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小林他們家最近陷入了鄰里糾紛,而這個糾紛的產生原因卻是因為他們家的孩子,他們家的孩子性格一直都是很活潑好動的,而這種活潑卻給在他們樓下住著那戶人家帶來很多麻煩,這才引發了這次的爭吵糾紛。

比如說,小林家的孩子走路的時候,不願意好好穩當的走,老是喜歡蹦蹦跳跳的,小林也跟孩子強調過多次這個問題,但是孩子就是不願意去改,甚至於很多時候還老是跟小林大吵特吵。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為什麼孩子老是跟自己作對,不願意聽自己的話呢?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孩子們來說,影響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甚至於孩子以後的行為模式,而同樣的,在親子溝通裡,父母們對待孩子的不同態度和表達方式,也會讓孩子出現不一樣的反應。

而出現孩子老是跟自己作對,不願意聽自己講話的情況出現的原因,很有可能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有關。

父母總是會問:

“你怎麼還沒做作業?”

“都這個點了,你怎麼作業還沒寫完?”

看得出來,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父母們認為自己這樣子的方式是在向孩子表達關心,是在對孩子表達關注,而在孩子看來卻是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在多管閒事,父母在挑自己的刺,父母一點也不理解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好像父母們經常會扮演著一個挑剔的角色,挑剔孩子的成績不好,挑剔孩子的舉動不夠禮貌。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各個舉動都可以被父母們所挑剔,其實父母們對孩子有要求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孩子畢竟年齡還比較小,自控力還不夠強,需要父母們去督促和幫助他們去建立一些好的習慣。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但是很多時候在父母們要求孩子的過程中卻經常會遭遇到挫折,比如說孩子不願意聽,自己說是因為孩子喜歡跟自己作對,這些情況的出現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 第1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過於嚴格所導致的

對於成年人來說,孩子大多都心智還不成熟,而有的時候會因為他們的天性愛玩而導致於他們經常會出現一些父母們不太喜歡的舉動。

比如說非常的調皮,大聲說話喜歡扮鬼臉嚇人,這些不得體的行為是很多家長都不希望孩子養成的壞習慣,所以有很多家長喜歡用一些比較嚴厲的懲罰來讓孩子改正自己的舉動。

那這樣子的方法很容易出現反效果,因為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會出現那些舉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規章制度,他們還不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出現那些,在父母看來“不妥”的錯誤舉動。因為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要採取一些嚴格的懲罰制度的方式來讓孩子學著在“捱打”中成長和改正。

  • 第2個原因,可能白熊效應有關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白熊實驗:

在1982年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但是實驗結果卻增加了許多人周圍心理學家,他找來許多志願者,把他們分為三組,播放一個跟白熊有關的一部影片。在志願者看完了一遍以後,心理學家對每組的志願者說了不一樣的話,分別是:

要記得那頭白熊。

你們有可能會喜歡上白熊。

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那隻白熊。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是指的是詢問志願者對於之前測試的印象,讓他們去回憶心理學家所說的話,結果,發現那個被告知禁止去想白熊的小組對於話的印象最深。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而很多時候會出現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的原因,也跟白熊效應有關,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因為怕孩子吃糖太多牙齒蛀掉,所以跟他說別去吃糖果,而這個時候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是通過兩種步驟來進行的,第1個步驟是先想到糖果這個東西,然後到了第2個步驟的時候,才開始反應整句話。

而且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專注力不夠強,所以會導致他們很難能夠去抑制自己大腦裡面的那股衝動,他們會反覆的去想“糖”這件事情,而不是“不吃”這件事情,這就導致於孩子很容易會出現忍不住去做的情況。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他們就慢慢再模糊掉那個句子裡面的不許、不可以,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們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就越有一種想要“逆反”去做的衝動。

  • 第3種原因,跟父母們要求孩子的方式有關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其實跟孩子提要求的方式分為很多種,但是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聽,不願意配合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父母要求的方式出現了問題,比如說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父母們的鼓勵和肯定沒有給到孩子,導致孩子對於父母們所想要的事情不感興趣,這就很容易有孩子不願意配合父母的情況出現。

對於孩子們來說,父母一直都是那個特別特殊的存在,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會一直都扮演著那個最核心這能夠影響到孩子的人物,這也導致於父母的一舉一動變得十分的重要。

而且孩子會非常的重視父母們對自己的反饋,而在很多家庭裡面,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是不由分說的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去責怪孩子,忽略了對於孩子的鼓勵和肯定。

就比如說,有的時候孩子很聽話,作業完成的很好,成績考得也不錯,父母們沒有及時去誇獎孩子,這樣子就會讓孩子對於下一次的考試和認真完成作業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強烈的興趣和動力了,同時他們也很容易會因為父母對自己“努力”的結果的不看重,而變得不在意或不認真。

父母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好呢?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

在兒童心裡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學習,當一種熱情耗盡之後,另一種熱情會隨之燃起,這個階段就叫做“敏感期”。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首先,減少不可以……,別……之類的話

就像上面對於孩子不願意聽話的原因分析你一樣,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是因為他們苦受白熊效應的困擾,而這種困擾的產生是由於父母,的一些表達方式所導致的,父母們可以選擇去減少,講不可以,不行,別這種類型的詞。

父母們可以通過制定一些手勢,或者是類似於“停”“no”之類的簡潔的語言,來讓孩子意識到,現在的舉動需要立馬停止。

其次,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父母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還跟孩子一起討論,這樣子可以去增加孩子們對於規則討論的積極性。

在設立規則的過程中,父母們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共同參與的,同時在討論規則的過程中,父母們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拿主意,而是儘量把決定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在以後執行這個規則的時候,有更高的配合度。

在規則的設立方面,主要以父母們想要解決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解決的事情為主,父母們可以選擇把這些事情跟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子可以解決很多家庭裡面所存在的只有父母們做決定而出現的家庭氣氛很壓抑的問題。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最後,通過言傳身教來慢慢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而對於一些父母們認為錯誤的事情,而言,父母所要做的可能並不是強硬的去揹著孩子去指責孩子,而是可以通過一種比較委婉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來讓孩子改變。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這種通過親身示範來讓孩子理解正確和規範的方式,所出來的教育更加的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