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理都懂,但執行力很差”的現象很普遍?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類似的問題,在“知乎”上有被關注達到上千萬人次。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在培訓界也流傳一種現象:上課聽聽感動,想想激動,回去一動不動。有人更直接說:道理我也懂,關鍵不知道怎麼做啊!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舍恩指出,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對它著迷的人手裡,才能開花結果。

同時,舍恩主張以“活動中的反思”為原理,用“反思性實踐”去替代“技術性實踐”。“行動中對行動的反思”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對行動的反思”,二是“在行動中反思”。

根據舍恩定理,你需要弄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1、是真懂,還是假懂?

過去,我在課堂上每講完一個內容,會習慣性地問:各位,都懂了嗎?收到的回答往往是,懂了!極少有人會說不懂。其實,很多人是假懂。

假懂,是指從表面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真懂,既知其一,也知其二,還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也就是說這個道理已打通了人的“任督六脈”,能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才是判斷“懂了”的標準。

以我為例,新學一個知識點,自己看似懂了,但如果給別人講不清楚,就說明我並沒有弄懂它。如果我能夠講清楚,說明對新知識真的理解了。

如果我能準確做到,說明是完全弄懂了,這是檢驗有沒有搞懂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讀書學習上,可稱為“以教代學”。

一般來說,一個人真的把道理搞懂了,其行為自然能跟上。如果有好的客觀環境,就能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一個人,所懂的道理恐怕有千萬條,但真正搞懂的不超過10%。對道理認知深度不同,做出的結果就不同。如果你是假懂,談執行無異於空談。

2、是否內化於心?

通常道理明白的那一瞬間,感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感覺打通了“任督六脈”,但“明白”這件事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短時的記憶,短時的記憶需要變為長時的記憶,才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實質性的改變。

那些企圖用幾分鐘明白道理的人,想達到質的改變是不現實的,整個過程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生理基礎。執行力必須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記憶。

所以,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課程,聽了很多的道理,學了很多方法,就是做不到,主要是因為沒有真正內化於心。

什麼叫內化於心?某個道理只有內化成更加優秀的大腦結構,才能給予我們實質的保證,帶來實質的改變。任何短暫的道理明白都不足以替代長時記憶。

道理看起來簡單,但你做不到,這是因為你沒有內化於心,你的腦細胞並沒有與之對應,優秀的種子還沒有在你的頭腦中生根發芽,又哪來的改變呢?

懂得道理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相應的成長還需要後續的澆灌和時間。

總而言之,絕大多數相當精妙的理論,都不能短時給予你任何太多實質性的改變。只有你對一個理論的感悟越深,你對某件事做成的可能性才會越大。

3、如何內化於心?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反覆,是內化於心的普適的方法。時間會帶來生理上的改變,哪怕是一個基本的動作,如早起、疊被子,都在身心上刻下了長時的記憶。

就像讀一本書,只有你反覆讀,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我們所看到的高手,無不是反覆研究某一領域,並形成長時的記憶,在行為上成為一種習慣。

所以,當你學到一個方法或技巧,就直接對照反覆實踐,形成長時的記憶。比如學PPT製作,看到某一個新招,先對照練習,並且在實際工作時,記得去應用,否則,用不了多久,你就忘記了。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又比如孩子呀呀學語,其實是父母一次次的重複和強化,孩子不斷接收信息,才慢慢學會講話。

通過反覆學習,刻意練習,形成長時記憶,這個過程就是將道理內化到大腦結構,結合當事人自己的經歷,產生了與之對應的大腦結構改變,使相應的迴路越來越通暢。

你可以就某個道理反覆在腦海中流淌,與你的個人目標、意志力、興趣及感悟進行融合,成為你潛意識的一部分。

以我講課為例,有些新學的道理我也需要在腦海中過很多遍,再講很多遍,才能慢慢內化到我的大腦結構,形成深度記憶,之後不斷的應用,這才讓我將它全部做到。

一般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在睡覺前,將今天的總結和感悟在腦海中過一遍。

當然,有些人因為在某種特殊的經歷,或遇到當下某種客觀的環境,一看到某個道理就會產生內隱,即所謂的頓悟。

也可以是一次較為強烈的刺激,這種強烈刺激與你過去某些經歷有關係,迅速激發長時記憶。

更多有用的知識點可上我的直播課——

6節課360分鐘在線語音+圖文直播課程

疑難問題在線諮詢並解答

为什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很普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