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比韓信差,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卻無人知曉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首次完成中國統一的帝王。明朝思想家李贄稱他為“千古一帝”。為秦始皇統一大業立下卓越功勳的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秦國國尉——尉繚。尉繚本姓魏,名繚,是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因被秦王封為國尉,因此改稱為“尉繚”。

此人不比韓信差,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卻無人知曉

秦始皇

一天,秦王與李斯議事,秦王誇韓非有才,可惜已經作古。於是李斯就向秦王推薦深通兵法的尉繚。據說,尉繚之才勝過韓非十倍。由於尉繚自負清高,秦王就以賓禮召見他。尉繚見到秦王后,只作揖而不跪拜,秦王也沒在意,就請他坐於上賓,稱他為先生。

尉繚對秦王說:“列國對於強秦,就像郡縣一般。倘若他們各自為政,則易於攻伐;倘若聯盟,則難以抗衡。三晉聯合滅了智伯;五國結盟滅了齊湣王。大王不可不慮!”秦王就問:“我想使他們不再‘合縱’,以便秦軍能以千鈞之勢,迅速平定六國。”

尉繚說:“現今列國政事皆取決於寵臣,寵臣豈有全部盡心盡忠之人?無非以貪財斂物為樂罷了。大王不要吝惜府庫財物,重金賄賂權臣,以亂他國。大王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國儘可滅除!”秦王聽過尉繚的計謀後,就大開府庫,傾盡內帑財物,分別派使者奔走列國,以重金賄賂列國寵臣,探測他國國情。

此人不比韓信差,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卻無人知曉

秦始皇

秦王拜尉繚為國之上賓,並和他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當時尉繚還沒有官職,秦王就和這一布衣平起平坐。秦王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能包容,把自己放到很低的地方。

當時秦王嬴政年方二十二歲,二十多歲的人就有如此度量,不管來者是否是外國人,也不看對方說的話是否入耳,只要合乎道理,秦王就會採納。

秦王十三歲登基,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晉陽反”,秦國大將軍蒙驁(音熬)出兵平定了叛亂。成年後的秦王,史載“英偉非常,質性聰明,志氣超邁,每事自能主張”,他既能平定長安君之亂,又能獨自召集群臣商議伐趙之事。秦王二十歲時,親自主政派兵攻打趙國。二十二歲時,就已平定了嫪毐之流,除去攝政隱患。從中可以看到秦王天資稟賦極高。

秦王常常造訪尉繚所居住的客館,每次都是長跪於地請教治國之策。這麼年輕的國君,為了大業,甘於向一介布衣屈身跪拜。尉繚認為,秦王的度量將來也足以承載天下。

中國歷史很有特點,每逢改朝換代、時局大變時,很多的有道之人、世外高人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一改平日隱逸之風,聚焦天下大事,為順同世事鉅變出謀劃策。對於他們,或許天意讓其歸隱,瞬時就會隱居山林;天意命其下山輔佐,立時就會風雲板蕩。尉繚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初年,唐太宗命諫官魏徵、虞世南、褚亮等人編撰輯錄前人著述,用以匡政警示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歷時五年,一部匡政鉅著由此誕生,這就是《群書治要》。其中,魏徵等人收錄了尉繚的兵法。

此人不比韓信差,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卻無人知曉

秦國人

尉繚兵法反對殺人越貨的非正義之戰,支持“誅暴亂、禁不義”的義戰。他認為“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王者所以伐暴亂而定仁義也。”戰爭畢竟是違逆道義的兇器,所以王者興兵在於討伐暴亂,為國奠定仁義。

尉繚也明確指出:“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凡是出兵,不攻打無罪無過之城,不濫殺無辜無罪之人。為了貪圖財利,殺害別人的父親兄弟,姦淫他人的妻妾子女,這些都是強盜所為。

他的兵法強調“王國富民”,強調王者發動戰爭是為了“誅暴亂,禁不義”,並且指出戰爭的最終目的在於使“農不離其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只誅殺首惡之人足矣。尉繚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他為秦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