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有望成為“國字號”

4月6日上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終評。肥西三官廟遺址入圍其中。遺址上兩座紅燒土房子將整體搬遷至安徽省博物院,後期將永久展示。

安徽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有望成為“國字號”

三官廟遺址發掘前航拍

肥西三官廟入圍終評名單

6日上午11:30,文博中國發布了《2019年度全國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終評》。在20項入圍名單中,肥西三官廟遺址位列其中。

此次入圍的20個考古項目中,從地域分佈來看,20項考古發現來自14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陝西有3項入圍,黑龍江、浙江、山東、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整體看,分佈省份較多;地域分佈也比較均勻,不論是南北方還是東西部均有項目入圍。

從年代分佈來看,入圍的20個項目中,史前考古有7項,夏商周考古有7項,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有3項,唐宋考古有3項。史前考古今年成果豐碩,夏商周考古項目更是連續幾年以相當高的比例入圍終評。

記者發現,在這20個考古項目中,僅夏商周時期就有10多個,而在如此強勁的競爭中,肥西三官廟入選,實屬不易。

另外,近年我國基建考古的課題性、學術性也日益增加,重大考古發現頻出,這在此次入圍項目中非常明顯。如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山東滕州西孟莊遺址、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江西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等,均為在基建考古中的重要發現。

安徽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有望成為“國字號”

三官廟遺址出土石錛

夏代文化探究給出更多依據

2018年夏天,隨著引江濟淮工程的開展,在巢湖西北部的肥西縣桃花鎮三官廟村,發現一處3600年-3800年前的夏代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二里頭遺址。三官廟遺址的文化層非常“單純”,沒有發現更早或更晚的歷史遺存,公元前3600年以後直接就是清代的文化層了,是一處難得的百分百夏代文化遺址。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破碎的陶器及殘片,完成修復的已經有20多件,包括陶鼎、陶豆、陶盆、陶罐、陶鬹等,類型非常豐富。器物材質多為紅褐色夾砂陶,具有鮮明的二里頭文化特徵。考古人員發現的青銅器,包括銅鉞、銅錛、銅鈴、青銅戈、青銅劍等,青銅器數量僅次於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商兩時期青銅器數量總和。

安徽省考古所三官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秦讓平介紹,為取水便利,古人大多“臨水而居”。我省江淮之間河網密佈,古代水患頻發,古人選擇水邊居住的同時還會修築高臺,因此臺墩型遺址非常常見。

遺址兩座紅燒土房子將搬遷至安徽省博物院永久展示

4月6日上午11:48,秦讓平轉發了文博中國的這條資訊,並配上了一段文字“再進一步,為小廟自豪”。接到記者的電話,秦讓平也難掩內心的激動,“我也是看到別人在群裡轉發,然後第一時間就轉發了這條信息”。

此次入圍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秦讓平坦言“是抱了很大希望。但當我看到名單的時候,我又覺得實屬不易。那麼多夏商周時期的考古項目都很不錯,三官廟有競爭力,但是仍然需要我們發掘更多的內涵”。

“肥西三官廟遺址出土18件夏代晚期二里頭時期的青銅器,是全國範圍內除二里頭遺址之外發現這一時期青銅器最多的地點,是夏文化考古的重要收穫。”秦讓平表示,這是三官廟遺址的優勢。

目前,三官廟遺址現場發掘工作已經全部結束,接下來專家將開始對青銅器進行檢測,同時對紅燒土進行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遺址上兩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紅燒土房子將整體搬遷至安徽省博物院永久展示。“兩座紅燒土房子整體面積大約60多平米,其中北邊的房子保存了完整的牆面和門廊”,秦讓平表示,搬遷後普通市民就可以在博物院內一覽夏朝古建築了。


  • 來源:文藝合肥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