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學道理的|詩與科學

“以學為詩”“以理為詩”這是宋詩在內容上區別於唐詩的主要特徵。“以理為詩”的傾向至蘇東坡而大盛。他的《題西林壁》不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意義,也包含著深刻的哲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學道理的|詩與科學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學道理的|詩與科學

廬山雲霧變幻不定,有時只見山間飄來陣陣霧,峰巒疊障為雲霧所籠罩。使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然而傾刻之間,雲消霧散、呈現出一片秀麗的景色。有時潔白如絮的雲朵,在山腰間飄忽猶如巨龍奔騰,忽而云霧瀰漫,使遠處峰巒,高浮於雲霧之上,繼而淹沒在茫茫的雲海之中,雲霧象海上波濤,翻騰追逐,蘇東坡言“不識廬山真面目”,確是廬山景色的絕妙寫照。

“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學道理的|詩與科學

廬山聳立在江西省北部的郡陽平原上。長江象廬山的一條銀腰帶,把廬山環抱起來。廣闊的水面,源源不斷地供應蓄豐富的水蒸氣。海拔1426米的廬山。接受四面八方送來的溼潤空氣,又迫使它們沿山坡上升。涅空氣上升以後氣溫降低,含水能力變小,水蒸氣凝結成無數小水滴,飄浮在低處成霧,上升到高空為雲,小水滴隨氣流的升降,忽浮忽沉,時雲時霧,雲霧相連,使廬山真面目難以實現因此才有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名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學道理的|詩與科學

廬山,隨著“橫、側、遠近、高低”等觀察角度的變動和立腳點的移動,便展轉多姿,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移步換形,進退變幻,給遊人以廬山之美無窮止的感覺。這也說明了哲學上的道理:人們的認識無不具有相對性,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的侷限,只有擺脫了局部經驗的限制,主觀片面的束縛,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


廬山,瀑布壯偉幽險,雲霧變化多端,氣候涼爽宜人,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