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朱媽媽-留學三年,還沒畢業竟然先得了抑鬱?

朱媽媽的孩子Ken一向成績方面都不用人擔心,在國內就是個很自律的學生,到了國外之後也沒聽他抱怨過什麼,朱媽媽只覺得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頭,可是畢竟在國外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在學習,所以壓力自然比較大,加上身處異鄉,總有些不適應的地方,可孩子總報喜不報憂,直到要升大四了,才回頭跟媽媽說自己好像犯了抑鬱......

1.太過自律,給了自己太大壓力

Ken在國內就是個學習至上的孩子,他從很小就已經立下志願要出國唸書,所以家人也都支持他,帶著他去補習英語,一切都為了留學做準備,當真申請到了學校時,全家人都非常高興,彷佛已經看到光明的前途在等著他了。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似乎適應得很好,朱媽媽也擔心過他是不是吃不慣那兒的食物,擔心他是不是在那兒交不到朋友?但他總說沒事,反正學習要緊,只要盡力把書唸完就好!

聽孩子這麼說,朱媽媽也是很欣慰,孩子把學習擺第一,這樣也挺好的,反正也就幾年,孩子在求學過程中也聽得出來沒有留在美國就業的打算,畢業了自然就回到身邊了。

專訪│朱媽媽-留學三年,還沒畢業竟然先得了抑鬱?

2.缺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

朱媽媽也知道Ken沒什麼朋友,雖然他嘴裡頭老說學習重要,交朋友看似沒擺在第一位,但出門在外,有朋友互相照應總是好的,朱媽只聽他說過剛到國外時認識了一個朋友,那朋友跟他借了錢,過不久連錢都沒還就不見人影了,這可能給Ken帶了些陰影,之後他就更小心的與人保持距離,也沒從他口中聽他提起過朋友的事。

而對於家人,Ken也是非常的貼心,他在外頭出了什麼事都不會跟家人抱怨,常提起留學花了家裡很多錢,希望以後能找份好工作幫爸媽養家,好讓爸媽不再那麼辛苦。但其實家裡也不是過不去,他真的給了自己太多壓力了,每次他回國朱媽總是幫他買上一堆衣服,準備一大堆用品,就是怕他在國外省吃儉用委屈了自己。

3.除了唸書沒有其他興趣嗜好

雖然Ken常自嘲是個宅男,除了學校跟家裡,他哪兒也不去。唸書之餘,他也沒有其他興趣,沒有喜歡的偶像,也沒有打電玩的嗜好,朱媽總常聽說很多男孩子到了國外,放了學就是坐在屏幕前狂打電玩,可是Ken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他甚至連年輕人最流行的玩意兒都不碰,這也讓家長更放心他,覺得這孩子沒毛病!一切都好好的,很讓人放心。

專訪│朱媽媽-留學三年,還沒畢業竟然先得了抑鬱?

4.回國後跟母親吐實

看似完美的兒子,這次暑假回國,竟然告訴媽媽自己犯了抑鬱。

朱媽媽一時還沒聽懂,只想著這會不會是情緒上出了點問題,好好開導開導就是了,但和Ken聊下去發現問題越滾越大,他的情緒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學校早已經讓他去做過心理治療,但Ken還是無法脫離憂鬱,言談之間也是愁容滿面,而學校要求他休學,等待身體恢復健康再復學。

"那你趕快振作起來啊!"

朱媽媽想也不想的就要兒子立刻恢復,情緒問題不過就是小事,她想著這哪有什麼困難,就保持樂觀開朗不就得了?但憂鬱是種病,連帶病人腦袋裡也出了問題,這已經不是我們過去以為的情緒問題而已,在國外這都是必須經過治療的,而學校也擔心Ken會做出不可預期的事來,所以要求他必須休學,讓身體獲得適當的治療。

5.不要忌諱求醫

在國外看心理醫生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病症,甚至近年來死亡率也越來越高了,如果有這方面的問題真的不要擔心就醫會引發其他人的側目,這跟生病一樣,病了本來就該看醫生。

