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少林養生學會

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長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自古以來多少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普天下的芸芸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長壽的秘訣。長命百歲一直是世人所向往的,表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恆的追求和執著。 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因此有“自古僧人多長壽”的佳話。佛教養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實際地說來,就養生保健而言,是佛教修行的邊緣效益、屬於副產品,並非佛門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習的具體內容,卻讓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健康的身心。少林寺創建1500多年來,在少林寺修行的僧人不可勝數,現在也無法完全掌握其情況,但從塔林的塔銘、碑文及有限的文獻資料看,不管是生活在條件落後“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封建時代,還是現當代,雖然少林寺僧人不追求長生,但都不乏80歲以上的長壽僧。如81歲的僧稠、200多歲的中國禪宗初祖達摩、107歲的中國禪宗二祖慧可、86歲的法上、81歲的洪遵、128歲的中國禪宗六祖老安、80歲的文才、87歲的了改禪師、80歲的周義、84歲的廣順、83歲的普使、至少活了80多歲著有《夢綠堂槍法》的洪轉、開創了少林南院一脈的83歲的無言正道、活了80歲的清代著名畫僧宜山、90歲的靜府、86歲的當代少林名譽方丈德禪、81歲的當代僧人仁安、妙性,83歲的當代少林名譽方丈素喜,等等。有這麼多的長壽僧,說明少林寺僧人確實有得天獨厚的長壽條件,那麼,少林寺為什麼多長壽僧人呢?

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研究少林寺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嵩山少林寺創建後,無論是開創者跋陀的小乘佛法,還是後來達摩傳授的大乘佛法,均都以禪靜來修心,以靜而養性。這種靜而不動的參禪宗法,特別是達摩的壁觀禪法,在養心方面有特別的功效,但也限制了眾僧的肢體活動。而身體氣血乃人之本,氣血通暢則壯,氣血凝結則病。因此,僧人們長期禪坐之後,往往食慾不振,經絡不暢,陰陽失調。面對這種情況,僧人們尋找健身養生之法,以保證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支持他們的禪坐。他們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如鋤地、犁地、收割、 背袋、扛糧、拉桿、推車、搖櫓等,寺僧做佛事的動作如點燈、上香、佛塵、拜佛、敲打法器等,另外,參照大自然中飛禽走獸游魚的動作,如鳥飛、猴跳、虎撲、魚躍等,創編出一些活動筋骨、強健身體、蘊含技擊之理的功法,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傳統中醫理論以及道家養生理論,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包含養生功法在內的少林功夫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益於養生的佛教主張。

“人性本清淨”和“定慧一體”是禪宗的兩個基本主張,這兩個基本主張中蘊含有一定的養生思想。

1、人性本清淨

“我心自是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對禪宗而言,佛在自己心中。佛本身是清淨的,那麼人性、人心也應是清淨的。

但現實生活中,人由於誘惑,產生了種種妄想,使本來清淨的人性沾染上了“塵埃”。修佛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妄想,從而淨心而能自悟本心。這與道家“致虛極,守靜篤”和儒家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觀點是一致的,同樣對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2、定慧一體

“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在中國它常常與“禪”連稱為“禪定”。“慧”指由“定”而產生的智慧。在早期佛教時期,“定”、“慧”是分開講的,發展至中國禪宗南禪時,禪宗講“定”、“慧”結合在一起並稱提出了“定慧一體,不是二”的主張。

如何才能做到“定慧一體”呢,六祖慧能認為應“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實際上是一種淨心的方法,與莊子“心齋”有類似的養生功效。

3、修行法與養生

從“人性本清淨”和“定慧一體”出發,《六祖壇經》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清心、淨心的修行方法。

(1)“三皈依戒”與養生

佛教發展禪宗時期,《壇經》對佛門三寶——佛、法、僧進行了新的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對覺、正、淨等禪宗“自身三寶”的“三皈依”就是要求學佛者清心寡慾,淨心養性,“內調心性,外敬他人”。這客觀上對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2)“祖師禪”與養生

佛教雖有不同觀點流派,但都主張要學佛要經過“禪定”這一階段。就禪宗而言,《壇經》反對“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式的坐禪而提出了自己的禪定方法:“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慧能的這一禪法與其他的禪法不同,他的弟子稱其為“祖師禪”。“祖師禪”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清心淨心之法,與道儒兩家所主張的清靜養神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3)“奉行十善”與養生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能為十?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者:貪、嗔、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十惡若止,名十善行耳。”早期佛教將十善與修行聯繫起來,為成佛做準備。《壇經》將“奉行十善”與明心見性直接聯繫起來,把它們看作修善心去噁心的重要途徑。佛家的“慈悲為懷,以善立世”,這又與儒道兩家的修德養生法類似,同樣對人身心的完善、對人的長壽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葷腥。其中葷是指蒜、蔥、韭和芥等四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不食前者是為了清淨身心,戒貪慾,不食後者是出於佛教的“不殺生”。佛教的素食文化是長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佛家的素食文化以及修行中的過午不食、少食乃長壽飲食文化之精髓。此外寺廟音樂以及禪茶文化等均有利於養生。

