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這段時間,在我國曆史上被稱為"楚漢相爭"。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劉邦領導的漢軍大獲全勝、率領楚軍的項羽在烏江邊自刎,標誌著這一階段的結束。歷史上,人們對楚漢之爭當中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做過很多分析,有很多都集中在項羽的個人性格方面,比如他的多疑、意氣用事、優柔寡斷,以及對待歸降將士和普通民眾的殘忍,使得他民心盡失等。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影視劇中的項羽興形象

不可否認,以上那些缺點在楚漢相爭過程中,都默默無聞地成為了對手劉邦的"神助攻",而在自己的主人——項羽身上則產生了深刻的悲劇色彩,使在反秦戰爭伊始最有聲望的他逐步與"勝利"二字漸行漸遠。

其實,性格缺陷固然是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導致他失敗的決定性原因,在於他沒有"順勢"。這個"勢",便是以宗法和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分封制,必然要被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所取代的時代大勢。

秦始皇的"遺產"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1年),六國一統於秦,天下初定。丞相王綰等人建議秦始皇把兒子們分封到燕、齊、楚等距離咸陽較遠的地方以穩定形勢。雖然很多大臣附議,表態支持,但秦始皇卻斬釘截鐵地說,天下苦於無休無止的戰鬥,就是因為有諸侯王的緣故。現在仰仗祖先護佑,剛建國便又分封諸侯,不是給自己樹立敵人嗎?將來再要平息可就難了!於是採用了廷尉李斯的建議,在全國開始推行郡縣制。

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引文可以看出,李斯明確反對分封制的原因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分封的諸侯國中,主要是同姓子弟,但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諸侯之間更是像仇人一樣相互攻伐,周天子也無力制止。而今,天下有賴於您(秦始皇)的神靈得以統一,都劃分成郡縣,對有功之人,以國家的賦稅重賞就行了,也容易把控局面。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影視劇中的李斯形象

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建議,並通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一系列動作來建設這個新生的帝國。但是,終究因為法政嚴苛、勞民過度等因素,秦始皇的很多雄才偉略尚未來得及實現,他所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就被走投無路的民眾聯合山東六國的舊人給推翻了。秦始皇留下的,是一套基於法家理念設計的郡縣制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度。

"繼往"還是"開來":項羽和劉邦的選擇

秦朝覆亡之後,原本最有潛力"接盤"的項羽,卻絲毫無意繼承秦朝的遺產。進入關中以後,項羽不但火燒秦宮,誅殺秦宗室,掠殺人民,而且很快就丟棄關中,"衣錦還鄉"了。就連稱號,也只是模仿春秋五霸,自立為"西楚霸王",並以"義帝"的名義大肆分封功臣和六國舊貴族,一心只想退回到戰國時期那種諸侯各自為政的狀態。

而他不計後果地火燒咸陽宮,也只是為了一洩胸中多年對秦國和秦朝的仇恨,卻並沒有接受身邊謀士的建議,對整個中原地區做長遠的打算。項羽不想做皇帝,只想像春秋時期的霸主那樣使諸侯都聽命於他,至於實際的統治工作,大家還是各管各吧。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火燒咸陽宮

相比之下,漢高祖劉邦就顯得高明多了。他不但在進入關中時保留秦宮,與民約法三章,而且最關鍵的是,虛心聽取身邊謀臣的建議,將個人慾望暫時擱置一旁,一切都以大局為重,做長遠的佈局和謀劃。

劉邦雖然在建漢之初,也以封王的誘惑拉攏各方勢力,並通過他們的支持登上帝位。但項羽"復古"失敗的前車之鑑,加上身邊眾多謀士的提醒,都使劉邦對"分封"早已心存芥蒂。於是在國家獲得了表面上的統一之後,劉邦一邊蓄養實力,一邊逐一剷除當初為實踐承諾而分封的那些異姓王,終於使漢王朝根基初定。

從劉邦建漢(公元前206年)到漢武帝繼位(公元前141年)之前的六十多年間,漢朝其實一直在探索到底該以郡縣制還是分封制來建國的問題。可以說,直到景帝時代"七國之亂"結束,漢朝才真正完成了從"列國"向"帝國"的轉型,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才算最終確立。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影視劇中的劉邦

勢之所至,實難違之

通過項羽和劉邦對待秦朝"遺產"的不同態度,及他們各自命運走向,我們彷彿可以這樣認為:秦始皇搞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到處濫用民力,結果把自己逼上絕路,說明中央集權必定有其弊端;項羽雖然是反秦和滅秦的主力,但他目光狹隘到彷彿根本沒有意識到列國紛爭之所以持續數百年,正是由分封制的崩潰所導致的,反而一心想退回到列國並立的環境中,這也註定了項羽至少在"大略"方面就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

之所以說分封制被中央集權制取代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大勢",還要從分封制起作用的背景,以及在秦漢之際分封制相對於郡縣制的劣勢兩個方面來說明。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首先,眾所周知的是,分封制在我國西周時期達到鼎盛。但它起作用的條件,除了人們熟知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以外,還是以諸侯為代表的地方,與以周王室為代表的中央兩種勢力對峙和相互妥協的結果。

西周建國伊始時,那些封國,無論是姬姓的還是異姓的,都是被周公像"手榴彈"一樣拋出去的"軍事單位",去一個陌生的、被商族人或其他異族人包圍的地方建立起由周人主導的有效統治。被"陌生人"包圍的外在壓力,以及周公訂立的婚姻制度所產生的諸侯之間、諸侯與周天子之間的親族關係,都促使這些諸侯國與周王室——至少在前面若干代,都被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向心力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們不但被要求拱衛周王室,而且一旦當他們有難時,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也反過來是他們的堅實後盾。說白了,就是"中央"比"地方"強不到哪去,"地方"比"中央"也弱不了多少的勢力分佈狀態。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諸侯會盟

其次,反觀秦漢之際,分封制顯然已經失去了其有效實施的土壤。諸侯國們都各自發展了幾百年,不但那種"被陌生人包圍的恐懼"所帶來的地方與中央的向心力沒有了,而且由於地方實力的不斷充實,誰都想讓自己的勢力大一點,再大一點,否則即使不去招惹別人,也很有可能被別人"先下手為強"。這也決定了列國當中無論誰一旦有能力將其餘各國統統"吃掉",為了保證中央權威,也再不可能允許地方實力無限坐大,而只能通過建立一個比地方遠為強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把握局面。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此時的中原地區,經過周朝前後兩個階段共同的制度滋養、互通有無的文化浸潤,以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密集交流,已經大大不同於周朝建立之初及以前那種"族群代興"的歷史階段。封邦建國時周人被"異族"包圍的危險境況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經過周朝所及的土地上初步形成的、後來的中華民族的主體人群。這個人群,後來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漢"。

逆勢者亡: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一定會失敗?

秦始皇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統一之後立即著手細節的落實,一方面出於保護中原地區農業民族的目的去修築萬里長城,使長城以南面授匈奴侵擾;一方面通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將中原內部原有的藩籬除盡,形成統一的市場和文化氛圍。然而他的方式過於"野蠻",很快就被歷史無情地拋棄了;項羽作為楚國的舊貴族,本該最清楚地明白秦始皇的意圖,然而他卻陷於秦楚舊怨而難以自拔;劉邦本來根本沒機會接觸這一"大勢",但他的謀士們給力,為他分析局勢,使他看到了,順勢而為且注意吸取秦始皇和項羽的雙重教訓,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長壽的"大一統"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