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即將迎來大結局的《如果歲月可回頭》,也迎來了豆瓣3.6的終局成績。演員陣容基本都是實力派演員,成績卻不盡如人意。

再追溯該片的導演,也曾是拍出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刑警本色》等多部口碑不錯的現實題材劇。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如果歲月可回頭》圍繞著中年男性的婚姻關係,延展出親情、愛情、友情各個層面,試圖打破大眾對中年人的“刻板印象”。

但,顯然並沒有成功。沒有成功的點,可以囊括為三點:

  • 中年人刻板印象,呈現混亂
  • 突破中年刻板印象,過於誇張
  • 重塑新式中年形象,太過牽強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中年人“刻板印象”,呈現混亂

「中年形象塑造,缺少細節」

任何影視作品都需要戲劇張力,只有前面鋪設的夠低,到之後變化,才會讓觀眾明顯看到兩者的不同。才會有“突破”二字的力量。

顯然《如果歲月可回頭》在開頭,劇情關於中年人刻板印象的呈現:說教的臺詞、毫無邏輯的三個離婚場景、外加莫名的旅遊交友,從第一集開始就讓觀眾失去了好感。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細品一下臺詞,你品,你再品品

-表達惆悵-

用臺詞:失了婚,不惆悵的是機器人,但凡惆悵的,說明婚姻不是你的,不必後悔

-表達擔當-

用臺詞:只要我有一間房,就絕對會有你一張床,只要我鍋裡有吃的,就絕對少不了你的一碗。

-表達思念-

用臺詞:人不在身邊,可影子還在。

每一集三個男主角變著花兒的用臺詞,直白的告訴大家:“我是中年人,我要擔當,我離婚了,我真的壓力大。”可是從外形塑造、語言表達上,真的很難感同身受。

「極光大數據」對於中年人的刻板印象的做過這樣的統計: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用影片的鏡頭,捕捉中年人“刻板印象”的細節,再放大呈現,給觀眾自然而然的帶入,是該劇所欠缺的。

拿之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舉例,關於貧窮人的生活,不是通過平乏的臺詞,而是用細節:一隻蟲、一種氣味、一個場大雨,就讓人物階層入木三分。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還有最近熱播韓劇《夫妻的世界》中一根頭髮、一隻口紅,演員什麼臺詞都不用說,我們從她細微的表情變化,凝視與皺眉中,就能感知一二。這才是影視劇表演,而不是大量臺詞直白的告訴觀眾。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中年壓力層面,不敢苟同」

看完了中年人形象塑造上的缺陷外,我們再看一下關於中年人壓力的呈現。

劇中男主角之一的白志勇,離婚後,酒吐公司發佈會現場,甩工牌撂挑子不幹,瀟灑的把所有文件朝天空一扔。讓我們絲毫看不到,任何關於中年人“刻板印象”中的壓力與焦慮。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而現實中的中年人壓力分解表。我們看圖,可以明晰看到,現實就是這麼“鴨梨山大”。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表上的箭頭,代表了每個壓力的互相影響。其中經濟、工作、家庭是中年男性身上的三大座大山,從係數上可以看出,經濟壓力對於總體壓力影響最大。

可見,影片中白志勇離婚後,不要工作,出去旅遊的行為,也是無法讓人感同身受。

即便到後面,白志勇讓前妻幫忙介紹工作,找到了工作後受盡侮辱。而不離職的原因,原因竟然是為了不讓前妻失望。似乎中年壓力只是多來源家庭,這樣的呈現,就顯單薄了。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突破中年“刻板印象”,過於誇張

前奏關於中年人的形象層面、壓力層面塑造“刻板印象“失敗,後續想要突破這種“刻板印象”的張力,顯然就先天不足。

於是我們看到了劇情裡,三個男性失去常人邏輯的自我瘋狂。

  • 突破1-踢車自娛又自樂
  • 突破2-夜店青春叫迷失
  • 突破3-快閃雷人進警局
  • 突破4-染髮潮流似流氓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不敢想象每個中年叔叔做了以上四件事,我們的世界將會成什麼樣。而劇中三個男主角,讓我們看完雞皮疙瘩起了一地。

歸起原因:這些事情背後,我們看不到為什麼

當然劇中用臺詞直接告訴我們答案:

我們要做青春瘋狂的事,不壓抑,我們要跳出框架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許多表現老年人喚起青春,追逐青春的電影。

比如《遺願清單》,同樣是刻畫對於生命青春的追求,摩根費里曼飾演的卡特爺爺,在生命即將結束前,完成心願,其背後原因叫:實現、去發生人生真正的意義。讓我們珍惜青春時光,無論幾歲,大膽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吧。

看著9個夢想清單,從溫暖到刺激,從勇敢到挑戰,與該劇所做的事情相比,更貼心靈與現實。

1、help a complete stranger for the good 出於善意 幫助陌生人

2、laugh until I cry 笑到流眼淚

3、witness something majestic 親眼目睹奇蹟

4、Drive a Mastang Shelby 開一次跑車

5、skydiving 跳傘

6、kis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 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

7、get a tatto 紋身

8、Make a grab 開一次搶

9、hunt the big cat 殺一隻獅子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三個男主角所謂的青春追逐、放膽生活,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其實是“稚氣”。中年人雖然人到中年,但他們的行為也是成人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種退化,來迎合所謂的突破“刻板印象。”

這些浮誇的舉動以及臺詞,即便融入很多具有生活話題性的內容,也乏善可陳。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重塑新式中年形象,太過牽強

除了刻板印象外,我們最後再來看一下,該劇試圖通過故事情節,重塑一種新式的中年形象,是怎樣表現的。就目前的故事情情節上來說,邏輯成為了硬傷,比如幾個故事情節:

1.白志勇想忘記前妻,於是去瑜伽班找新戀情替代

2.富婆看上不帥、沒錢、不會生活的藍天愚

3.為了大女兒得到黃九恆的父愛,黃九恆的妻子去打胎

….

扎眼一看似乎合情,每一個故事片段,更像是編劇生搬硬套的數學公式,可惜,答應定然是錯的。因為素材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用新戀情替代舊戀情,是愛情裡的通用公式;富婆選人標準也不是誰都可以;任何一個正常的妻子都不會用一個胎兒的生命,為換取另一個孩子父愛。邏輯驚人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劇。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對比許鞍華導演的一部豆瓣8.0的電影《男人四十歲》。由張學友、林嘉欣、梅豔芳領銜主演。

劇本簡單明晰,將男人四十中對於愛情、事業、家庭與自我價值認同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通過與兩個女人之間的糾葛,將中年人面對危機與關卡的糾結選擇,表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而《如果歲月可回頭》想講的道理太多,但每一個都沒講透。該劇核心想突破關於中年人“刻板印象”,從人物塑造、壓力詮釋、到故事情節的設計上,都偏離了主線。

《如果歲月可回頭》試圖打破中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未成功

最後只想問一句:如果歲月可回頭,那麼為誰,又為何而回呢?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都成了盜版。

默七七與你一起,每天看懂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