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記得在生產隊搞集體的時候,那時候我才十二,三歲,我們隊上修水庫,那個水庫離我們家有四,五里路,全部是小山路,修水庫的作用是灌溉山底下的農田。

那個水庫的地點是離我們隊上的農田有四,五里路的山上,因為那個地方兩邊環山,中間有一條小溪順山而下,一直經過隊上的農田,有很多低窪一點的農田可以把小溪的水引入田裡。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從而讓這些農田成了水田,也就是水田,不缺水。

但是稍高一點的農田就無法引到水,常年四季看老天爺降水耕田,遇上天氣大旱,上面大片的農田就無法耕種,顆粒無收,靠山而造的高位農田都是前一輩開荒造田的傑作。

他(她)們此前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辛勞和汗水,如果這些能解決隊上的人糧食溫飽的農田發揮不了它的作用,看著就讓人焦急和失望。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所以生產隊隊長號召全隊社員開會,會議的主題是在離農田四,五里路的山上修一座水庫,那裡方對土生土長的隊上人來說都非常的瞭解和熟悉,分析了修水庫厲害關係之後,得到了社員們的積極響應和一致通過。

我們隊上有十三戶人家,那時候搞集體是不讓出去到遙遠的地方去做自己的事情的,個別人出去也要大隊和生產隊同時開證明,所以人員很充足,每戶只算夫妻就有二十六個人,加上有的人家還有適合幹活的兒子,女兒,那時候十四,五歲的人就參加了集勞動,如此算下來人員就有三,四十人。

說幹就開始幹,幾十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奔向了高處的山上,他(她)們擔著箢箕,扛著鋤頭,鐵秋,鐵釺,炸藥,雷管等開山用的必備材料和工具,聲勢浩大的來到了山上的目的地。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要在山腰上攔腰切斷山上的水流來達到建水庫的目的。

社員們分工明確,有的開石頭放炮,有的找那些不是很大的露天石頭,有的挖土,有的擔土,有的擔石頭,一時間氣氛高漲,大家都乾的熱火朝天。

那時候修水庫都是靠人工來完成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沒有鋼材和水泥,更沒有電和電動工具,大家只能靠團結一致,齊心協力,肩挑手搬來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

在長達二個多月的時間裡水庫終於修好了,水庫的修造過程是,徹一排石頭,鋪一層土,然後用4個人才能抬起來的,用4根木頭把石頭綁上,社員們一起喊著,加油幹呀,大家來吧勁啊,一,二,就這樣把土一層一層壓緊了。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水庫修好之後,然後是試水,等山上的雨水和溪水把水庫灌滿後滴水不漏,這時總算圓滿完工。

然後大家在兩邊順勢而下的靠山邊上,開了一條水道讓水庫裡的水源源不斷的流向了底下的農田,讓旱田變成了水田,從此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隊上的糧食產量也大幅度提高,大家的糧食有了一個很好的安全和保障,很好地解決了隊上每個人的吃飯問題。

幾十年過去了,由於改革開放的步閥不斷深入,大批的農民進城打工和幹著各自的事情,加上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農村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農村的年輕人非常少。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幾乎沒有幾個年輕人在家種田了,水庫也沒人管了,底下的大片農田也荒廢了,田裡雜草叢生,一片荒蕪,臘日農田裡的景色再也看不見了,留給人民的已經是曾經的擁有而磨滅不了的記憶。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分田到戶的那些往事,難忘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