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少林养生学会

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多少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普天下的芸芸众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向往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执著。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因此有“自古僧人多长寿”的佳话。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实际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是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属于副产品,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少林寺创建1500多年来,在少林寺修行的僧人不可胜数,现在也无法完全掌握其情况,但从塔林的塔铭、碑文及有限的文献资料看,不管是生活在条件落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封建时代,还是现当代,虽然少林寺僧人不追求长生,但都不乏80岁以上的长寿僧。如81岁的僧稠、200多岁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107岁的中国禅宗二祖慧可、86岁的法上、81岁的洪遵、128岁的中国禅宗六祖老安、80岁的文才、87岁的了改禅师、80岁的周义、84岁的广顺、83岁的普使、至少活了80多岁著有《梦绿堂枪法》的洪转、开创了少林南院一脉的83岁的无言正道、活了80岁的清代著名画僧宜山、90岁的静府、86岁的当代少林名誉方丈德禅、81岁的当代僧人仁安、妙性,83岁的当代少林名誉方丈素喜,等等。有这么多的长寿僧,说明少林寺僧人确实有得天独厚的长寿条件,那么,少林寺为什么多长寿僧人呢?

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研究少林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嵩山少林寺创建后,无论是开创者跋陀的小乘佛法,还是后来达摩传授的大乘佛法,均都以禅静来修心,以静而养性。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特别是达摩的壁观禅法,在养心方面有特别的功效,但也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而身体气血乃人之本,气血通畅则壮,气血凝结则病。因此,僧人们长期禅坐之后,往往食欲不振,经络不畅,阴阳失调。面对这种情况,僧人们寻找健身养生之法,以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支持他们的禅坐。他们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如锄地、犁地、收割、 背袋、扛粮、拉杆、推车、摇橹等,寺僧做佛事的动作如点灯、上香、佛尘、拜佛、敲打法器等,另外,参照大自然中飞禽走兽游鱼的动作,如鸟飞、猴跳、虎扑、鱼跃等,创编出一些活动筋骨、强健身体、蕴含技击之理的功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传统中医理论以及道家养生理论,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包含养生功法在内的少林功夫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益于养生的佛教主张。

“人性本清净”和“定慧一体”是禅宗的两个基本主张,这两个基本主张中蕴含有一定的养生思想。

1、人性本清净

“我心自是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对禅宗而言,佛在自己心中。佛本身是清净的,那么人性、人心也应是清净的。

但现实生活中,人由于诱惑,产生了种种妄想,使本来清净的人性沾染上了“尘埃”。修佛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妄想,从而净心而能自悟本心。这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和儒家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样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2、定慧一体

“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它常常与“禅”连称为“禅定”。“慧”指由“定”而产生的智慧。在早期佛教时期,“定”、“慧”是分开讲的,发展至中国禅宗南禅时,禅宗讲“定”、“慧”结合在一起并称提出了“定慧一体,不是二”的主张。

如何才能做到“定慧一体”呢,六祖慧能认为应“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实际上是一种净心的方法,与庄子“心斋”有类似的养生功效。

3、修行法与养生

从“人性本清净”和“定慧一体”出发,《六祖坛经》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清心、净心的修行方法。

(1)“三皈依戒”与养生

佛教发展禅宗时期,《坛经》对佛门三宝——佛、法、僧进行了新的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对觉、正、净等禅宗“自身三宝”的“三皈依”就是要求学佛者清心寡欲,净心养性,“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客观上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2)“祖师禅”与养生

佛教虽有不同观点流派,但都主张要学佛要经过“禅定”这一阶段。就禅宗而言,《坛经》反对“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式的坐禅而提出了自己的禅定方法:“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慧能的这一禅法与其他的禅法不同,他的弟子称其为“祖师禅”。“祖师禅”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清心净心之法,与道儒两家所主张的清静养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奉行十善”与养生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能为十?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者:贪、嗔、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十恶若止,名十善行耳。”早期佛教将十善与修行联系起来,为成佛做准备。《坛经》将“奉行十善”与明心见性直接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修善心去恶心的重要途径。佛家的“慈悲为怀,以善立世”,这又与儒道两家的修德养生法类似,同样对人身心的完善、对人的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荤腥。其中荤是指蒜、葱、韭和芥等四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的肉。不食前者是为了清净身心,戒贪欲,不食后者是出于佛教的“不杀生”。佛教的素食文化是长寿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佛家的素食文化以及修行中的过午不食、少食乃长寿饮食文化之精髓。此外寺庙音乐以及禅茶文化等均有利于养生。

