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底捞涨价又恢复停业前标准”事件看餐饮业发展


从“海底捞涨价又恢复停业前标准”事件看餐饮业发展

2020年4月5日起,海底捞北京门店开放堂食,菜品涨价6%。一名网友对其菜价变化的描述更为直观:“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合一片土豆1.5元;米饭7块钱一碗……”海底捞涨价,网友意见不一。不满意的网友称,许久未踏进饭店大门,本想满怀热情吃一顿滚烫火锅,却发现蔬菜调料纷纷贵了,心里不痛快;也有网友表示,价格调整可以理解,毕竟疫情期间成本上涨,饭店没有强买强卖,食客不必火冒三丈。对此,海底捞方面昨天回应称,涨价确因人力、采购及消毒等成本增加,4月10日海底捞就涨价道歉: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停业前标准,回顾整个事件,这让我们看到了商家的无奈和消费者新的需求。

商家为了扭转亏损,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涨价。虽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但涨价也非餐饮业唯一出路。首先,面对受到重创的餐饮行业,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对行业企业加强信贷、减免税费、免交缓交社保等方式,缓解行业压力;多家银行雪中送炭,向餐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其燃眉之急。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承诺将加大对海底捞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更深入的为海底捞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月19日,8.1亿元首笔放款资金已经成功汇入海底捞账户。这些金融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餐饮企业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有利于寻求餐饮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双赢。

最根本的,餐饮业还是瞄准消费者新的需求。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就餐习惯,其实也给餐饮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一提的是,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陆续得到控制,不少城市给企业复工松绑,复工复产节奏加快,餐饮企业可能迎来恢复的拐点。一方面,企业复工复产也包含了餐饮企业的部分疫情控制得当的线下门店,例如广州市已经放开部分餐饮企业线下堂食限制;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企业复工复产将迎来大量省外员工返岗,给餐饮企业带来回流的线下门店堂食食客和线上外卖用户。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才是餐企应对疫情的正确方式。比如有的餐企顺应“零接触餐饮配送”新消费趋势,上马新品外卖、半成品出售、原材料配送等业务,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升级。这些自救方式,比涨价更受消费者欢迎,在捞损失的同时,也捞了一把人气。

从“海底捞涨价又恢复停业前标准”事件看餐饮业发展

适当涨价有其商业逻辑,但有可能“掉粉”,并非长久之计;顺应新趋势,主动求变,才能“圈粉”。疫情远未结束,比起用价格上涨弥补一时亏损,餐饮企业更该增强的,是寻求多变盈利模式的能力;餐饮行业更该提振的,是应对疫情“下半场”的信心。我们坚信餐饮行业会迎来拐点。


从“海底捞涨价又恢复停业前标准”事件看餐饮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