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前幾天帶著我爸的幾個朋友出去吃飯,席間他們老哥幾個閒聊。酒過三巡之後,其中一個人就感慨,說自己一輩子沒有發財的命就算了。自己的孫子今年上小學,考試還只總是不及格,這麼下去也不知道以後能不能考上大學。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聽他說完了,我爸他們幾個就安慰他。說孩子現在還小,離高考還有好幾年呢,讓他彆著急。

我爸的這個朋友年輕的時候進了我們當地的一家國企,但是由於自己學歷不高,也沒什麼壓身的技能,所以只能在一線當工人。但是他的這個朋友有一點特別比其他人強。那就是特別喜歡琢磨,而琢磨最多的就是怎麼能多賺點錢。

但是由於本身的學歷水平不高,也沒什麼壓身的技能,更沒有門路可以進點貨出去賣。於是大多數時間,他的賺錢方式做一些體力行的工作。比如夏天出去擺個地攤,或者冬天瞪著三輪車充當力工等等。

這些工作年輕的時候體力跟得上還可以,等到年老了以後就不行了。於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他做了這輩子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大約二十年前,在我們東北地區曾經有一個知名保健品,它的名字叫蟻力神。當時蟻力神公司對外宣稱,只要交夠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獲得一部分螞蟻。養殖戶在拿到這些螞蟻之後進行飼養,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蟻力神公司會進行回收。

我爸的這個朋友就被這家公司坑了,他前期投入了幾萬塊錢的存款。結果還沒等到賺錢,就聽說蟻力神公司涉及非法集資。公司被查封,他的錢也都打了水漂了。

這讓他備受打擊,覺得自己就是沒有賺錢的命,自此一蹶不振。

最近幾年,關於固定型思維方式與成長型思維方式的內容有很多。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很多東西都是天生的。他們不認可能力,喜歡凡事都歸類於天賦或者命運。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他們很少進行細緻的思考。在沒有對自己進行詳細的分析以及準備的情況下就盲目的開始。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在失敗之後,他們還不及時地進行總結。

在心理學中有個解釋,叫自我勝任感。一個擁有高自我勝任感的人,在學習或者工作的過程中,會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能力。當面臨困難的時候,還會持續努力下去,以期獲得成功。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我勝任感呢?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內容。

什麼是“我能行”心理?

“我能行”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自我勝任感,又被稱為自我效能感,意思是我們對自己能夠完成某項任務或者具備某些能力的主觀評估。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當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會先開始一個評估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潛在回報以及成功概率。

潛在回報很好理解,就是當我們完成一項任務之後會得到什麼。比如現在最流行的搞副業,通過搞副業我們可以多賺一點錢。這些錢,就是我們在付出辛苦之後所獲得的回報。但是潛在回報優勢卻不是很靈,這是因為有些潛在回報的週期很長。

比如讀書,讀書並不是簡單的讀完就行了。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讀書,來增加自己的見識。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型,讓我們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可以通過類比推理來快速解決。但是在通過讀書獲得這些知識之後,我們卻不能確定什麼時候可以用上這些知識。

也就是說當我們通過讀書學到知識之後,可能明天、也可能明年才能遇到類似的問題。這種過長的收益週期,讓我們看不到讀書的必要性,也就談不上潛在回報了。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第二個評估內容是成功概率。我們的恐懼源於不確定性,比如有的人拒絕走出舒適圈。這是因為舒適圈外的不確定性太多,而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會降低我們的成功概率。

比如炒股這件事,很多人在炒股的時候都喜歡“內幕消息”。這些“內幕消息”會消除他們的不確定感,讓他們覺得穩賺不賠。這種偽裝成“內幕消息”的不確定消息,很容易引起股市的大波動。

以上就是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之前,會評估的兩個方面。

影響“我能行”的四個方面?

不知道各位讀者老爺們是否注意到,很多學霸以及成功人士,他們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比如水稻專家袁隆平會拉小提琴,終南山喜歡健身、跳舞等等。他們似乎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沒有天賦”,既然如此,為什麼到了我們普通人身上“天賦”的效果特別明顯呢?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影響“我能行”心理的四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直接經驗。直接經驗很好理解,值得是我們曾經直接完成或者間接參與過某項任務的完成。比如我在部隊的時候,跟我同一年的新兵戰友很少有人能夠完整跑完五公里。他們從小就缺乏運動,於是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運動天賦。

但是在新兵連結束之後,他們都能夠輕鬆完成五公里考核。並且在之後的訓練中,也不害怕武裝五公里越野以及四百米障礙。這就是他們在第一次完成五公里跑步之後,獲得了直接經驗。並憑藉這些經驗,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還不錯。

其次,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指得是看到與自己條件類似的人,在完成某項任務之後所獲得的經驗。比如我一個大學同學,在看到別人通過寫作賺錢之後。經過老師的指點以及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在一年之後通過寫作月入幾千。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這就是間接經驗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是來自別人的評論。如果我們既沒有直接經驗,有沒有間接經驗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來自別人的評價就非常重要了。

在《終身成長》中作者記載了這樣一個實驗,在美國的一所中學中。他們安排一位老師對學生們說他們沒有學習的天賦,之後他們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發現這些學生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很多年後都秉持著這種觀點。

最後,是心理因素。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經在研究中發現,當人們沉浸在某項任務中的時候。精神會呈現高度集中的狀態,儘管在完成任務之後會感覺很累,但是參與實現的人卻表示自己非常愉快。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同樣會沉浸在心流狀態。這種狀態讓我們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並通過完成任務給予我們自信,讓自己覺得可以勝任與之相關的任務。

如何利用“我能行”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說完了影響“我能行”心理狀態的四個因素之後,我們就要來看看如何利用這種心理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首先,要正確認識歸因謬論。看到這裡也許有的讀者老爺會誤解,不是說自我勝任感的事兒嗎?怎麼又扯到歸因謬論了?實際上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覺得“我不行”並不是能力不行。只是沒有客觀地分析導致失敗的原因。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比如很多人在剛開始做自媒體的時候,不管不顧的悶頭開始寫。不做覆盤,不做拆解。在經過一兩個月的努力之後,沒有獲得希望的結果,於是就暗示自己不是做這行的料。

這就是典型的歸因謬論。

其次,要選擇一個合適的階段性目標。我們都聽說過那句老話,望山跑死馬。如果完成一項任務的收益週期太長,大多數人都會中途放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設立一個階段性目標。同時在完成目標之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

這個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我們在完成一項任務之後,可以獲得獎金,也可以為自己買一件心儀的衣服等等。又或者我們將任務開始之前的自己與現在進行對比,通過對比來發現自己的進步之處。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在明確自己的進步之後,我們才會有動力繼續努力。

好了,關於如何通過提高“我能行”的心理狀態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講完了。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來看看固定型思維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在之前那幾篇介紹讀書與成功之間關係的下面,有很多評論都在強調“命”以及“天賦”的重要性。先說明一點,我不是否認“天賦”的存在,也不是單獨強調讀書就一定能夠成功。我想說的是,那些選擇相信“天賦決定論”的人,他們很少會堅持做一件事。

很多時候,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失敗。在等待“伯樂”的時候,只有表現出“千里馬”的品質,才會吸引到他們的目光。

相信“天賦”影響不止一代人,相信“我能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相信“天賦決定論”不僅會讓自己失去遇到“貴人”的機會,還會影響自己的孩子。當我們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天賦決定論”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會跟著學。接著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也會輕易放棄。於是在這樣的一代傳一代中,慢慢忘記了堅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