是一個讀書非常多的人。他的讀書範圍從社會上的暢銷書到原版的法國最新哲學、美學作品,再到美國最新思潮方面的著作等,各類圖書均有涉及。

東芝全球前總裁西田厚聰也是特別熱愛讀書的人,不論多晚到家,他都會埋頭讀上幾個小時的書,而且是幾本書、幾個方面的書同時讀。出差中國的時候,西田的夫人、秘書等人要為他準備一大包的書,不論去哪裡,旅途成了他讀書的專用時間。

雷軍曾說,一本書、一個人改變了我一輩子,使得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想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那本書名叫《硅谷之火》,那個人是喬布斯。

這幾年,雷軍向別人推薦最多的書就是劉慈欣的《三體》,他表示,現在談的比較多的“降維攻擊”和“黑暗森林”概念均出自這本書。

俞敏洪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剛進北大時,因為感受到自己與身邊同學的差距,於是決心在大學期間一定要讀完800本書。而後來,僅是大三因肺結核住院的一年,俞敏洪就讀了大約300本書。如今,俞敏洪仍保持每月看四五本書的習慣。

當然,讀書這件事永遠不會直接和一個人的財富掛鉤。但是,從上述企業家身上我們會看到,成功真沒有特別的捷徑。

每年讀書50多本的比爾.蓋茨就在《未來之路》中提出:要想掌握商業分配的原則,只有一點——學習。而戰勝競爭對手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怎樣比對手學得更快更好。無疑,學習的最好辦法,就是閱讀。

除了個人閱讀,有的企業家還發動整個團隊一起來讀書,因為,成立一家企業是容易的,建成一個團隊是艱難的。前者只需要經費,後者還需要精神。

上世紀90年代,華為集團CEO任正非在推行企業的流程變革與世界一流企業標準接軌時,遭遇制度與文化的阻礙,進展艱難。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任正非安排總監級以上管理幹部進行集中學習。他邀請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講授東方文化以及東西方哲學思想,要求幹部閱讀德國學者韋伯的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任正非想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去開拓團隊成員的視野,讓大家能夠從更加高遠的視角去思考,從而以更現代的步伐前進。華為之所以有著今天的長足發展,可以說正是得益於這種高遠與開闊的思想。

今天,開展“讀書分享會”,為員工報銷買書費用,對員工讀書數量進行要求等,早已成為一些企業日常管理的重要措施。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讀書是怎樣讓人脫胎換骨的?

要知道,經典書籍中濃縮的可都是人類的精華,如果將人類的300多萬年進化歷程壓縮成24小時,那麼,在最後3分鐘,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才不期而遇,現代意義上的書籍才開始脫穎而出。而就是在書籍伴隨人類的這3分鐘裡,無論處於時間縱軸上的古代文明,還是處於空間橫軸上的異域文明,人類的精神世界終於有了更為豐富的色彩和更為廣闊的視野空間,世界才開始日新月異,在目不暇接之中“換了人間”。

如果一個人終日以書為伴,日積月累,終能與不讀書的人成天壤之別。

具體來看,讀書給人帶來的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有利於形成一種很重要但很多人都不具備的能力——寫作。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閱讀會對自己的寫作風格有影響。作家的寫作風格會影響讀者的寫作能力,這些都是讀者在閱讀時無意識地學習到的。讀者會模仿作家的寫作技巧,並且受到作家文字的激勵。

《紐約時報》中文版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叫《人文學科不該成為冷門》。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曾在美國許多知名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他在文中提到,“寫作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財富。”

閱讀是寫作的輸入階段,再經過思考和輸出,讀到的信息和知識經過打磨和重組,最終成為你的認知。

二是開拓眼界,增強創造力。

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習政治學,越前進必越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

興趣都是培養出來的,太狹隘的喜好是給自己設限。

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一位歷史學家,但他沒有把自己牢牢鎖在歷史學領域,他曾說他每天都會花很長時間看書,沒有一類最喜歡的書。不過,他有一類最喜歡的問題——對那些關於世界的宏大問題特別感興趣,比如,比起我們的祖先,現代人更快樂嗎?

