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根據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1912年1月16日這天,在紫禁城養心殿的東暖閣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袁世凱沒有發表長篇大論,他只是稍微提及法蘭西革命,隆裕就被“嚇昏”了:“悔不隨先帝早走,免遭這般慘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遜位,恐日後我大清宗室皇族,蕩然無存。”

清帝宣佈退位,中國走向共和,袁世凱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登上了人生巔峰。

袁世凱既沒有曾國藩那樣的進士功名,也沒有左宗棠那樣的赫赫軍功,他也不是榮祿那樣的王公貴族出身。為何他能繼慈禧太后之後,成為晚清最有權勢的人物,以至於可以逼迫清帝退位?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一、成為朝鮮太上皇

袁世凱有一個優點,就是善於審時度勢,不會一條道走到黑。

1876年秋,袁世凱赴陳州參加鄉試,不中。1879年秋,袁世凱再次鄉試不中,氣急敗壞之下,他將所學書籍付之一炬,並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

儘管袁世凱讀書很勤奮,但是連鄉試都兩次考不過,說明他確實不適合走科舉這條道路。因此,他選擇及時止損,不再投入更多的機會成本,其實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就像洪秀全如果堅持考試,那麼他一輩子也不可能成為吃香喝辣的“天王”。

自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朝廷為了籌集鎮壓太平天國所需要的鉅額軍費,就向富商大賈出售功名和官職,導致科舉制度本身的神聖性被嚴重銷蝕。而且那些不經過正常考試渠道獲得功名的人,由於經濟背景強大,反而更容易獲得官職。那些寒窗苦讀獲得功名的人,卻往往一輩子只能做個“候補”,得不到實際的職位。

科舉制度本身既然無法保證體制內人員的利益,那麼這種制度的正當性和吸引力自然會大不如前。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會在沒有多少心理鬥爭的情況下,就輕易地放棄這條上位之路。

在當時的社會上,軍功集團也擠佔了很多的官職,袁世凱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條可以實現榮華富貴的道路。因為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對後來成為山東提督的淮軍名將吳長慶有恩,1880年,袁世凱便投奔吳長慶,加入慶軍。吳長慶為了報恩,對袁世凱也十分照顧,優待至極,還給他請來張謇等名師,對他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特意強調“今留慰亭讀書,所以報篤臣也”。吳長慶還想讓袁世凱繼續考取功名,但是袁世凱此時早已心猿意馬。

從袁世凱加入慶軍的那一刻,幸運女神便接二連三的親吻他,他的人生也像是開了掛一樣,一路扶搖直上。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朝鮮高宗李熙

1882年,朝鮮高宗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應兵變奪權,清政府決定出兵平亂。當時,朝鮮的實權掌握在李熙的王后——閔妃手上,她和她的家族都是親日派,而奪權的大院君卻是不折不扣的親華派。清政府不分青紅皂白,暈頭漲腦,竟然派兵去協助閔妃,誘縛大院君至保定拘押。這樣的腦回路,跟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推翻親蘇的阿明政府如出一轍,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但是,清政府莫名其妙的決策卻為袁世凱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袁世凱便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前往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他在協助吳長慶拘捕李昰應之後,便自詡精通軍事。此時,朝鮮國王李熙立意維新,便邀請袁世凱負責朝鮮新軍的編練工作。

其實,袁世凱是一個連鄉試都過不了的書生,他懂什麼軍事?可是,他在慶軍中耳濡目染,早已摸清了慶軍的組織結構等章法。於是,他便按照慶軍的規格草訂製度,編選壯丁。他首先建立國王的親衛軍,加強朝鮮王室的地位,然後組織鎮撫軍,加強朝鮮政府的地位。李熙對於袁世凱的新軍編練工作非常滿意,還敦請袁世凱移居朝鮮的三軍府居住,以便就近指揮和督練新軍。

至此,袁世凱成為朝鮮王國的太上皇。同時,他也受到李鴻章的賞識,李鴻章認為他是“後起之秀”,而袁世凱也趕緊抱住李鴻章的大腿,左一聲“李中堂”,右一聲“李北洋”,甚至還越級向李鴻章直接彙報。1885年,在李鴻章的舉薦下,清政府又封袁世凱為駐朝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但是,太上皇的日子沒過多久,日本人便在朝鮮加緊挑釁,戰禍一觸即發。袁世凱知道如果再不回國,自己有可能就要成為日本人的俘虜,於是他在八天之內連發六個電報,請求速調回國,並準備“改裝易服,搭乘美國商輪返國”。恰好這時總理衙門也想進一步聽取關於朝鮮形勢的報告,便同意袁世凱回國。

二、靠編書爭取練兵權

袁世凱回國後,仍以溫處道職務留京,充督辦軍務處差委。

隨著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節節失利,朝廷上下形成了要求編練新軍、整頓武備的強大社會輿論, “一時內外交章,爭獻練兵之策” 。清政府高層也認識到過去湘淮軍的那一套軍制已經徹底崩壞,必須要向西方學習最先進的軍事制度。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日清戰爭錦繪 · 平壤攻擊我軍敵壘被拔》

