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今天教育部官宣了,今年高考推遲一個月。

聽說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第一次延期。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高考延長會如何呢?

要我說,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吧。

就像,高一入學的我們一早就都知道三年後要高考:好好學習的,一開始就打定著好好學習;而渾渾噩噩的,卻還是渾渾噩噩地日復一日……

這取決於自律,與時間長短沒有關係。


當然,絕地反超的黑馬也有。

但要知道,時間是公平的,既然它給你反超的契機,同樣也在給別人衝刺的機會。

延長一個月,無外乎會有一些學渣逆襲的例子。但這場“加時賽”的最大受益者,相信還是一直以來能高度自律的人。

延長一個月,是“死緩”,還是“涅槃”?其實每個人心中早有定數。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高考推遲一個月,感覺怎麼樣?”

“想哭”

“為啥?”

“寧可趕緊考完也不想再學習了!”


這樣的回答,是我的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因為如果換做是當年高考的我,對於“是否願意高考延長一個月”,我也更傾向於“不願意”這個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我們所懷念的學生時代,並不是那個階段的讀書時光,而僅僅是那個簡簡單單的我們;我們懷念那個時代,卻也不想再重新經歷一次。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讀書真的成為了一種格外枯燥的事情。

或去背古詩文、文言文,或去大量的閱讀理解,或去揣測作者背後的寫作動機和作品的中心思想,甚至這些習題還要設置標準答案,讓學生們按照所謂的“標準”去修改自己“不標準”的答案,以至於最後所有人的答案都如出一轍,高度一致地向唯一的標準答案無限接近。

沒有個性,沒有發散的思維,宛如一個沒有靈魂的答題機器。


這讓我想到了《死亡詩社》。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讓人驚豔,然而基廷老師和學生們的相遇卻是令所有孩子充滿新鮮感和神秘感。

影片中,基廷老師命令學生把書本上他認為並不重要的書頁(關於詩歌標準的整個章節)撕下,並且讓他們學詩做詩,自發地圍繞詩開展聚會。

這樣的課堂,學生們起先自然是驚恐的,是迷茫的,是內心想做而從來不敢做的。

基廷老師激勵他們說:

“這是一場戰爭, 撕吧!關於詩歌, 是沒有真正標準的。真正的自由只在夢中, 不管別人說什麼, 學會自己思考 , 語言和思想可以改變世界。我們讀詩歌寫詩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 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浪漫的, 醫學、法律、商業、工程固然是社會維持的崇高的和必要的追求, 但是詩歌、美麗、浪漫和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應試教育下,家長、老師甚至教育系統只是在潛移默化地告訴我們,讀書是為了更好的考試,讀書是為了更好的考入理想的大學,讀書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等等。

只是,從來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們說: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所以就中國的教育來說,裡面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不是「what」,而是「why」。

否則,再優秀的成績在在一句“讀了有什麼用”面前統統一無是處。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呢?

用茨威格的話來解釋,就是:“精神上的提升,內在靈魂上的捕捉力量,只能在那些決定性的歲月裡形成。一個早早學會讓自己的靈魂充分擴展的人,以後才能將整個世界收入在記得靈魂當中。”


讀書這件事,處理的不應該只是生計問題,更應該是靈魂問題。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是為了物質上的生存和精神上的鮮活

ps:記得以前考試壓力大,有位老師建議我們適當看恐怖片放鬆一下,給我們推薦《電鋸驚魂》,老師當時的評價是,“一部很有創意的影片”。那時候,好像沒有哪個家長覺得自己家的花脆弱到見血就萎,也沒有哪個老師認為自己的同學會因為一部恐怖片嚇到不能進考場。就算是敏感題材的作品,也聽不到任何人小題大做地制止說“看多會扭曲的”……只有擁有過自由,才知道真正的“扭曲”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