類似這樣的問題引導他“去任何該去的地方”。為了回答大部分的宏大問題,他不得不閱讀涉及歷史、心理、生物、哲學等許多不同領域的書。最終寫成了顛覆讀者認知的《人類簡史》。

開發眼界和心智大概是讀書最大的收穫,讀了後不求跟作者的認識完全一樣,這樣既沒可能,也沒意義,是不是能正確理解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受啟發能產生一些念頭。

三是能提升專注力。

現如今,信息和新聞都碎片式地撲面而來,又急匆匆地消逝而去。我們快速地點擊標題,查看最新的媒體狀態,瞭解個大概之後“不求甚解”,又切換到下一個,一旦適應了這種閱讀速度,精力就會被無限分散,很難集中注意力。而閱讀可以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在整塊時間專心做一件事情。

所以,讀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被外在環境所困擾,越不會被寂寞孤獨這樣可怖的東西所折服。因為書籍逐漸在人的心靈裡建造了一個完全獨立於外界力量的王國,這個王國是被心靈完全擁有的,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來支撐。

四是提升溝通能力。

紐約一家社會研究學院的一項調查表明,閱讀能提升移情能力。通過閱讀,人們可以更好地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理解別人的所作所為。

所以,讀完書後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不僅能讓你瞭解別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還能幫助你記住書裡面的東西。跟人交流時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自己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就將書中內容與你的思想相融合了。

五是幫助你逃離舒適區。

“逃離舒適區”是我們聊得很多的話題,但大多數人對如何逃離卻無從下手,這就不妨從讀書開始。

依照“舒適區理論”,我們可以將閱讀分為舒適區、伸長區和恐懼區三個等級:

在舒適區,閱讀者閱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

在伸長區,閱讀者閱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著,理解力提升明顯;

到了恐懼區,閱讀者閱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

理想狀態是待在伸長區,但很多人待在舒適區不肯出來。

比如,被推薦去看世界名著,翻幾頁就表示外國人寫的書看不進去。其實可以從簡單一些的《簡愛》、《紅與黑》,再到大部頭的《悲慘世界》、《安娜卡列琳娜》,硬著頭皮看下去,並不像剛開始想象的那麼難讀,克服了“外國人的書我看不進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門就打開了。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我們該怎樣閱讀一本書?

關於讀書,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更注重閱讀的速度和數量,從閱讀速度來看,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顯然,高質量的閱讀並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

不過博覽群書總歸沒錯。魯迅曾說過:“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簡單來說就是,閱讀必須先有足夠的數量、廣度,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有足夠的理解力去精通、專注於一個領域。

當然為了不讓“博覽群書”的努力付諸東流,我們還必須注重閱讀的質量。總不能在讀了成百上千的書後,仍然腦中空白,肚中無墨。

所以,我們要尋找閱讀的方法。

美國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及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查爾斯·範多倫寫了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詳細介紹了一些閱讀方法,我們選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帶著4個問題來讀

主動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並且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儘可能地找到答案。

Q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找出這本書的主題,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Q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合成作者想傳達的特殊訊息。

Q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必須先了解整本書,然後做個自己的判斷。

Q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啟示。

讀透一本書的15個規則

(1) 分類——書的種類或主題是什麼?

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類書,最好在開始閱讀前就知道。

(2)概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

(3)梳理——書的架構是什麼?

將重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

(4)總結——作者關注或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主要是理論性問題和實用性問題。

理論性問題包括:某件事存在嗎?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特徵及特性是什麼?......

實用性問題包括:

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在這樣條件下,怎樣才會更好?......

(5) 定義——書中重要名詞術語有何含義?

找出重要單字(如關鍵詞、專門用語、特殊字彙等);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意義,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6)理解——書中作者想突出哪些話?

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7) 邏輯——從相關文句關聯中,架構出書的基本論述

如果先找到結論,就去看看理由是什麼。反之,就找找這些理由帶引你到什麼樣的結論上。

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證實的自明之理。

(8)解答——找出作者的答案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

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

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TA還沒解決的問題?

(9)在說“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

說“我不懂”也是個很重要的評斷,但這隻能在你盡過最大努力之後,因為書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說這樣的話。

(10)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11)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觀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TA最後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批評作者的4個角度:

1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 證明作者的不合邏輯。

4 證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唐朝詩人裴迪寫過一首詩,詩裡寫道: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在山裡可能待的時間長,也可能待的時間短,但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看到美麗的風景,一定要心裡面有所感動、有所感觸,那才不枉此行。讀書亦是如此。

我这辈子遇到的各行各业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