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很早的時候,古人就把星空分為若干部分。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裡的“天官 書中就把星空分為中宮、東宮、西宮、南宮和北宮五個區域,五個區域又被稱為天區。隨著朝代的變化,進入隋代以後星空區域劃分基本固定,不再隨意區分,最終它們都有了自己的稱呼,這就是在中國人們常說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極周圍的星象合理區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個區域。 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組織中心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那個朝代朝中官員和場所來命名。天市垣在紫微垣的東南部,太微垣的東邊。天市垣可理解為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不同於紫微垣,它們均以歷代與皇帝有關的人員、諸侯國的地名以及某些貨市的名稱命名。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觀測到800多顆恆星,並最早記錄了日食、月食,張衡還製造了渾天儀等觀測儀器,所以古代中國對天象的研究也做出了貢獻。古代的星象家把天象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這些與西方的星座,有包含關係。因為天象星空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只是被劃分的範圍和名稱不同而已。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古中國的天象是為朝廷服務的,所以古中國的天象劃分,圍繞被稱之為紫微星的北極星而向外展開。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分別向外拱衛代表皇帝的紫微星。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區;太微垣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四象在三垣之內,分別指東方青龍(木)、西方北虎(金)、南方朱雀(火)、北方玄武(水)。二十八宿又含於三垣四象之內。所以,西方的星座與古中國的天象只是劃分範圍和名稱不同。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 《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係圖,堪為精彩。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除了星象外周、秦朝已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到了明末清初,在中國的歷法推算和西方的歷法推算競爭中,最終西方的歷法推算,因為符合觀測到的實際狀況,而被康熙欽定為常用算法。於是中國的天象傳人淪落為算命、堪輿者。這是因為古代天象觀測儀器一直沒有突破性發展。

古代中國星象觀,最早出現7000年前


有人問,古代中國人知道自己星座嗎?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的?其實星座說法起源於古代巴比倫,又經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唐朝時的文學家韓愈、宋時的蘇東坡等文豪都知道自己的星座。蘇東坡就以命座是摩羯而自嘲自己多災多難的人生。那時已有人把星象和星座聯繫在一起。當然,十二星座與天象關係並不對應,而與四季溫度變換對人體成長和性格形成更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