自鎮壓太平天國以來,諸多清政府權力系統中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袁世凱當然深諳這一點,此時,他看到了打造自己嫡系部隊的天賜良機,那就是負責編練新軍。

為此,他迅速“招致幕友,僦居嵩雲草堂,日夕譯撰兵書十二卷,以效法西洋為主”。他在參照西洋軍制的基礎上,編寫了很多練兵辦法及營務餉章,上書督辦軍務處。這些章制包括《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募訂洋員合同通稿》等。

袁世凱把他編寫的這些練軍文字印刷成冊,向當朝顯貴散發,幾乎人手一份。如此一來,滿朝文武便都知道有袁世凱這麼一個“知兵文臣”。劉坤一、張之洞等封疆大吏紛紛上奏,說袁世凱“年正力強”、“志氣英銳”、“任事果敢”等等,如果派他負責練兵,則一定練有所成云云。軍機大臣李鴻藻還“尤激賞公,以公家世將才,嫻熟兵略,如令特練一軍,必能矯中國綠防各營之弊。”

最關鍵的是,袁世凱看到李鴻章已經成為眾口唾棄的賣國賊,明白他的大腿此時已經不能再抱。於是,袁世凱積極接近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兵部尚書榮祿。為此,他“層疊納交”,上下賄賂,終於打通了關係,將自己的小冊子送到了榮祿的手中。

果不其然,袁世凱受到了榮祿的賞識。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定武軍

就在這時,幸運女神再一次降臨。

1894年,在李鴻章的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下,清政府派遣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以德國陸軍操典編練" 定武軍" 十營,計4750人。該軍各級軍官多為淮軍將領,另外還選拔了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曹錕等擔任教習或軍官,併購買西洋先進武器,期望以新式裝備、新法訓練形成新的軍隊陣容。

這時,胡燏棻被調任去督辦津蘆鐵路,小站需要新的負責人來繼續編練新軍。1895年10月22日,督辦軍務處親王奕訢、奕劻會同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榮祿等聯名奏請,委派袁世凱接替督練新建陸軍:“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駐朝鮮,甚有聲望。其所擬改練洋隊辦法,及聘請洋員合同,暨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均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

奏摺很快得到光緒帝的批准,袁世凱奔波權門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1895 年 12 月 16 日,袁世凱前往小站,接管定武軍。

三、打造“袁家軍”

打一開始,袁世凱就下定決心要將小站的定武軍變為自己的私家軍。為此,他把籠絡部下放在特別突出的地位。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身著軍服的袁世凱

其一,他招集黨羽,網羅人才,建立幕府。他任命自己拜把子的兄弟徐世昌兼管營務處;任命胡燏棻時期的小站舊人曹錕、段芝貴、盧永祥等擔任領官、統帶等職務;任用一些甲午戰爭敗將,如張勳、倪嗣沖等人為將領,這些人本來被清政府指定“革職永不敘用”,此時被袁世凱起用,自然對袁世凱感恩戴德;袁世凱還在小站開設武備學堂,從中挑選優秀學生,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王佔元等任各營哨軍官,這些軍官都有著濃厚的北洋派系觀念。

而且,各級軍官的官祿升降都取決於袁世凱的個人決定,只有他覺得你順從、聽話,你才能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小站新軍的所有軍官都要討好和依附袁世凱,而不是紫禁城裡的皇上。

經過這一番改造,新建陸軍成為一個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利益集團。

其二,他非常重視對軍隊官兵的“思想教育”,每日操課前後,軍官都有“三問”,第一問:“我們吃誰家的飯?”所有士兵齊聲回答:“袁宮保的飯!”。二問;“我們穿誰家的衣?”齊答:“袁宮保的衣!”第三問:“那我們為誰家死,為誰家出力?”齊答:“為袁宮保死,為袁宮保出力!

由此可見袁世凱的無恥,因為小站新軍的軍餉都來自清政府的戶部撥款,怎麼袁世凱卻變成了士兵們的衣食父母?

袁世凱還在各個營房裡供設他的“長生祿位”,士兵們每天都必須對著牌位叩頭行禮。在這種儀式中,士兵們不知不覺的就形成“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心理。

其三,他刻意打造自己重視官兵福利,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獲得士兵們的敬畏和愛戴。除了提高士兵們方方面面的待遇——反正都是花朝廷的錢,每次發餉,他都親自監督營官,把軍餉足額髮到士兵手中。這種做法還杜絕了舊軍隊吃軍官空額,剋扣軍餉的劣習。他經常深入各營,接近下級軍官和士兵,與他們拉家常。他能叫出每一個軍官、幕僚,甚至普通士兵的名字,讓他們非常的感動,原來領導這麼重視我——現代很多成功學都把總裁能喊出每一個員工的名字視為企業成功的秘訣,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他還經常親臨現場觀看部隊操練,有一次要閱兵時下起大雨,有人要給他打傘,他堅決不讓,說:“士兵都在雨中,我怎麼不能”。士兵們看到統帥屹立於暴雨之中紋絲不動,很快就恢復了整齊。

