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丨宋詩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引言

目前,歷史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隨著劇情發展,晏殊,歐陽修,范仲淹,韓琦等宋代著名文人陸續登場,蘇軾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豪將呼之欲出。

蘇軾一生寫了二千七百多首詩作,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絕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以身處廬山為喻,闡述深刻哲理:一個人如果陷在某個具體的環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擺脫出來,往往容易產生片面性和主觀性,從而無法全面、客觀地去認識這個環境和事件的真相。

蘇軾是宋代“理趣詩“的集大成者,有數首作品流傳於世,而“理趣”是宋代詩歌的顯著特點。

它形成於宋代特定文化環境和思想背景之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使宋代詩歌既有藝術的審美趣味,又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從而構成了宋詩獨特的創作風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丨宋詩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蘇軾所作“理趣詩”的特點

中國著名唐宋學者閻福玲先生認為理趣是“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的吟詠描繪或刻畫,來展示詩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與體悟,闡述道理而有詩趣詩味,既給人詩美的愉悅,又能啟迪人的心智。”

簡單的講,就是詩歌趣味與哲理的交融統一,理融於趣,趣中有理。

宋詩“理趣“在蘇軾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其詩歌蘊涵的理趣主要著重於三個方面的思考:


1、 清新的山水景物詩中包含著獨特意蘊


蘇軾有很多描寫山水景物的詩作,特別善於在日常的生活小景中,發現人生的哲理,並且引發讀者的思考。如其詩作《病中游祖塔院》。

《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

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

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

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這首詩描寫病中游寺情景,整體構思、表達既切中主題,又合乎禪理,給人以啟示。病中游寺這樣的日常小事,被描繪得充滿情趣、充滿哲理,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2、 通過理趣的揭示,反映出作者對美的認識


蘇軾為好友劉景文所作的勉勵詩《贈劉景文》,表現了詩人美學觀念的進步性。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古人傷春悲秋,對於秋天的蕭瑟備感淒涼。而蘇軾卻在此詩所描摹的秋景中,寫出荷菊不懼秋寒,傲霜而立的精神。囑託友人領略秋天的獨特之美。這種美學觀念無疑是有積極思想意義的。


3、 通過理趣詩寄懷積極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理趣詩“還著重於表達對人生真諦的感悟,充滿著對人生意義的積極思考。

宋元符三年 (1100 年),蘇軾從海南貶所移至廉州 (今廣西合浦),渡瓊州海峽北歸時寫下了詩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已是年邁之身,歷盡坎坷。但詩中所表現出的卻是豪放性格和樂觀情緒,對政敵迫害的調侃之意也見於言外。從而給我們以借鑑,對待生活,即使身處逆境險途,也要有樂觀的精神和心態。

通過對蘇軾詩作的瞭解和賞析,能夠感受到在這些詩歌中獨特的理趣,令人可以在反覆吟誦中細細品味、感悟真諦。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風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可見,崇尚思理是宋代詩歌的顯著特點,而蘇軾作品中的“理趣“正是這一特點的體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丨宋詩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宋代“理趣詩”所的深厚內涵

除了蘇軾以外,宋詩中有很多因理趣而傳世不朽的經典之作。依據其內涵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揭示自然客觀規律的理趣。


這類詩歌通過對日常生活事象的描寫,展示出自然界所遵循的客觀規律。

如,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節物相摧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不管是風和日麗的春天,還是樹木陰陰的夏天,都不因為人的喜好和偏愛而改變更替的腳步。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制約著季節的變遷,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如, 楊萬里《曉行望雲山》:

霽雲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在天剛矇矇亮的清晨,詩人從瞬間的視覺錯誤中,敏銳的捕捉到運與靜的相兩種態,都是相對客觀規律。哲理雖然抽象,但是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變幻生動,語言活潑自然,充滿諧趣。


第二類、揭示社會及人生哲理的理趣。


如,蘇軾《雍秀才畫草蟲人物》之《蝸牛》:

“腥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詩中描寫了“腥涎不滿殼”,只能濡溼自己的蝸牛,因為不顧一切的向上爬,枯死在牆壁上。由此諷刺那些無所顧忌追求名利,最終身敗名裂之人。以詠物之筆寄託了人生哲理,理趣藏於摹物過程之中,物理交融,渾如一體。

身為理學家的朱熹也有佳作名篇:

如《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明淨、清新的語言創造出一幅清麗可感的畫面,以此來表達讀書勸學的道理。全詩畫境與義理相映成趣,毫無說教之感,但卻思理昭彰,富有文化內涵。


第三類、揭示佛禪之理的理趣。


宋代士大夫習禪、參禪蔚為風氣。他們以禪宗觀照的思維方式來創作詩歌。

如楊萬里《夏夜玩月》:

