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光耀古今!

南宋文天祥兵敗被俘。三年牢獄生活的折磨,始終沒能使文天祥屈服。在赴刑場時他依舊神色如常,面無菜色。這種精神狀態,是因為內心的一股浩然正氣支撐著。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把這種浩然正氣體現得淋漓盡致。那麼,這種浩然正氣傳承自哪一家的思想文化呢?答案就是儒家的亞聖孟子。浩然正氣如何煉養包則含在孟子的修心養性學說中。

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光耀古今!

歷代的個人修養理論,流行一種"性命"學說,在煉養原則中,有"先修性"、"先修命"與"性命雙修"之爭。簡單地說,修性著重精神或心理的煉養;修命著重生理或體質的煉養。《孟子.盡心》所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意思是說,、色、聲、嗅、安逸等人的生理本能和慾望,都是人的天性,但是得到與否,都屬於命運,所以君子認為它們是天性的必然,因此不必去強求。仁、義、禮、智等社會道德因素,都是生來就有的,也包含人的天性(性善論),君子應該善於保這四者,而不應該隨波逐流。

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光耀古今!

還有《荀子.天論》與道教《西昇經》的觀點,前者有"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之文,後者有"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之文,都是奮勇進取、人定勝天的積極思想。莊子也談到"性命"。《莊子.天地》述:"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這裡是說,太極分陰陽而流行無間時稱為"命";形體統合於精神,視、聽、言、動各按必然的規律進行,稱為"性"(參照《莊子集解》宣穎注)。莊子的性命說是唯物的。

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光耀古今!

孟子的人"性"說重視形體保養。他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荀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告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存其心,養其性"(《孟子.盡心》)。儒家的"存心養性"說即源出於此。後世氣功家十分重視這一論述,把"存心養性"說類比佛學的"明心見性"說,與道學的"修心煉性"說,且以之作為靜功"修性"的總則。但在氣功理論中的"修心煉性",比孟子所說的更積極。因為"煉"比"養"進了一大步。"煉",已不是消極地順從"天命",而是積極地與"天"抗"命"、"制天命而用之了"。

孟子倡導的浩然正氣,光耀古今!

孟子認為:性出於天,心本於性。心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善端",所以性也是善的。孟子所說的"存心養性",一是指保持人善良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二是指"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叫"浩然之氣"呢?他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可見孟子的"浩然之氣"是一種充滿正義、堅剛、正直、博大的精神狀態。孟子認為,存心養性最好方法是減少物質的慾望。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孟子也很重視以自我刻苦鍛鍊來存心養性。他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孟子所提倡的自我磨鍊意志,對後世許多養生家能以堅忍不拔的意志長年堅持刻苦練功,是有一定的鼓勵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