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架子鼓作为现代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架子鼓的演奏方式。那在学习架子鼓的时候,大家是否清楚架子鼓是如何演变的现在的模式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架子鼓的演变之路。

大家应该都清楚,架子鼓的组合形式分为鼓、镲,有时候还会加入三角铁、沙锤等等,演奏时强调身体的协调、平衡还有节奏感。因为架子鼓在演奏过程中全情投入,配合打击乐热情的属性,可以使性格内向的孩子性格变得开朗。

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非洲鼓

架子鼓源于美国,由非洲黑人的传统乐器演变而来。非洲鼓起源于西非,当地人在演奏过程中,用绳子将鼓挂在脖子上,由团队合作演奏,演奏人数可以是2人,也可以是多人协同演奏。演奏鼓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配合的十分默契,因为是打击乐,而且当时非洲的教育不是那么普及,所以演奏时全凭乐感敲击出节奏,甚至可以达到上千种。这种鼓乐器,不仅是非洲人的娱乐工具,也可以用来做联系或示警的工具,这是他们传统文化演变的一种语言。

1861年之后,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为之前殖民时代的影响,使得美国的廉价劳动力主要是以黑人奴隶为主,所以奴隶主为防止黑人奴隶通过这种鼓乐传达谋反的信息,故禁止奴隶们使用这种传统乐器。

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非洲鼓

所以当黑人想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感情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学习使用白人的乐器,演奏白人的旋律。这种做法将黑人音乐天赋完美的表现出来,黑人不仅很快的学会了演奏白人音乐,更进一步的将他们的音乐揉进美洲音乐风格并将其演绎出来。因此于19世纪末诞生了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结合的产物——爵士乐。也正是因为爵士乐的诞生,才使打击乐器在乐队或乐团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黑人小乐队

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能歌善舞的黑人从解散的军队那里获得不少乐器。如大小军鼓、钹镲等,(这些乐器几乎成了后来爵士乐中的主要乐器)天才的黑人把各类鼓镲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架子鼓的雏型。不过依旧是多人配合演奏,还是一人掌握一种乐器来进行演奏。

19世纪末,随着战争的平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美国人民逐渐变得富裕,也有时间丰富精神生活,音乐产业随之发展。逐渐形成乐队的演奏模式,而当时一个乐队(主要是管弦乐、爵士乐)演出时需要几个人演奏不同的打击乐器,但是这样的效率低下且支出比较高,例如"三角铁手"有时整曲演奏10分钟了才敲两下,却要付给他工钱,如果不请又不完整。于是这些乐队的经营者就思考提高效率的方式:要是一个人可以同时演奏两种或者三种乐器,我是不是就能省下这些钱了?

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三角铁

于是黑人们将大军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需要鼓发出声音时,便用脚踹鼓,再把小鼓和军镲分挂在大鼓的两边。这样,一个人就能同时操纵多件打击乐器。

1894年,一名新奥尔良爵士鼓手钱德勒发明了一种踏板用来敲击立在地上的大军鼓,并在 1904 年并申请了专利,然而那是一个木质踏板,并不是非常耐用,另一位名叫路德的人"站在巨人的肩上"注册金属踏板。

1912年,架子和镲片都加进来了,路德最初设计了两片镲,其中一片在脚边...

1920年,黑人从唐人街找的灵感,引入单个中国大鼓(上面还画着龙...)所以这时候的桶鼓叫做"中国鼓",同时还开始流行木鱼。

架子鼓的演变之旅,从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真的有龙

1935年后,鼓手的声名达到顶点,鼓艺广泛流行于民众当中,到处可听到、见到鼓的演奏。任何的舞台表演都有一番精彩的爵士鼓独奏。一些出名的鼓手甚至拥有自己的乐队。鼓的演奏技巧及演奏形式不断地、迅速地改变,许多墨守成规者被淘汰。

1939 年,已经有公司推出带架子的底鼓了,虽然不是很结实,但是那也是进化的产物。

1950年,架子鼓的"成员"也基本确定由低音大鼓、踩镲、军鼓、嗵鼓、镲片所组成。

以上就是架子鼓的演变之旅,虽说架子鼓入门相对简单轻松,但是想要演奏好这门乐器还是需要努力练习的。

大家还想知道关于什么乐器的演变历史呢,可以在下文留言,下个乐器就是你喜欢的那件乐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