除了陪Ken就醫之外,朱媽媽自己也看了許多這方面的文章,要自己換個念頭想,抑鬱症還好不是什麼不治之症,能幫的當媽媽的一定盡其所能的幫他。

放下了手邊的工作,朱媽媽決定好好陪伴兒子走過這段路,她陪著兒子大大方方的走進醫院就醫,和丈夫約定好不給兒子任何壓力,向不瞭解這病情的家人們說明,讓大家一起了解,憂鬱症是種生理疾病,也就是大腦裡的神經傳導出了問題。

6.並非想開點就可解決

憂鬱症會讓人一直處於一種情緒底下,因為大腦受了傳導神經控制,而情緒決定了想法,情緒好,你就覺得世界美好,情緒差時便覺得世界末日。

但正常人應該是可以由想法來改善情緒,比如樂觀的人就會在情緒差時儘量要自己開朗些,可這對憂鬱症病人來說是沒有用的。所以常有人明明陷入憂鬱低谷,面對家人要他開朗一點,要他堅強一些,反而覺得家人都不理解他,因為憂鬱症是種病,並不是你要對方想開一點就可以解決。

這種聽起來似乎充滿善意的勸慰,反而會讓許多病患更崩潰,因為他們壓力更大,認為自己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彷佛他的病痛成了家人的負累。

專訪│朱媽媽-留學三年,還沒畢業竟然先得了抑鬱?

7.走出憂鬱低谷

陪伴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或許和孩子之間已經忘了該怎麼相處了,但一切都要重新學起,即便對方說不需要陪伴,你都可以找事情跟他一塊做,朱媽媽想起自己過去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所以很少讓他去學習其他的才藝,兩個人就報名了美術班,利用作畫去抒解壓力,還有旅遊,不用太遠,而國內的觀光景點也千萬別去湊熱鬧,儘量選些鄉間小村落,安安靜靜的渡過幾天,多些時間和孩子聊聊天。

聊天時就算找不到話題也行,千萬不要硬往情緒這方面去聊,可以多聊聊自己,儘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去培養一個興趣,讓孩子有其他可以專注的項目。

朱媽媽覺得自己太放心Ken的生活能力,所以一直沒多注意他在國外的生活有多孤單,尤其留學生的壓力非常人一般,Ken也不是那種整天玩樂的富二代型留學生,他出入都是自己一個人,課業壓力加上生活方方面面都自己承擔,若一個人出國幾天都會擔心自己會遇上不能控制的事了,更何況他一個人在國外待了好幾年。即便孩子嘴裡都說沒事,但怎麼會沒事,陌生的環境加上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哪會沒有壓力?

8.製造與人互動的機會

Ken的身體狀態慢慢恢復,學校評估他可以回去上學,在休學一年後他也順利的復學了,除此之外他還加入了當地的社群團體,主動的走入人群,也結交了許多朋友,朱媽媽也就不用擔心他一個人在國外是不是就又會開始陷入抑鬱,同時也鼓勵他多和人互動,以前Ken總是回到家就自己隨便煮個什麼吃,現在他經常到附近的餐廳吃飯,和熟悉的店員聊天,甚至偶爾去買買咖啡,製造一些和人說話的機會,而不是沉默的過一整天。

朱媽媽也經常去探視他,以前到美國就是自己跟個團,兒子哪也不去總推說要看書,加上自己不想讓孩子花時間陪伴,所以就跟個團去觀光,現在兒子就會帶著她出門四處走走,這說明了Ken真的開始走出了低谷,不再只是窩在家裡,他會去試著走出戶外,也開始從他口中常聽到一些朋友的名字,多了朋友,加上家人的細心關懷,經過適當的休養,重新調整生活腳步,現在Ken已經恢復得很好。

9.正視問題勿躲避

在國外看心理醫生真的是很尋常的事,學校裡也會有心理協助,如果孩子有心理方面的情緒問題,都可以到學校尋求協助,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是認為心理疾病而不願就醫,生病就應該要治療,家長也應該要給孩子適當的幫助,仔細聆聽孩子們的問題,別認為這就只是一時的情緒不佳,或認為孩子抗壓性不足而去責備他們,這會讓孩子覺得全是自己的錯。

除了就醫之外,另外搭配健康的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加上

充足的睡眠,都可以讓壓力減輕。同時也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要求,太過完美主義也容易造成緊張,最重要的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身邊的人如果可以多些體諒,抑鬱症患者還是可以走出自己的天空。《留學生家長會COSP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