“仰頭月在天,照我影在地。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與影,為一定為二。月能寫我影,自寫卻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卻在溪裡。上下兩輪月,若個是真底。

唯覆水是天,唯復天是水。“

“水月”之說本出於佛門經典,原指一種不可捉摸的境界。詩人以此來寫自然景物,表達出他對天地造化的玄思。

詩人將自我和神奇的自然融為一體,物我為一,盡情的渲染出他的天真與好奇,詼諧與疏放。既有詩的意趣,又有禪的內涵。

由上述詩作可見,宋代詩歌中的“內涵”不是空洞的玄思,而是宋代士者文人對自然客觀規律、社會哲學、人生哲學以及宗教禪理參悟之後的認知、理解和總結。

明代的豐夢陽在《缶音集序》上說“宋人主理”以詩歌來闡明哲理內涵,在宋代詩人的作品中隨處可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丨宋詩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宋代“理趣詩”形成的原因

宋詩廣泛出現的“理趣”現象,不能忽視宋代社會現實、政治生活環境以及當時的思想文化氛圍的影響。

宋代社會矛盾一直未能得到緩和,朝廷內部存在著交相起伏的派別之爭。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即位後採取抑武重文的基本國策,文人由科舉考試而進入仕途,他們對社會現實更為重視,對國計民生更為關心,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空前高漲。因此,其文學創作也往往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文人們通過創作詩作,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


1、在外族入侵和內部黨爭的大環境下,詩歌成為表達政治主張的工具,從感性表達逐漸轉變為理性表達。


自古以來詩歌都是時代的產物,宋詩在宋代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成長,宋詩理趣化特質的形成,也就離不開宋代的文化環境。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中,以安史之亂為分界,封建制度開始由盛轉衰。宋朝的建立雖然結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局面,但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步入衰落的趨勢。

宋朝軍事實力孱弱,始終受外敵嚴重威脅。北宋時期,遼、西夏屢次犯邊,疆土逐漸流失。南宋更是偏安於東南一隅。兩宋三百年間積貧積弱,憂患不已,時時面臨國破家亡的威脅。這使得富有政治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憂心忡忡,如何強固統治成為當時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中心議題。

伴隨著宋仁宗時期的“慶曆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熙寧變法”等政治革新運動的開展,宋代統治階層新、舊勢力開始彼此辯論爭鬥,這種內部爭鬥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之後。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詩歌成為表達政治主張的工具,寄託人們對現實的理性思考。


2、宋代文化政治環境相對寬鬆,讓更多的寒門詩人進入國家管理層,他們將自己對時局的思辨帶入到宋詩裡。


宋代主張抑武重文的國策。統治者十分重視文治教化,因而攻讀經籍、鑽研學問的風氣盛行於整個社會。宋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時代。學術修養的提高,使得宋代詩人能夠更為深刻地思考社會和人生。

同時,宋代科舉制度較為完備,士族勢力走向衰落。“學而優則仕”的人才選拔使許多寒門出身的文人得以進入國家管理層。他們不再像大多數唐代詩人那樣仕途不順,潦倒困窘。

社會地位的提高,使宋代詩人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開始更多關注如何治理國家。對天下之憂的理性思考和深刻見解,開始更多的體現於他們的詩作之中。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3、宋代禪宗和理學的興盛,是影響宋詩理趣化特質形成的重要因素。


宋代佛門禪宗和理學大興,禪宗倡導“梵我合一”的世界觀,認為佛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一切生物皆有佛性,人可以通過對自然表象的深度認知達到內心的頓悟。這樣的思辨方式給宋代詩人以啟發,開始嘗試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詩歌成為了情與理、形與神相結合的產物。

理學吸收了禪宗思辨性的思維方式,從心的角度探索社會,認為宇宙萬物的背後有一個根本的規則。這種觀念促使宋代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時常流露出思考的痕跡。宋詩已經不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描摹,而更為關注客觀事物背後所蘊藏的宇宙人生之理。

宋代禪理的影響,使宋詩逐漸形成了宋詩既充滿智慧又富有趣味的特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丨宋詩的“理趣“及文化成因

結語


宋人喜歡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在詩歌創作之中彰顯才情。

而理趣詩的創作是宋代文人顯露學識、展現智慧的一條絕好的途徑。它既要求詩人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之中發現感悟到深邃的哲理,又將這種深刻的哲理通過機敏靈動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宋詩之“理趣”。

這種哲思與文采結合創作方式激發了詩人的創作熱情,也推動了宋詩理趣化特質的形成和發展。





《宋代文化背景影響下的詩歌特質》

《宋詩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談藝錄》

《宋詩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