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在優酷“裸播”上線後,收穫如潮好評,連該劇導演曹盾先生都感到意外,說是整體超出了他的想象。

當我看過已上線更新的劇集,忍不住又一口氣追完原著小說,被其精彩的內容和偏執的細節所打動。作為一名在酒店業工作了20多年的從業者,自然“三句話不離本行”,聯想到我國有如此豐厚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如何創建一家文化主題酒店,像《長安十二時辰》那樣既叫好又叫座呢。隨著該劇與小說更多創作過程的資料陸續公佈,我也漸漸地“品味”出《長安十二時辰》創作和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那就是:都需要充滿情懷的主題構想。正如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李原教授的真知灼見,“從主題到物鏡,從物鏡到情景,從情景到場景,最終形成意境,是主題化不斷完善與深化的過程。”

一、充滿情懷的主題構想

據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馬伯庸先生介紹,創作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寫心目中夢想的長安城”。他認為“唐代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長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種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習慣和習俗,同時具體到一個城市裡來,是一個非常壯觀,讓人覺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說長安城實際上超越了時代,是一個會存在於中國人心目中的永恆之城,給它寫一部傳記也是我的夢想。”

導演曹盾先生讀完了這部小說,也覺得酣暢淋漓。他是西安人,《長安十二時辰》筆下的大唐古城,寫出了他心中一千多年前的西安。他想拍一部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古裝戲,決定要把《長安十二時辰》拍出來。

兩位主創者緣於對“盛唐+長安”這個主題的情懷而產生共鳴。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小說、電視劇的主題策劃和創作的由來。你看,這和文化主題酒店的建設不是如出一轍嗎?李原教授指出,“主題酒店建設是一項將飯店產品轉化為情感性產品的過程”,“充滿情懷是主題酒店精神境界的標誌。”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什麼是情懷?按照《辭海》的解釋,情懷就是心境、心情,表達人的情感策劃小說、電視劇也好,打造酒店產品也罷,都要充滿情懷,要有情感的連接。

主題酒店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15個年頭,但是直到今天,許多投資者和管理者對文化主題酒店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區。比如:把主題酒店與設計酒店、精品酒店混為一談,以為在酒店建築和裝修設計上有了文化符號,就可以稱之為“文化主題”;只重視硬件建設投入,輕視配套運營物資等產品末端和細節的投入,忽視對參與運營的管理者和服務者的投入,忽視與員工和用戶建立情感連接,造成文化主題的空殼化、表象化。歸根結底,是缺乏情懷

正因為如此,當下文化主題酒店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浙江世貿君亭酒店管理公司的甘聖宏先生指出,“各地湧現的文化主題酒店頗多,但真正有系統思維的文化主題並不多見。”

主題酒店的打造必須具有系統化思維,是建立一套體系,而不僅僅是某個環節。文化主題需要滲透到酒店建設的各個環節,包括建造的全過程、裝修的全過程、籌備的全過程、運營的全過程;需要滲透到所有的參與者,包括投資者、設計團隊、建造施工單位、設備供應商、經營性物料供應商、管理者和服務團隊;鑑於諸多酒店產品與服務的不可儲存性、生產與消費不易分割等特點,還需要滲透到基於AAARR用戶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這些就是文化主題酒店與設計酒店的最大區別。

二、從主題到物境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據說,《長安十二時辰》劇組總共搭建了超過70畝地的拍攝場景,完全按照史料記載去還原當時的長安城,所有建築形式、房屋規格都遵循唐代建築的特點,就連街道的寬窄、土牆上掉下的渣塊都不例外。《長安十二時辰》從主題到物境,在一個相當立體的空間內,呈現了大唐盛世的社會景象。

那麼,文化主題酒店如何實現從主題到物境呢?就是酒店從主題構想及其經營定位確立以後,要圍繞主題和定位進行選址以及基礎設施的設計建造、大型設備的造型安裝等等。如果說,位置、地理環境有七分是“聽其在天”,那麼建築和設備則有九分“盡其在我”。這裡的“我”,大多數情況下就是投資方(甲方)和設計師。

