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劉項劃分“楚河漢界”之後,項羽已經喪失了戰略優勢。

可他還深信鴻溝和約之效力,對漢軍沒有足夠地戒備便率軍後撤,這便給了劉邦乘勢追擊的機會。

劉邦軍乘楚軍疲憊,乘勝追擊,並命韓信、彭越南下夾擊楚軍。

韓信、彭越居然按兵不動,楚軍迅速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了調動韓信、彭越攻楚,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再次進攻項羽。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⒈固鎮垓下遺址

劉邦這次對韓信等人的加官進爵,起了作用。

韓信當真率軍南下,彭越率軍北上,劉邦趁勢率軍東進,40萬漢軍三面進擊,與10萬楚軍對陣於垓下。

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令人歎為觀止。

現在就從三個層面講一講這場戰爭的真實進程。

一、楚漢相爭:戰爭序幕,看似誘敵深入

⒈項羽不會有“誘敵深入”的戰略

公元前202年,劉邦撕毀與項羽的盟約,帶領韓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四十餘萬人,圍追堵截項羽的十萬楚軍,雙方在垓下展開決戰。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⒉垓下之戰

可以看出在戰略上,誘敵深入可能是項羽的軍事謀略,只是在戰爭的進程中,楚軍的戰略後方彭城被漢軍佔領,項羽的誘敵深入之策沒有任何價值。所以項羽也不會有“誘敵深入”的戰略

⒉劉邦也不會有“誘敵深入”的戰略

那麼在戰術上劉邦是不是使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呢?

《史記》記載: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也就是說淮陰侯韓信先與項羽交戰,不利的情況下,韓信軍退卻,這個時候“孔將軍、費將軍縱”,就是漢軍的左右兩軍,從側面進攻。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⒊垓下之戰場

可以看出漢軍在垓下已經將楚軍包圍,根本不存在“誘敵深入”的戰術。

應該說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那麼漢軍的真實謀略是什麼?

二、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其實,楚漢相爭到了垓下之時,已經不是什麼誘敵,也非口袋戰術。

說句實在話,40萬對10萬,根本不需要什麼口袋。這個時候的漢軍就是人網,垓下之戰,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三、楚漢相爭:垓下之戰,真實謀略令人歎為觀止

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減少自身的兵員傷亡,才是劉邦和韓信要考慮的重點問題,也就是垓下之戰的謀略問題。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⒋固鎮垓下遺址

韓信十分清楚,自己不能低估楚軍的力量,事實上,楚軍雖數量遠遜漢軍,卻是百戰之餘的勁旅,在項羽率領下,又都抱有必死的決心,是絕對不可輕視的。

如果指揮不善,漢軍的優勢將在垓下之戰轉化為劣勢,勝負之數就是不可知的,他須先計而後戰,出奇制勝。如何出奇呢?

⒈瓦解楚軍的鬥志

項羽氣力過人,武藝天下無敵,誰都不敢跟他正面交鋒,他手下那8000子弟兵也都不是好惹的。要想最後戰勝項羽,首先必須瓦解楚軍的鬥志,讓他們不等交戰就自動潰敗。

怎麼做到這一點呢?韓信等人,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們讓漢軍士兵輪番唱起哀傷、低沉的楚地民歌。

楚軍兵少糧盡,特別是到了夜裡,被四面楚歌,唱得軍心渙散。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⒌虞姬墓

項羽也疑心漢軍盡得楚地,遂以酒澆愁,與虞姬對飲帳中,憤然起舞,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又奈何?

⒉戰略上分割包圍,切斷援軍

劉邦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楚軍援軍通道。

韓信親率自軍主力30萬與劉邦之軍10萬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10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是,楚軍處於絕對劣勢,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很難得到起碼的補給。

加之,項羽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都被漢軍佔領,便在夜裡率殘部800餘人向南突圍而去。劉邦令騎將灌嬰率5000騎兵,繼續追殺項羽。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圖⒍垓下遺址

楚漢戰爭歷時四年多,經過廣武對峙、安邑之戰、井陘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等大小數百次的交鋒,最終劉邦集團獲得了勝利,項羽在烏江自刎。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不是誘敵,也非口袋戰術,真實謀略歎為觀止

事實上楚軍主力被圍之時,還有很多楚軍各自為戰,只是不能相互支援,他們也不相信項羽被打敗了。

比如魯地就是魯公項羽的封地,直到漢軍將其重重包圍,也沒有投降。

最後漢軍抬出項羽的頭顱,魯地軍民才投降,說明項羽在楚國很多地方仍然有支持者。只是來不及相互救援而已。

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終於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

垓下之戰,結束了秦末亂世的局面,重新統一了混亂的華夏大地,奠定了漢王朝400年的基業。

因其規模較大,影響極其深遠,故被很多學者列為世界著名的古代七大戰役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