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密(10):老孑的幸與不幸


道與德是《道德經》的核心。如果按諸子百家論,只稱老子,孔孑《論語》外,《道德經》有專名,實乃大幸。但是,道德兩字在現代社會,成了社會倫理的專名,當我們這樣來理解時,又是老子的不幸!

有無兩字,老子之門;道德兩字,貽誤之燈。所以,不解決道德兩字的理解,所有解讀都可能是盲人瞎馬,比如我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道德經》才是真正的取天下的文筆。


《道德經》解密(10):老孑的幸與不幸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樸 。

無 名 之 樸 , 夫 亦 將 不 欲 。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定 。

道,可一以言之,無名有用!用無窮不可一名,所以凡以音聲形色求之皆不可得,卻又近取諾身遠取諸物,無所不在。它是最確定的不可確定性!

道為虛,無所不為道,如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可見道之難也。


《道德經》解密(10):老孑的幸與不幸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

反過來,確實性,就是有限性!所以可分別之:上德、下德、有德、無德,如此等等。

說到底,當我們用現代的道德(人格的表面)來理解老子時,那更是下下之德了。

道,乃天;

德,乃人,還不違天;

而下之,已非人矣,所以,接下來的才是我們要警醒的地方: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道德經》解密(10):老孑的幸與不幸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道德經》解密(10):老孑的幸與不幸


總結一下:道是路,條條道路通羅馬!德,有得於心,行有所規(最初的德是七曜之星的軌道),則必有所失,已經是偏了。

接下來,就是仁義禮。道乃天,德乃物,仁乃人(心),義禮乃人之表也,而我們恰恰把仁義禮視為德,已經非德,我們的德則更下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