二、少林养生功法

除了客观上能起到调心作用的佛教及其禅宗的一些教义,嵩山少林寺还有许多通过运动和呼吸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法,重要的有少林易筋经、少林八段锦、少林洗髓经、少林九冲操功、少林十段功、少林十二大劲功、少林站桩功、少林内壮神勇功法、少林柔拳及其他少林传统拳法等。

少林养生功法,在少林功夫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少林功夫体系中的基础性功法。

因为少林养生功法,从其特点、功效来看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和适应的能力。以气功、静功中松、静、守、息四项主要锻炼内容来说,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气息都是整体锻炼的方法。通过这些锻炼,人的睡眠改善,食欲增强,精力充沛,身体内部的正气逐渐旺盛。从而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减少人的烦恼、焦虑情绪,增强预防疾病、抵御疾病的能力,收到强身、长寿的效果。少林功夫的实践来看,只重其技击功能,忽视其养生功能,必不能达到最高的功夫境界,甚至不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较长的寿命。

有人说,少林功夫注重实战,技击性强,少林七十二艺中硬功多,“刚”是其明显特征。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看到了少林功夫的一个侧面。因为,从少林功夫的内容看,少林功夫是刚柔相济的功夫体系。它的“柔”的特点在少林养生功法中集中体现,在其它技击性强的拳法、功法中则是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呼吸的轻重缓急来体现的。

“人活一口气”,没有自然之气,人就不能生存。而人是通过呼吸来获得生命需要的自然之气的。人不能呼吸,就要失去了生命。人不会呼吸,就不会有强健的身体,而呼吸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机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少林寺历代高僧都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研究,并应用到练功的过程中。少林功夫把呼吸称作“提沉气”,提气为吸气,沉气为呼气。在练习拳法时,起要提,落要沉。施发劲力用呼沉气,蓄劲化力用吸提气。掌握好呼吸中的“提沉气”运用规律,即可保证运动的强度,又可减少自身运动的消耗力,减轻肌肉的疲劳。练功前后,做几次深呼吸运动,立觉神清气爽,有精神饱满之感,足见呼吸对健康的妙用。

吐纳术是少林功夫中的精华。《洗髓经》、《易筋经》、少林七十二艺中的大力金刚掌、铁砂掌、朱砂掌,均属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开山摧石,内修兼能延年益寿。

养生内修之吐纳术,以调息运气为主,不发气,不发力,周身气血同天地之灵气形成循环,随心所欲,悠然自得。气下行如脚踩波涛,气落悠哉,身心愉快;气上领精神饱满身似铁塔金刚,威风八面;身行动,心舒神爽;身微动,梢齐动,灵气四溢。四梢灵,气血盈;气血通,百病不生。

少林《易筋经》认为人之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形骸,内有精气神,外有皮肉筋骨;脏腑之外,筋骨保护着,筋骨之外,皮肉保护着,肌肉之内,血脉滋润着,全身活动自如,主要依靠人体的气。因此修身练功,全在培养气血。站桩功,不动摇,务在培养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胃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避其邪恶不正之气,误逆其于气,勿扰思悲怒损于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而贯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至。僧人的身体因此而强健。

三、特有的少林医药学

自古以来都有“武、医”不分家之说,意思是练武着必然懂医也。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武林圣地”一向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襟怀和传统,少林医药学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形成学派于金、元,鼎盛于明朝。公元1217年,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组建了“少林药局”,使少林医学跨入了一个全盛的阶段。初期以服务于少林寺内僧众为主,由治疗跌打损伤到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医药学”,后来逐步发展为服务当地及远道而来的百姓和信众。此后,各地寺院纷纷效仿开设药局,尊少林药局为“中国佛门医宗”。由历代僧医的高超智慧加上嵩山特有的药材资源,吸收千年传承的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经验,逐步形成了许多偏方、秘方,结合僧众日常练武体会,又得到了特有的内功疗法、推拿、点、按、导引等手法。千年的积淀使少林医学日臻完善和高深,形成了完整的“少林医药学”体系。同时也是佛医中“物药”的核心和精髓。“少林医药学”是国粹“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之所在,而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所以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少林寺的历代高僧,丰富了少林寺这片长寿沃土。同时也造就了现代的“少林养生学说”。必将成为今后少林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主流。

少林寺的长寿僧与少林养生

因此,少林寺僧人的这些实践,正可以很好地调整人们的身心,从而使人们身心健康,这也正是少林养生经验值得在现代社会推广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