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丨宋诗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引言

目前,历史剧《清平乐》正在热播,随着剧情发展,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宋代著名文人陆续登场,苏轼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豪将呼之欲出。

苏轼一生写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作,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绝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阐述深刻哲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

苏轼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有数首作品流传于世,而“理趣”是宋代诗歌的显著特点。

它形成于宋代特定文化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宋代诗歌既有艺术的审美趣味,又有哲理的思辨色彩,从而构成了宋诗独特的创作风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丨宋诗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苏轼所作“理趣诗”的特点

中国著名唐宋学者阎福玲先生认为理趣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吟咏描绘或刻画,来展示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阐述道理而有诗趣诗味,既给人诗美的愉悦,又能启迪人的心智。”

简单的讲,就是诗歌趣味与哲理的交融统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

宋诗“理趣“在苏轼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诗歌蕴涵的理趣主要着重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1、 清新的山水景物诗中包含着独特意蕴


苏轼有很多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作,特别善于在日常的生活小景中,发现人生的哲理,并且引发读者的思考。如其诗作《病中游祖塔院》。

《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这首诗描写病中游寺情景,整体构思、表达既切中主题,又合乎禅理,给人以启示。病中游寺这样的日常小事,被描绘得充满情趣、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 通过理趣的揭示,反映出作者对美的认识


苏轼为好友刘景文所作的勉励诗《赠刘景文》,表现了诗人美学观念的进步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古人伤春悲秋,对于秋天的萧瑟备感凄凉。而苏轼却在此诗所描摹的秋景中,写出荷菊不惧秋寒,傲霜而立的精神。嘱托友人领略秋天的独特之美。这种美学观念无疑是有积极思想意义的。


3、 通过理趣诗寄怀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理趣诗“还着重于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充满着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

宋元符三年 (1100 年),苏轼从海南贬所移至廉州 (今广西合浦),渡琼州海峡北归时写下了诗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年迈之身,历尽坎坷。但诗中所表现出的却是豪放性格和乐观情绪,对政敌迫害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从而给我们以借鉴,对待生活,即使身处逆境险途,也要有乐观的精神和心态。

通过对苏轼诗作的了解和赏析,能够感受到在这些诗歌中独特的理趣,令人可以在反复吟诵中细细品味、感悟真谛。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可见,崇尚思理是宋代诗歌的显著特点,而苏轼作品中的“理趣“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丨宋诗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宋代“理趣诗”所的深厚内涵

除了苏轼以外,宋诗中有很多因理趣而传世不朽的经典之作。依据其内涵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揭示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趣。


这类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事象的描写,展示出自然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如,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摧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不管是风和日丽的春天,还是树木阴阴的夏天,都不因为人的喜好和偏爱而改变更替的脚步。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着季节的变迁,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如, 杨万里《晓行望云山》:

霁云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在天刚蒙蒙亮的清晨,诗人从瞬间的视觉错误中,敏锐的捕捉到运与静的相两种态,都是相对客观规律。哲理虽然抽象,但是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变幻生动,语言活泼自然,充满谐趣。


第二类、揭示社会及人生哲理的理趣。


如,苏轼《雍秀才画草虫人物》之《蜗牛》: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诗中描写了“腥涎不满壳”,只能濡湿自己的蜗牛,因为不顾一切的向上爬,枯死在墙壁上。由此讽刺那些无所顾忌追求名利,最终身败名裂之人。以咏物之笔寄托了人生哲理,理趣藏于摹物过程之中,物理交融,浑如一体。

身为理学家的朱熹也有佳作名篇:

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明净、清新的语言创造出一幅清丽可感的画面,以此来表达读书劝学的道理。全诗画境与义理相映成趣,毫无说教之感,但却思理昭彰,富有文化内涵。


第三类、揭示佛禅之理的理趣。


宋代士大夫习禅、参禅蔚为风气。他们以禅宗观照的思维方式来创作诗歌。

如杨万里《夏夜玩月》:

“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月能写我影,自写却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底。

唯复水是天,唯复天是水。“

“水月”之说本出于佛门经典,原指一种不可捉摸的境界。诗人以此来写自然景物,表达出他对天地造化的玄思。

诗人将自我和神奇的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为一,尽情的渲染出他的天真与好奇,诙谐与疏放。既有诗的意趣,又有禅的内涵。

由上述诗作可见,宋代诗歌中的“内涵”不是空洞的玄思,而是宋代士者文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社会哲学、人生哲学以及宗教禅理参悟之后的认知、理解和总结。

明代的丰梦阳在《缶音集序》上说“宋人主理”以诗歌来阐明哲理内涵,在宋代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丨宋诗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宋代“理趣诗”形成的原因

宋诗广泛出现的“理趣”现象,不能忽视宋代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氛围的影响。

宋代社会矛盾一直未能得到缓和,朝廷内部存在着交相起伏的派别之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即位后采取抑武重文的基本国策,文人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对社会现实更为重视,对国计民生更为关心,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文人们通过创作诗作,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1、在外族入侵和内部党争的大环境下,诗歌成为表达政治主张的工具,从感性表达逐渐转变为理性表达。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时代的产物,宋诗在宋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成长,宋诗理趣化特质的形成,也就离不开宋代的文化环境。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封建制度开始由盛转衰。宋朝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局面,但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步入衰落的趋势。

宋朝军事实力孱弱,始终受外敌严重威胁。北宋时期,辽、西夏屡次犯边,疆土逐渐流失。南宋更是偏安于东南一隅。两宋三百年间积贫积弱,忧患不已,时时面临国破家亡的威胁。这使得富有政治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忧心忡忡,如何强固统治成为当时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中心议题。

伴随着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等政治革新运动的开展,宋代统治阶层新、旧势力开始彼此辩论争斗,这种内部争斗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之后。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诗歌成为表达政治主张的工具,寄托人们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2、宋代文化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让更多的寒门诗人进入国家管理层,他们将自己对时局的思辨带入到宋诗里。


宋代主张抑武重文的国策。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因而攻读经籍、钻研学问的风气盛行于整个社会。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时代。学术修养的提高,使得宋代诗人能够更为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

同时,宋代科举制度较为完备,士族势力走向衰落。“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使许多寒门出身的文人得以进入国家管理层。他们不再像大多数唐代诗人那样仕途不顺,潦倒困窘。

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宋代诗人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开始更多关注如何治理国家。对天下之忧的理性思考和深刻见解,开始更多的体现于他们的诗作之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宋代禅宗和理学的兴盛,是影响宋诗理趣化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宋代佛门禅宗和理学大兴,禅宗倡导“梵我合一”的世界观,认为佛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一切生物皆有佛性,人可以通过对自然表象的深度认知达到内心的顿悟。这样的思辨方式给宋代诗人以启发,开始尝试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诗歌成为了情与理、形与神相结合的产物。

理学吸收了禅宗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从心的角度探索社会,认为宇宙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规则。这种观念促使宋代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时常流露出思考的痕迹。宋诗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更为关注客观事物背后所蕴藏的宇宙人生之理。

宋代禅理的影响,使宋诗逐渐形成了宋诗既充满智慧又富有趣味的特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丨宋诗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结语


宋人喜欢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在诗歌创作之中彰显才情。

而理趣诗的创作是宋代文人显露学识、展现智慧的一条绝好的途径。它既要求诗人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之中发现感悟到深邃的哲理,又将这种深刻的哲理通过机敏灵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宋诗之“理趣”。

这种哲思与文采结合创作方式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也推动了宋诗理趣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诗歌特质》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谈艺录》

《宋诗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