以近兩年獲獎最多的阿麗拉陽朔糖舍酒店為例。

陽朔糖舍的前身是桂林市陽朔縣糖廠。1998年,陽朔縣政府為了保護當地水資源,停止了糖廠的運營。2006年,當地人羅女士將該廠收歸名下。從2007年到2014年,業主方委託擅長老建築改造的設計師趙崇新先生到該廠,構思設計老建築的修復和改造,以及園林景觀和新建築的框架,並且完成了老建築部分的修復。從乘坐熱氣球勘察場地的情景到空心砌塊磚的材料試驗,從工人自主研發脫模機到大面積砌築施工,阿麗拉陽朔糖舍慢慢成型。

2013年至2017年,在趙崇新先生構思的基礎上,建築設計師董功先生在老建築外圍增加了新建築,完成了主客房樓、別墅區客房樓以及健身中心、水療、景觀池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師琚賓先生則完成了所有老建築與新建築內部的設計,在舊的空間裡有了紅大堂、金書吧、藍酒吧、鋼板鏽色餐廳......將藝術性做到極致。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實現高層次建築的唯一方法便是將其個性化與情感化

。建築應當成為藝術來對待。”今年3月,董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每個項目對我來說都有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當你剛開始的時候,有太多的未知因素,你對場地、項目瞭解不夠,你也很難想象到未來的空間形態。因此所有問題都很零碎地呈現在你面前,你需要面對解決所有問題。對我而言,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肯花時間,一筆一筆地繪製,一點點地建模,這沒有捷徑。”

就這樣,當年的老企業終於演變成國際高端精品度假酒店!你看,創作有文化主題的小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和建設有文化主題的酒店是不是有共通之道呢?是的,這就是從主題到物境的路徑。

三、從物境到情景

情景之景,既有“時光”所包含的時間存在的意義,又有“景緻”、“景色”和“佈景”所包含的空間存在的意義,還有“情況”、“情形”所表達的由主觀對客觀的觀察之意

《長安十二時辰》原本是講述長安警察抓恐怖分子的電視劇。因為它還原了大唐盛景和千年古都的風貌與氣質,所以網友們和朋友圈討論得最熱烈的,不是劇情線索或者真正的BOSS,而是它所展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情景。

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時,問原著的作者馬伯庸先生:創作這部作品最大挑戰是什麼?馬先生回答:最大挑戰並不是故事編織和人物塑造,而是對那個時代生活細節的精準描摹。他查閱了大量資料,數次去西安實地考察,就是希望儘可能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安城。該劇導演曹盾先生也說:“我並不是還原大唐,我是想要還原大唐的一天”。他要讓大家(觀眾)能走進去,經得起肉眼的識別和用手去觸摸。

其實創建和經營一家酒店,打磨和創造酒店的產品,也跟《長安十二時辰》的創作一樣,最大挑戰並不是建築的大小、原材料的選擇,而是對賓客可感知、可記憶的體驗過程和細節的精準設計、精益執行。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比如陽朔糖舍新建築中,房間內飾很柔和,整個空間氣質細膩溫軟,有特定位置的懸窗和風景,有特殊營造的氣質和感情。有桂林山水圖樣的浮雕,有陽朔的麻繩交織成的不同紋路,還有如中國畫般的攝影。

一家文化主題酒店的參與者,無論是老闆、總經理、總工程師,還是每一位工匠、每一位員工,從主題到物境,從物境到情景,誰也繞不開這份“情”因此“情”,方得“景”

四、從情景到場景

“場景”在影視專業裡“是指在定的時間、空間內發生的任務行動或因人物關係所構成的具體生活畫面……更簡便地說,是指在一個單獨的地點拍攝的一組連續的鏡頭。”(沈貽偉.《影視劇創作》.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62)

在《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裡,有一個呈現靜安司所藏檔案和檔案錄入的場景。畫面中依次出現了三種裝裱形式的檔案——竹簡、卷軸、經摺裝,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檔案裝訂的形式,暗示靜安司所藏檔案的數量多及其重要性。

導演曹盾先生說,“如果細節不真實,觀眾很難相信劇中的世界,演員哭也好、笑也罷,他們的所有抗爭、奮鬥、失落,觀眾都很難建立起同感。”

