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有的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好像是故意跟大人對著幹,很多家長還認為這是叛逆,其實這也有可能是因為"白熊效應",如果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只能越管越糟。

家長不妨要多瞭解一下"白熊效應"及其原理,教育孩子就會有的放矢了。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什麼是"白熊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將實驗者分為三組,第一組先"不要想白熊"然後"請想白熊",第二組要先"想到白熊"然後"不要想到白熊",第三組是"若是想到了白熊,請想紅色汽車"然後"想象白熊"。

丹尼爾根據對實驗者的腦電波測試後發現,第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相對更多些。

這種現象被稱為"白熊效應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家長的哪些行為,最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1、越來越頻繁的督促和囑咐

如果孩子在早上起來的時候,媽媽不斷的催促的話,"趕緊起床,一會兒堵車啦! "

孩子臨走進校門前,會多次聽到"不要上課和同學說話!""不要想著玩手機!"。

孩子回到家之後,父母總是把這些話進行嘮叨很多遍,這些話會讓孩子心裡感到越來越煩躁。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2、永不會少的批評或抱怨

孩子的行為一旦超越了家長的界限,批評機會接踵而來,"你看看你,說了多少次了,就不改,一點兒也不細心!"

這些負能量的批評或者抱怨的話,這樣在孩子心裡會累積過多的不自信因素,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不逆反才怪。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3、從來沒有的鼓勵和肯定

有的孩子很難從父母的嘴裡得到孩子的肯定和鼓勵,在父母眼裡,孩子只有越批評,才越能成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們認為這是應該的。

如果沒有了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做事情的動力喪失,時間長了,家長也就會認為家長對其漠不關心,進一步會不聽話了。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想讓孩子遠離"白熊",家長試著這樣做

家長指責孩子時,可以直奔主題,避免多餘話語,孩子對於父母的反覆嘮叨總是感到心浮氣躁,因此,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乾脆利落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並且指明正確的做法,當孩子聽懂的時候,就要適可而止了,不要對一件事情嘮叨個沒完,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辨別能力,過多的絮絮叨叨也是會損害親子關係的。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白熊效應"是經常存在的,但是家長可以提高警惕,用迂迴的"戰術",讓孩子巧妙地繞過"白熊",和孩子面對面平等的交流,減少孩子的逆反心態,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大家都是新手,如果有家長不知道該向哪位優秀人士學習的話,那麼有一本書我覺得就很適合父母們讀一讀--《哈佛家訓》。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300多年來,哈佛大學培養出了數位總統和諾貝爾獲得者,為商界、政界、學術界培養出了無數的成功人士和時代鉅子。

影響千萬人的教育觀念,改變千萬人的教育智慧。包含影響哈佛學子一生的諫言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學習他們的教子智慧,並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讓自己的孩子循著名校、名家的腳步努力,也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一個成就不俗事業的人。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可以說這本書既是一部哈佛博士的教子經典,也是一部個人的修身指南。而且價格也不貴,只要68.8元,比吃一頓肯德基都便宜,平時少抽一盒煙就可以得到它。

優秀的父母,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通過讓自己學習優秀的學校,優秀的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打下孩子優秀未來的基石,怎麼想都是不虧的。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