二、少林養生功法

除了客觀上能起到調心作用的佛教及其禪宗的一些教義,嵩山少林寺還有許多通過運動和呼吸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養生功法,重要的有少林易筋經、少林八段錦、少林洗髓經、少林九衝操功、少林十段功、少林十二大勁功、少林站樁功、少林內壯神勇功法、少林柔拳及其他少林傳統拳法等。

少林養生功法,在少林功夫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少林功夫體系中的基礎性功法。

因為少林養生功法,從其特點、功效來看是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的綜合鍛鍊,達到調整中樞神經系統,增強機體抵抗和適應的能力。以氣功、靜功中松、靜、守、息四項主要鍛鍊內容來說,鬆弛機體、寧靜思想、意守丹田、調整氣息都是整體鍛鍊的方法。通過這些鍛鍊,人的睡眠改善,食慾增強,精力充沛,身體內部的正氣逐漸旺盛。從而改善人體生理機能,減少人的煩惱、焦慮情緒,增強預防疾病、抵禦疾病的能力,收到強身、長壽的效果。少林功夫的實踐來看,只重其技擊功能,忽視其養生功能,必不能達到最高的功夫境界,甚至不能有一個強健的身體和較長的壽命。

有人說,少林功夫注重實戰,技擊性強,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多,“剛”是其明顯特徵。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只是看到了少林功夫的一個側面。因為,從少林功夫的內容看,少林功夫是剛柔相濟的功夫體系。它的“柔”的特點在少林養生功法中集中體現,在其它技擊性強的拳法、功法中則是通過動作節奏的快慢變化、呼吸的輕重緩急來體現的。

“人活一口氣”,沒有自然之氣,人就不能生存。而人是通過呼吸來獲得生命需要的自然之氣的。人不能呼吸,就要失去了生命。人不會呼吸,就不會有強健的身體,而呼吸的變化對人的生理機能有重要影響。因此少林寺歷代高僧都非常重視對呼吸的研究,並應用到練功的過程中。少林功夫把呼吸稱作“提沉氣”,提氣為吸氣,沉氣為呼氣。在練習拳法時,起要提,落要沉。施發勁力用呼沉氣,蓄勁化力用吸提氣。掌握好呼吸中的“提沉氣”運用規律,即可保證運動的強度,又可減少自身運動的消耗力,減輕肌肉的疲勞。練功前後,做幾次深呼吸運動,立覺神清氣爽,有精神飽滿之感,足見呼吸對健康的妙用。

吐納術是少林功夫中的精華。《洗髓經》、《易筋經》、少林七十二藝中的大力金剛掌、鐵砂掌、硃砂掌,均屬吐納術之列。吐納術外發,可以開山摧石,內修兼能延年益壽。

養生內修之吐納術,以調息運氣為主,不發氣,不發力,周身氣血同天地之靈氣形成循環,隨心所欲,悠然自得。氣下行如腳踩波濤,氣落悠哉,身心愉快;氣上領精神飽滿身似鐵塔金剛,威風八面;身行動,心舒神爽;身微動,梢齊動,靈氣四溢。四梢靈,氣血盈;氣血通,百病不生。

少林《易筋經》認為人之一身,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形骸,內有精氣神,外有皮肉筋骨;臟腑之外,筋骨保護著,筋骨之外,皮肉保護著,肌肉之內,血脈滋潤著,全身活動自如,主要依靠人體的氣。因此修身練功,全在培養氣血。站樁功,不動搖,務在培養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胃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避其邪惡不正之氣,誤逆其於氣,勿擾思悲怒損於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而貫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至。僧人的身體因此而強健。

三、特有的少林醫藥學

自古以來都有“武、醫”不分家之說,意思是練武著必然懂醫也。少林寺是“禪宗祖庭、武林聖地”一向有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襟懷和傳統,少林醫藥學始於南、北朝,發展於唐、宋,形成學派於金、元,鼎盛於明朝。公元1217年,少林寺住持志隆禪師組建了“少林藥局”,使少林醫學跨入了一個全盛的階段。初期以服務於少林寺內僧眾為主,由治療跌打損傷到治療百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林醫藥學”,後來逐步發展為服務當地及遠道而來的百姓和信眾。此後,各地寺院紛紛效仿開設藥局,尊少林藥局為“中國佛門醫宗”。由歷代僧醫的高超智慧加上嵩山特有的藥材資源,吸收千年傳承的醫療方法,不斷積累用藥經驗,逐步形成了許多偏方、秘方,結合僧眾日常練武體會,又得到了特有的內功療法、推拿、點、按、導引等手法。千年的積澱使少林醫學日臻完善和高深,形成了完整的“少林醫藥學”體系。同時也是佛醫中“物藥”的核心和精髓。“少林醫藥學”是國粹“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華之所在,而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所以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滋養了少林寺的歷代高僧,豐富了少林寺這片長壽沃土。同時也造就了現代的“少林養生學說”。必將成為今後少林文化發展和傳承的主流。

少林寺的長壽僧與少林養生

因此,少林寺僧人的這些實踐,正可以很好地調整人們的身心,從而使人們身心健康,這也正是少林養生經驗值得在現代社會推廣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