所以,我對“場景”的理解是:第一,場景是在特定的時空裡發生的,是精心設計的,具有豐富的含義。第二,場景通常應該有特定人物及其行為表現,或者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三,好的場景必須具有精益化思維,要有真實的細節。第四,做好這一切的目的,是與觀眾(用戶)建立起同感(共鳴、共情)

用影視拍攝的術語來打比方,如果把“情景”比作“遠景”、“中景”,那麼場景就是“近景”、“特寫”。場景和情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所以,在酒店的籌備、建造和運營過程中,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區分情景和場景。

具體來講,酒店的場景通常是由下列要素構成的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 第一個要素是用戶(賓客)。他們是酒店場景的主角。脫離用戶談場景是沒有意義的。
  • 第二個要素是時間。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在不同的時間段,對於用戶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和效果,
  • 第三個要素是空間/位置。在這個空間/位置裡,用戶可以停留、消費。如果不能停留和消費,這個場景也沒有意義。
  • 第四個要素是用戶動機。用戶選擇做什麼事情(消費),就是用戶的動機。它可能是用戶自主產生的,也可能是通過某個接觸點和互動,使用戶產生共鳴、共情而產生的。
  • 第五個要素是產品/服務。當用戶有了做什麼的動機時,產品或服務是否能滿足用戶需求,這就取決於酒店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品味。而品質和品味是由精益化思維下營造的細節決定的

掌握了場景的五個要素,就找到了場景設計的法門。但是,無論如何設計場景,都要以用戶為中心,要尊重用戶的消費行為習慣,觸發用戶的情緒和共鳴,從而促成消費的成交,並驗證用戶的滿意度。

當然,也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和設計場景。就如同一部影視劇一樣,不能只用近景和特寫的鏡頭組合,一定是由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等各種鏡頭畫面不斷切換、反覆組合而成。酒店產品與服務的場景設計,也應該是從物境到情景、從情景到場景,有機的組合,靈活的切換

五、不間斷的完善與深化,方能達到意境

在《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裡有這樣一個場景:李泌的老師何監騎著毛驢來到靖安司,一路搖搖晃晃。當他進到內堂後,盯著一處沙盤,突然說“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然後轉身倒下,說“毀了毀了”。原來何監壓倒的是花萼相輝樓的模型。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花萼相輝樓是唐開元八年,玄宗為了感念兄弟在他繼承皇位過程中沒有拖後腿,在興慶宮修建的一座著名建築。玄宗常與兄弟在花萼相輝樓宴飲娛樂,可謂是封建帝王難得的兄弟之情的寫照。

何監為什麼說“毀了”?因為上元燈節當天在興慶宮外有神秘的燈輪,引發長安居民悉數前往,而花萼相輝樓就在附近。“毀了”的含義,可理解為因燈會而受損,或暗含兄弟情的破滅,以及長安城中隱藏的危機。

這組鏡頭就是一系列意象組合構成特定的意境。正如文藝理論大家童慶炳先生指出,意境的結構特徵就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文化主題酒店的建設並不僅僅是一個工程項目的建造,換句話說,酒店建築、安裝、裝修工程的結束只是工程建造的終點,而不是文化主題建設的終點。酒店品牌的生命週期有多長,酒店的主題文化建設的週期就有多長。一個酒店品牌的生命週期可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酒店品牌管理者的在任期可能只有幾年。

所以,酒店的文化主題建設需要一脈相承、薪火相傳,並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不可間斷的。每一家酒從一開始就應該認真書寫一份家譜式的《酒店文化主題手冊》,並年年更新、代代相傳。

不間斷的完善與深化,方能達到意境。這既是對一家酒店、一個品牌的文化主題建設的要求和標準;也是對一個職業人無論幹哪一行、在哪一崗的自我發展的要求和標準。


在本文中,我反覆在《長安十二時辰》和文化主題酒店之間切換視角,在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兩個專業領域中抽絲拔繭,以主創者、劇中角色、場景道具、鏡頭畫面對比酒店實例、酒店設計師以及酒店產品與服務,試圖總結、歸納和驗證它們共通的底層原理:只有注入文化的靈魂,賦予產品深層次的人文情懷,才能勾起用戶的情緒,引起用戶的共鳴、共情,給用戶帶來更多的體驗和深刻的感動

試析《長安十二時辰》與文化主題酒店創建的共通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