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盧象升,一個天啟二年(1622年)的進士,但是他名留史冊的卻是因為軍事。當然這在明末卻是一件很平常的時間,例如孫傳庭,例如袁崇煥 ,例如楊嗣昌等。這些都是進士出身,但是他們卻都是保家衛國,報效朝廷的戰士。當然這也是因為大環境所影響的,畢竟屬於他們的年代,卻是明朝與後金頻頻發生戰爭。

展露頭角

盧象升在《明史》中記錄的第一件事便是進京勤王。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軍避開了袁承煥的寧錦防線,走的是內蒙,然後從喜峰口突入關內,北京城戒嚴。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中國古代,最大的功勞只有兩個,一個是從龍之功,一個便是救駕之功。而盧象升在這個時候招募了一萬人,進京勤王。

從此盧象升可謂是節節高升,崇禎三年(1630年)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崇禎四年(1631年)又升任按察使。崇禎七年(1634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崇禎八年(1635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後升兵部侍郎,賜尚方寶劍。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電影《九品芝麻官》

這個時候的盧象升可謂是風風光光,當然這些年的升職也是因為他為大明立過各種各樣的功勞而來的,例如崇禎六年(1633年)擊敗山西的流賊,崇禎七年(1634年)擊敗了湖北的流賊等等。這些功勞使得他的升職是名副其實的。而不是靠著送銀子,送女人來的。

名義上的統帥

時間來到崇禎十年(1637年)九月清軍叩關,皇帝第三次賜尚方寶劍給盧象升,同時問他對方略,而盧象升卻不知道崇禎皇帝已經想議和了。盧象升的回答是:“臣主戰。”聽到這個回答崇禎沉默了許就,隨後對盧象升說,:“撫乃外廷議耳,其出與嗣昌、起潛議。”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崇禎帝

其實這句話已經很明白了,崇禎想要議和,而盧象升這個鐵憨憨卻不知道。但是楊嗣昌和高起潛卻收倒了這個信號。於是楊嗣昌對盧象升說,“你千萬別到處出戰。”或許此時的盧象升不知道,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求出來的。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楊嗣昌畫像

當然盧象升這個鐵憨憨還以為皇帝是主戰派,因為皇帝又派宦官送來三萬兩國庫銀,犒勞部隊,第二天又賜給一百匹御用馬匹和一千匹太僕寺養的馬,五百條銀鐵鞭。這些賞賜讓盧象升以為皇帝是主戰派,只有朝中的大臣們是主和派。於是盧象升下定決心決定好好的跟女真人打上一仗。

但是真的能夠和女真人好好的打上一仗?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不可能的,畢竟作為兵部尚書的楊嗣昌是主和派,同時監軍高起潛也是主和之人,畢竟皇帝是想要主和的,那麼太監肯定也要主和,而楊嗣昌卻是想著攘外必先安內,當然後世的某人也是這樣做的,然後他到了東邊的小島上。

由於高起潛與楊嗣昌的處處阻撓,盧象升不得不上書朝廷,請求分兵。於是盧象升名義上統率全國各地的部隊,但是隻有宣府、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兩萬部隊歸盧象升指揮。其餘的都歸高起潛指揮。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援絕而死

盧象升已經做出了決定,那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作戰。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領兵進駐鉅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盧象升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楊廷麟到高起潛處求援,高起潛理都沒有理會盧象升。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十二月十六日盧象升在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命令虎大威在左,楊國柱在右,自己為中軍,與清兵決戰,戰鬥從上午的七八點鐘打到了下午的兩三點中,炮盡矢窮。後親自下場參加戰鬥,無奈身中三箭四刀,壯烈殉國。而監軍高起潛,不戰而潰。

可以說盧象升的死,其實是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鬥爭的犧牲品,在國家危難之際,大臣們居然還這樣做,不得不懷疑他們是不是大清派來的臥底。

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援絕而死的盧象升

畢竟這是現代小學生都知道的事情,戰爭一開始,所有人都應該為戰爭服務,而不是扯後退。或許這也是《貳臣傳》中那麼多的人物的緣故。當然崇禎皇帝也要肩負一定的責任,如果不是他表達出想要議和的意思,或許盧象升也不會死。如果高起潛能夠上前救援或許盧象升不會死,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如果盧象升不提分兵,或許也不會死,但是那就不是盧象升了,畢竟他一直心心念唸的想要殺敵報國。如果不分兵就要受到高起潛的阻撓。如果分兵了,就是自己一個人做主了,可惜薩爾滸的慘敗沒有讓盧象升記住分兵的後果。

喜歡的話記得點擊關注和在評論下方留言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