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龍鳳呈祥” 起源地竟然是赤峰


#考證#“龍鳳呈祥” 起源地竟然是赤峰

中華第一龍(來源網絡)


龍鳳呈祥,在中國人理念中,龍和鳳代表著吉祥如意。而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鳳是中華民族神話中百鳥之王。龍鳳文化在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服飾等各個方面都有體現,而赤峰可謂是中國龍鳳的故鄉。

當你來到赤峰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賽沁塔拉嘎查口,豎著一座10米高,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的巨碑。“中華第一龍”的發現者張鳳祥,就生活在這個嘎查。

1971年9月的一天下午,18歲的張鳳祥和7位農民受生產隊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樹坑。在休息時,隨手用鐵鍬翻著土,突然發現翻開的石頭下面有一塊兒石板,在石板下的井字形石坑裡找到一塊月牙形的東西,上面生滿了厚厚的黑乎乎的土鏽。當時以為是破鐵,沒有引起人們注意。收工回家的路上,張鳳祥把這個東西拿給7位農民看,有一個叫楊德成的農民想用鐵鍬敲掉上面的土鏽,卻怎麼也敲不掉。楊德成說:“這麼塊兒破鐵有啥用?”說完便扔了。張鳳祥也沒有去揀,繼續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時候,張鳳祥突然想:“那塊兒鐵咋說也有1斤重,能賣4分錢,可以買好幾塊兒糖呢!”想到這裡,他回去把那塊兒東西揀了回來。

回到家後,張鳳祥將它扔在了屋子的角落裡。幾天後,張鳳祥4歲的弟弟張鳳梁發現了這塊兒東西,覺得好玩兒,便用一根繩子拴在上面的小圓孔上,拖著到處玩兒。粘在上面的土鏽逐漸被磨掉,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仔細觀察後,認為這塊兒東西可能是玉。隨後,張金貴先把這東西送到生產隊,人家不要,後又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館。該旗文化館的負責人憑著多年的經驗認定這東西應該有些價值,便將它留了下來。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見張金貴不容易,便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30元錢給了他。1985年,我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對這塊玉器進行鑑定後認為,這是一塊兒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龍。

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了定論:這是一件沉睡了5000多年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雕龍,是舉世無雙的國寶。碧玉雕龍通高26釐米,周身光潔,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給人以升騰神秘之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的出土將中華古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年。現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館的紅山碧玉龍是複製品,真品已經被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走。

對此,自治區文物專家王大方表示,“中華第一龍”是原始人的圖騰和祭祀龍神的禮器,經過專家學者10多年的研究,確認這才是中國龍的始祖。繼三星他拉玉龍之後,又在西遼河流域發現了10餘件豬首蛇身、桃形環狀玉器,學術界稱其為玉豬龍。這些發現證明,紅山文化蘊育了龍的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黎明時期人的哲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具有中華文明的獨具特色,這也是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有力證據。

“中華第一龍”的發現者叫張鳳祥,湊巧的是捐獻“中華第一鳳”的人也姓張,叫張軍,是個民營企業家。張軍的收藏是從收藏銅錢、銅鏡開始的,2002年秋天,他到當地有文化遺址的鄉下去尋找文物,有戶人家問他:“有個‘鳥碗’你要不要?”原來春季墾田播種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北山村裡一個農民在地裡挖出一堆陶片,其中有一個象鳥—樣的陶杯。可惜,那個40來歲的老鄉不小心,弄爛了一點。張軍很是遺憾,就讓他把所有小碎屑—起找來。經過三次,用了一袋子化肥錢就把這件陶器弄到手了。張軍回到辦公室,用特殊化學膠水從頭部到細碎處,一點點粘好,脖子還缺一小片,又用灰土粉飾傷口,直到一點也沒有破綻他才放了心。誰能想到,張軍就這樣收回了“中華第一鳳”。2004年,他將連同“中華第一鳳”陶鳳杯等2894件(組)文物捐贈給赤峰市政府。

#考證#“龍鳳呈祥” 起源地竟然是赤峰

王大方表示,鳳是與龍齊名的華夏祖先的圖騰。2004年初夏,在赤峰趙寶溝文化遺址發現了距今6800年左右的一件鳳鳥紅陶杯,這件鳳鳥紅陶杯具有鳳的冠、翅、尾的造型與中華文化傳統的鳳極為相近,已經將鳳的特徵完全顯現。這是史前文物中首先發現的,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鳳”。鳳鳥紅陶杯後經文物專家鑑定,認定為一件國寶級文物,是距今6800年左右的趙寶溝文化的器物,從外部特徵看與現在的“鳥”頗為相像。鳳杯長17.6釐米,寬9.6釐米,高8.8釐米,杯上的“鳳”應屬“中華第一鳳”。鳳鳥紅陶杯是在趙寶溝遺址上發現的,和趙寶溝出土的各種器物相比較,它的圖形、紋飾完全一致。從這種陶製、火候、造型完全可以得出結論,這是趙寶溝文化中的一個典型的神器。

“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相繼在赤峰發現,為赤峰地區是最早的龍鳳崇拜的地區提供了物證,證明紅山文化是還要早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明的文明。(作者:張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