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架子鼓作為現代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架子鼓的演奏方式。那在學習架子鼓的時候,大家是否清楚架子鼓是如何演變的現在的模式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架子鼓的演變之路。

大家應該都清楚,架子鼓的組合形式分為鼓、鑔,有時候還會加入三角鐵、沙錘等等,演奏時強調身體的協調、平衡還有節奏感。因為架子鼓在演奏過程中全情投入,配合打擊樂熱情的屬性,可以使性格內向的孩子性格變得開朗。

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非洲鼓

架子鼓源於美國,由非洲黑人的傳統樂器演變而來。非洲鼓起源於西非,當地人在演奏過程中,用繩子將鼓掛在脖子上,由團隊合作演奏,演奏人數可以是2人,也可以是多人協同演奏。演奏鼓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配合的十分默契,因為是打擊樂,而且當時非洲的教育不是那麼普及,所以演奏時全憑樂感敲擊出節奏,甚至可以達到上千種。這種鼓樂器,不僅是非洲人的娛樂工具,也可以用來做聯繫或示警的工具,這是他們傳統文化演變的一種語言。

1861年之後,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因為之前殖民時代的影響,使得美國的廉價勞動力主要是以黑人奴隸為主,所以奴隸主為防止黑人奴隸通過這種鼓樂傳達謀反的信息,故禁止奴隸們使用這種傳統樂器。

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非洲鼓

所以當黑人想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的感情的時候,他們就必須學習使用白人的樂器,演奏白人的旋律。這種做法將黑人音樂天賦完美的表現出來,黑人不僅很快的學會了演奏白人音樂,更進一步的將他們的音樂揉進美洲音樂風格並將其演繹出來。因此於19世紀末誕生了黑人音樂與白人音樂結合的產物——爵士樂。也正是因為爵士樂的誕生,才使打擊樂器在樂隊或樂團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黑人小樂隊

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裡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架子鼓的雛型。不過依舊是多人配合演奏,還是一人掌握一種樂器來進行演奏。

19世紀末,隨著戰爭的平息,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美國人民逐漸變得富裕,也有時間豐富精神生活,音樂產業隨之發展。逐漸形成樂隊的演奏模式,而當時一個樂隊(主要是管絃樂、爵士樂)演出時需要幾個人演奏不同的打擊樂器,但是這樣的效率低下且支出比較高,例如"三角鐵手"有時整曲演奏10分鐘了才敲兩下,卻要付給他工錢,如果不請又不完整。於是這些樂隊的經營者就思考提高效率的方式:要是一個人可以同時演奏兩種或者三種樂器,我是不是就能省下這些錢了?

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三角鐵

於是黑人們將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需要鼓發出聲音時,便用腳踹鼓,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

1894年,一名新奧爾良爵士鼓手錢德勒發明了一種踏板用來敲擊立在地上的大軍鼓,並在 1904 年並申請了專利,然而那是一個木質踏板,並不是非常耐用,另一位名叫路德的人"站在巨人的肩上"註冊金屬踏板。

1912年,架子和鑔片都加進來了,路德最初設計了兩片鑔,其中一片在腳邊...

1920年,黑人從唐人街找的靈感,引入單箇中國大鼓(上面還畫著龍...)所以這時候的桶鼓叫做"中國鼓",同時還開始流行木魚。

架子鼓的演變之旅,從非洲到美洲的文化融合

真的有龍

1935年後,鼓手的聲名達到頂點,鼓藝廣泛流行於民眾當中,到處可聽到、見到鼓的演奏。任何的舞臺表演都有一番精彩的爵士鼓獨奏。一些出名的鼓手甚至擁有自己的樂隊。鼓的演奏技巧及演奏形式不斷地、迅速地改變,許多墨守成規者被淘汰。

1939 年,已經有公司推出帶架子的底鼓了,雖然不是很結實,但是那也是進化的產物。

1950年,架子鼓的"成員"也基本確定由低音大鼓、踩鑔、軍鼓、嗵鼓、鑔片所組成。

以上就是架子鼓的演變之旅,雖說架子鼓入門相對簡單輕鬆,但是想要演奏好這門樂器還是需要努力練習的。

大家還想知道關於什麼樂器的演變歷史呢,可以在下文留言,下個樂器就是你喜歡的那件樂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