當然,袁世凱將小站新軍變為“袁家軍”的手段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總之,在袁世凱的苦心經營下,新軍的將領成為袁世凱死心塌地的爪牙,新軍的士兵成為為袁世凱效忠捨命的工具和奴才

從表面上看,袁世凱練軍頗有成效。在他所施行的一整套新式的練軍方案中,原來八旗、綠營等舊制被放棄,強調士兵訓練的嚴格性,注重武器裝備近代化和標準化,讓小站新軍真正成為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1896年,榮祿到小站檢閱了新建陸軍後,上奏光緒帝,“近年所見各軍,尚無出其右者。”其他朝廷要員在觀看了小站部隊的操練後,也都高度評價:“一舉足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

不僅朝廷大員給小站新軍點贊,就連外國軍官也給小站新軍五星好評,1898年英國海軍少將貝思福訪問中國時,參觀了中國軍隊的幾個軍之後,認為“按照西方的標準,袁世凱的部隊是大清帝國唯一裝備齊全的軍隊”。

然而,這支部隊的內在,依然是“兵為將有”,依然是“忠君”、“盡孝”,依然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比起湘軍和淮軍,其守舊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1899-1901年間的中國軍隊,左側兩人為新建陸軍

四、庚子國難的大贏家

戊戌變法,對於袁世凱來說,是一個險象環生的激流。

臺灣“中研院”院士黃彰健教授經過考證,認為戊戌政變並非起因於袁世凱告密。這一點,後來茅海建教授在查過檔案後也表示贊同

但是,袁世凱卻因為告密一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從此官運亨通。在變法之前,他任正三品直隸按察使;變法末期,被提拔為正二品侍郎候補;政變一年過後,升任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從此執掌一方軍政大權。

青年學者羽戈在《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中認為,“是以論戊戌變法的受益者,袁世凱必是其一,而且極有可能是最大一個。”此言不虛。

不過,袁世凱的好運還在後頭。

1898年,慈禧的示意下,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編組北洋各軍為武衛軍,加強京師和近畿防務,威內御外。武衛軍分為五大部分,聶士成之武衛前軍,宋慶之武衛左軍,袁世凱之武衛右軍,董福祥之武衛後軍加上榮祿自己的武衛中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這支軍隊都堪稱是大清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1900年,由於慈禧太后與義和團合流,引來八國聯軍之禍。武衛前軍、武衛左軍和武衛後軍都陸續趕到天津,抵抗聯軍的入侵,而武衛中軍則坐鎮在京城。戰鬥力最強的武衛右軍,之前和袁世凱一起調到了山東,沒有參與戰鬥。雖然他曾經答應要派遣3000人的部隊入京協助防衛,但是他隨後又藉口這3000人訓練不足,無法出征。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德軍士兵手執被丟棄的義和團旗幟

戰爭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武衛前軍、武衛左軍、武衛後軍、武衛中軍基本全軍覆沒,再也難成建制。於是,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成為新建陸軍碩果僅存的一支。而大難之後的清政府,所能依仗的現代化軍隊,也只有“袁家軍”了。

一年之後,李鴻章在鬱憤中吐血而亡,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跟李鴻章、張之洞同一個級別的大佬。此後,袁世凱以小站練兵為基礎,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六鎮,後改稱為北洋陸軍重新編制,總兵額達7萬人。因為手上掌握了大清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清政府不得不對他百般恩惠,於是,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

庚子國難,無論是對於中國人民,還是對於大清政府,都是一個慘痛的悲劇。然而,袁世凱在這場悲劇裡卻成為最大的贏家。

袁世凱手握重兵,引起清政府滿洲貴族的不安。但是此時袁世凱所打造的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已經不是沒落的滿洲貴族所能控制的了。慈禧太后在世時,清政府尚且還能鎮得住袁世凱。慈禧太后逝世後,滿朝文武皆是昏庸無能之輩,這些人無論是玩陰謀詭計,還是拼政治資本,都完全不是袁世凱的對手。

所以,當袁世凱以退為進,解除一切官職,稱疾返回河南老家之後,仍在遙控整個北洋集團。他對朝廷中樞的所有舉動了如指掌,只要機會來臨,他就可以立即東山再起。

帝國末日的唯一贏家?

▲電視劇《走向共和》,孫淳飾演袁世凱

回顧袁世凱的上位之路,一是他的確會審時度勢,爭取一切成功的機會,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二是他的運氣一直非常好,

儘管中間有過一些波折,但最後都安然度過,我甚至懷疑,歷史是不是有意選擇了袁世凱。

1、於春松《制度儒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來新夏《北洋軍閥史》,東方出版中心,2019年

3、鄭師渠《中國近代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4、鄭彭年《甲午悲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